科研产出
两株不同疾病型鸭呼肠孤病毒部分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通过电镜观察、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病毒的细胞病变特征、病毒基因组特征及S3蛋白基因分析等方法,比较2株不同疾病型鸭源呼肠孤病毒的生物学及基因组特性差异。染毒细胞的超薄切片观察结果表明,2种病毒为球形,直径约70nm,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在胞浆中呈晶格状分布,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呈零星、散在分布;MDRV和NDRV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很小,抗原相关性较低;NDRV的细胞病变类型以巨融合为主,而MDRV则以细胞圆缩、坏死为主;经尿囊腔接种,NDRV能致死鸡胚,而MDRV不能致死鸡胚。MDRV及NDRV的S基因片段的迁移率明显不同;两者S3基因处在不同的进化分支。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疾病型的水禽呼肠孤病毒MDRV和NDRV的生物学特性有较大差异。


芽胞杆菌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从芽胞杆菌对农业秸秆的饲料化、肥料化和物质转化方面,深入阐述芽胞杆菌在农业秸秆资源化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充分发挥芽胞杆菌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枇杷果醋酿造及其饮料生产的HACCP原理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根据枇杷果醋饮料的加工特点,探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在其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对其生产工艺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工艺流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控制点,采取适宜措施,以提高枇杷果醋饮料产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
关键词: 枇杷果醋饮料 生物酿造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 应用


畜禽有机肥磷的形态、养分矿化及流失潜力评价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3
摘要: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畜禽有机肥磷的形态及组成,简述畜禽有机肥磷的养分释放规律和流失潜力评价,建议在制定有机肥最佳施用量时,应充分考虑土壤中磷素消耗以及磷素环境风险因素。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传统的模型,以便更科学地模拟有机肥磷地表径流流失潜力。


水稻三系不育系繁源A异交特性与繁殖技术初探
《福建稻麦科技 》 2013
摘要:繁源A具有开花习性好、花时集中,异交率高等特点。依据近几年的观察,总结其高产繁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选择具有天然屏障条件的隔离基地;选择适宜的抽穗扬花期天气条件:大气温度28~32℃,大气相对湿度70%~80%;灌浆成熟期保持田间湿润,利于籽粒灌浆饱满和减少裂颖。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福建理论学习 》 2013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反复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战略要求,为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自2003年以来几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当务之急


抗感稻曲病水稻品种的生殖期性状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生殖期性状的关系,选用6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农香21’、‘福丰优2号’、‘泸优313’、‘福两优366’、‘花2号3301’和‘浦江6号’为试验材料,在温室内分别测定了供试水稻品种生殖期的一些性状参数。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感性与水稻叶耳间距、孕穗期、抽穗期和防御酶(POD和SOD)活性无必然的联系,但与每穗谷粒数和穗型有一定关系。其中,抗病品种‘泸优313’的每穗谷粒数最少,为113.00粒,感病品种‘花2号3301’的每穗谷粒数最多,为242.67粒,此外,抗病品种的穗型较为松散,而感病品种的穗型较为密集。由此推测,水稻每穗谷粒数及其穗型有可能作为筛选抗病品种的指标之一。


土壤调理剂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研究
《福建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研究土壤调理剂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和秸秆量随之增加;高量调理剂和低量调理剂处理比不施调理剂处理水稻的千粒重分别增加4.57%和4.39%,分蘖数分别增加28.6%和21.0%;施用土壤调理剂可以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


3株刺激隐核虫的ITS-1序列与部分HSP70序列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经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从福建长乐、福鼎和宁德三都澳三地患"白点病"的牙鲆、青石斑鱼、大黄鱼鱼鳃和体表上分离收集的寄生虫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Brown。提取基因组DNA,对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株刺激隐核虫的ITS-1序列完全一致,与广东番禺PYH4.12株(DQ270010)、日本Wakayama分离株(AB608054)、台湾嘉义Chiayi株(AF490381)等序列同源性为100%,与NCBI数据库中其他刺激隐核虫分离株的ITS-1序列的同源性为90.62%~99.22%,可以鉴定3株虫均为刺激隐核虫。进一步对刺隐核虫HSP70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株虫间序列差异很小,说明福建省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宿主得到的刺激隐核虫高度同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