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线莲白绢病病原菌分离及分子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采用组织块法对金线莲疑似白绢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福建闽南地区金线莲疑似白绢病感染植株中分离得到菌株,菌丝白色,绒状,紧贴培养基,向四周呈辐射状扩展,有隔及分枝;菌落表面形成菌核,菌核初呈白色,后变黄色,最后呈茶褐色,球形或不规则球形,表面光滑有光泽;分离的菌株可使金线莲产生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金线莲病害为罗氏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 Sacc.引起的白绢病。


纳米氧化锌对断乳仔猪生长性能和粪锌排泄量的影响
《福建畜牧兽医 》 2013
摘要:选用15头断乳仔猪,分为处理1组(3 000 mg/kg普通饲料级氧化锌)、处理2组(250 mg/kg纳米氧化锌)、处理3组(500 mg/kg纳米氧化锌)三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试验期20 d。结果表明:处理3组的日增重分别比处理1组和处理2组提高5.41%和8.33%,处理3组和处理1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处理3组和处理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改善肉料比。处理2组和处理3组的粪锌排出量比处理1组分别降低91.47%、82.85%。处理3组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福建橄榄瘿螨研究初报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福建橄榄瘿螨Fujianacaricalus albumus sp.nov.主要为害橄榄新梢和嫩叶,造成叶片变褐、变硬、枯萎脱落。该螨背盾板、背瘤及足基节与橄榄裂柄瘿螨存在明显区别,为橄榄上发现的另一种瘿螨。调查结果表明,在福州地区福建橄榄瘿螨发生时期与气温及橄榄梢萌发时间有关,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一年中以春梢受害最为严重,其次为秋梢。本文针对福建橄榄瘿螨的发生规律,提出防治建议。


不同培养基质对麦冬离体培养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为研究麦冬离体培养条件,以麦冬无菌试管苗为材料,比较不同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及BA、NAA对麦冬试管苗增殖与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BA的条件下,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比例以2.2∶1最合适,麦冬增殖系数为2.60;相同条件下,有BA培养基的麦冬增殖系数高于无BA培养基。不同氮素比例条件下麦冬生根情况也不同,在无NAA的条件下,硝态氮与铵态氮的比例为1.7∶1时,生根情况最好;在有NAA的条件下,生根情况与无NAA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在硝态氮与铵态氮的比例为2.0∶1时,出现不生根的情况。


一例鸭普鲁氏杯叶吸虫病的诊治报告
《福建畜牧兽医 》 2013
摘要:普鲁氏杯叶吸虫(Cyathocotyle prussisa)是隶属于吸虫纲、枭形目、杯叶科、杯叶属中的一种吸虫。该吸虫最早发现于欧洲,可寄生于家鸭、鹅及多种野生鸟类(如长尾鸭、针尾鸭、绿翅鸭、绿头鸭、潜鸭、秋沙鸭、黑水鸡、鸬鹚、鹈鹕、骨顶鸡、耳鸮等)的小肠内。我国浙江省和江西省有家鸭和鹅感染普鲁氏杯叶吸


红果肉与白果肉杨梅花青苷和糖代谢途径的差异蛋白研究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果肉杨梅‘大叶梅’和白果肉杨梅‘水晶’为研究材料,运用2-DE和MALDI-TOF-TOF质谱技术,比较分析两个品种成熟期果肉花青苷和糖代谢途径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共获得41个2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3个差异蛋白得到质谱鉴定。与白果肉的‘水晶’相比,有3个蛋白质在红果肉的‘大叶梅’中特异表达,29个蛋白质上调表达,1个下调表达。将这些差异蛋白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大部分涉及花青苷代谢(12%)、糖和能量代谢(30%)、蛋白质代谢(18%)、防御应答(15%)等生理过程。发现花青素合酶(ANS)、苯基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酶11(CHS11)、二磷酸尿核苷葡萄糖︰类黄酮3–O–葡糖基转移酶(UFGT)是花青苷合成密切相关的关键酶,这些酶在红果肉的‘大叶梅’中明显上调表达;同时,还发现9个糖代谢相关蛋白在红果肉的‘大叶梅’中也显著上调表达。花青苷和糖代谢途径关键蛋白对杨梅果肉花青苷合成和颜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水稻所科研成果转化的模式及措施
《福建稻麦科技 》 2013
摘要: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依托自身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基地优势,从激励机制政策的出台、科研项目的选题、科企联合、专利的保护、"双百"行动等几方面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拓展了应用性较强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成果转化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