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天然胡杨林和野生骆驼刺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初报
《干旱区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新疆常见的2种建群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状况、群落的种类和分布,在塔里木河中游和昌吉老龙河下游的胡杨林分别采集了13个土壤和根系样,在骆驼刺根周围分别采集了8个土壤和根系样,对土样中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根系菌根的侵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胡杨根周围AM真菌的优势种为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大果球囊霉(G.macrocarpum)、沙荒球囊霉(G.deserticola)、透光球囊霉(G.diaphanum)和象牙白球囊霉(G.eburneum)。骆驼刺根周围AM真菌的优势种为沾屑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spurcum)、摩西球囊霉(G.mosseae)和聚丛球囊霉(G.aggregatum)。胡杨根系侵染频度和侵染强度分别可达80%和100%,骆驼刺根系侵染频度和侵染强度分别达65%和90%。说明胡杨和骆驼刺是丛枝菌根依赖性很强的植物,且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也十分丰富。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侵染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塔里木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漩涡辅助液液微萃取和气相色谱法分析水样中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残留
《农药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漩涡辅助液液微萃取技术作为前处理方法,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作为色谱分析仪器,建立了水样中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3种酰胺类除草剂的残留分析方法。对影响微萃取效率的各种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的微萃取条件为:在25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20mL水样和50μL甲苯,在2800r/min下漩涡1min。该方法线性范围在0.02~5μg/L之间,相关系数(R2)大于0.997。方法的富集倍数大于500倍。按照信噪比为3时估算的检出限在3.0~4.5ng/L之间(纯水),方法的报告限为0.05μg/L(自来水)和0.5μ/L(雪水)。使用该方法进行了自来水和雪水中的添加回收试验,在0.5,0.05μg/L添加水平,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74.2%~96.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9%~12.1%之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滨缓冲带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河滨缓冲带常见的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特点、活力特征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和活力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根系活力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与根尖数呈显著相关。同时,3种水生植物具有显著的根际效益,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这与3种水生植物根系活力特征表现一致。3种水生植物河滨缓冲区对农业面源污染物TN、TP和CODCr的去除效果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说明不同水生植物根系结构导致根系活力不同,由此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对水生植物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河滨缓冲带 根系结构 根系活力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多样性 去除效果 农业面源污染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灾变链式理论的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警源追溯模型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追溯警源是日光温室蔬菜病害预警中提供排警措施的依据。结合灾变链式理论和植物病害流行学,对日光温室黄瓜病害警源追溯问题及孕源断链减灾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考虑到日光温室作物病害预警对象多警源的特点及其对预警解释推理方式的影响,采用数字化方法,构建了易于系统实现的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警源追溯模型。对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实例进行追溯分析,结果表明,外界出现的阴雨雪雾天气是导致该实例中霜霉病发生的警源。并可用方差分析来检测日光温室环境的时空突变,以验证警源信息。该模型能够为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排警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 灾变链式理论 日光温室 黄瓜霜霉病 警源追溯 数字化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环境中短程无线电传播性能试验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EI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农田环境中传感器节点短程无线电传播性能,选择冬小麦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3个典型生育期,进行无线电传播路径损耗试验,通过测量不同天线高度、不同传输距离处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研究农田作物障碍对无线电传播衰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个生育期中2.4GHz无线电信号在6个天线高度条件下的路径损耗均符合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平均路径损耗指数分别为1.96,2.13和2.42.作物植株高度和冠层密度可以作为农田环境动态变化下影响无线电传播的重要特征参数,与无线电的路径损耗指数之间具有明确的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牧兽医学科重点项目立项领域与资助情况回顾与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科技工作者结合国家需求,针对我国已有较好基础和积累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领域或对新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本文对近年来畜牧兽医与水产学科重点项目立项领域的设立与申请资助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目的是进一步针对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继续支持创新研究,为提升本学科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从事该专业的科研人员申报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然增艳物质对池塘养殖锦鲤体色的影响研究
《饲料工业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对锦鲤而言,体色是影响其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体色的观赏价值是锦鲤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的许多研究表明,光照、生理状况、饲料营养等多种因素都能影响到鱼的体色。而在同一品种中,饲料对体色的影响更为突出。鱼类可利用类胡萝卜素作为肌肉和皮肤的着色剂,但是鱼类自身不能合成这些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20育性的QTL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光温敏不育系BS20×Fu3DH群体的289个系为材料,于2005-2006年度种植于北京海淀和安徽阜阳,进行了育性(结实率和结实小穗率)的调查。利用SSR标记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分析该群体中与育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用128对SSR引物,初步构建BS20×Fu3群体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框架图。BSA的结果表明,与育性连锁的3个标记是Xgwm294、Xgwm374和Xgwm44,分别位于染色体2AL、2BS和7DS;采用混合线性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小麦育性进行QTL分析,检测到6个QTL,分布在1AS、2BS、2DL、6AL、6BL和7DS染色体,贡献率为1.1%~12.5%,其中7DS上的QTL与2BS、6AL和6BL上的QTL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综合BSA和QTL分析结果,确定染色体7DS和2BS上的QTL重复性较好、贡献率和互作效应较大,为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状的重要QTL,标记区间分别为Xgwm44-Xcfd14和Xgwm148-Xgwm374,贡献率分别为7.2%~12.5%和2.1%~2.5%。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 BSA QTL分析 QTL互作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