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全氟辛酸在松花江水体多介质环境中迁移、归趋和风险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在松花江水体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和归趋行为,评估其在松花江水体的环境风险,采用Ⅲ级逸度模型模拟估算了松花江流域大气、江水、颗粒物和沉积物中PFOA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计算了PFOA在不同环境介质的迁移通量,采用风险特征比率法评估了PFOA在松花江水体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PFOA在松花江流域大气、江水、颗粒物、沉积物中的模拟含量分别为1 496.03pg/m3,0.010 3ng/L,15.27μg/kg,19.98μg/kg,PFOA几乎全部进入了颗粒物和沉积物中.PFOA由江水向悬浮颗粒物的迁移、沉积物向江水的迁移分别占相间总迁移通量的84.63%和15.12%,为PFOA的主要相迁移路径.由估算结果计算的水和沉积物的风险特征比率(risk characteristic ratios)均远小于1,表明PFOA对松花江水生生物的危害概率较低.

关键词: 全氟辛酸 松花江 迁移 归趋 风险表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份玉米自交系种子的耐老化鉴定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60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高温高湿法鉴定并分析种子耐老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种子在老化胁迫后,其发芽势和发芽率性状差异显著,平均值分别为10.93%和35.12%,比对照分别降低了88.0%和64.9%,相对发芽势变异幅度0~80.41%,平均为12.18%;相对发芽率变异幅度0~99%,平均为35.12%。综合发芽性状指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FK1239、加早19、加早32、PHRE1、加早62、吉A1035、R5117、丹598等8份耐老化玉米自交系。

关键词: 玉米 高温高湿 耐老化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生长素响应因子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responsefactor,ARF)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通过特异性地结合生长素响应元件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参与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玉米中有许多ARF家族基因,但其表达模式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分析了玉米ARF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发现除ARF10、ARF16和ARF34组成型表达外,其余32个ARF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生殖器官中要明显高于营养器官。对ARF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 28个ARF基因的启动子区含有逆境胁迫相关顺式元件,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多个ARF基因分别响应冷、热、盐和渗透胁迫。研究结果不仅暗示了ARF家族基因在玉米生殖生长和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中的重要性,也为全面解析ARF基因在玉米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有用信息。

关键词: ARF 表达 逆境胁迫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区优化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及叶片生理特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研究半干旱区玉米应对不同栽培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种植提供有效的栽培模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设置对照模式(CK)、农户习惯模式(T1)和优化栽培模式(T2)3种栽培模式,研究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叶片生理特性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玉米在成熟期(R6)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P<0.05),叶面积指数(LAI)在R3与R6期显著增加(P<0.05)。T1与T2处理的株高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T2处理的株高均高于T1处理。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表观叶肉导度(AMC)在R1与R3期均显著增加(P<0.05),气孔限制值(Ls)在R3期显著下降(P<0.05),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合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效率(ETR)在R3期均显著增加(P<0.05)。T2处理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R3期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P<0.05),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显著低于CK和T1处理(P<0.05)。T2处理玉米的产量、穗粒数、百粒质量、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P<0.05)。采用优化栽培模式(T2处理),半干旱区玉米在产量、生长发育、资源利用效率、叶片生理特性和氮代谢酶活性方面均表现较佳,这种栽培模式相比传统的农户模式,更适合作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栽培的一种优化栽培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模式 生长发育 生理特性 产量 半干旱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鲜食葡萄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

东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介绍了吉林省近二十年鲜食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地区分布、品种构成和栽培模式,概述了我省鲜食葡萄栽培现状,结合多年实地调研,指出了葡萄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据葡萄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吉林省 鲜食葡萄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莎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9份油莎豆资源和1份香附子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96个引物中筛选出24个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引物,扩增得到134个位点,其中94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率为70.15%。NTSYS聚类分析显示,供试油莎豆与香附子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0.41~0.46,供试油莎豆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92~1.00,以遗传相似系数0.40为阈值,可将供试油莎豆与香附子聚成两大类。结果表明,供试油莎豆材料之间相似性较高,遗传基础相近,且油莎豆材料地域性不明显;莎草属种间遗传多样性丰富。RAPD分析结果为后续研究莎草族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种质资源 RAPD分析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轮作休耕下潮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环境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轮作休耕方式对潮土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推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农田生态修复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以2018年开始的长期轮作休耕定位试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Tax4Fun细菌功能预测工具,分析4种轮作休耕方式(长期休耕、冬小麦-夏休耕、冬休耕-夏玉米和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定位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并探究影响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不同轮作休耕方式的土壤样本中共检测到细菌44门、 146纲、 338目、 530科、 965属和2073种;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主要优势菌群同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但各主要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在不同轮作休耕方式中存在差异.0~20 cm土层季节性休耕(冬小麦-夏休耕和冬休耕-夏玉米)较麦玉周年轮作或连续两年休耕的土壤细菌群落更丰富且多样性程度更复杂,20~40 cm土层则表现出冬小麦-夏休耕的土壤细菌群落更丰富、多样性程度更复杂.通过Tax4Fun功能预测发现,不同轮作休耕土壤细菌具有一级功能代谢通路(pathway level 1)6类,二级功能代谢通路(pathway level 2)40类(其中18类相对丰度大于1.0%),三级功能代谢通路(pathway level 3)264类;季节性休耕可提高参与新陈代谢、环境信息处理和遗传信息处理等有益细菌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根据RDA分析,0~20 cm土层的土壤细菌群落受土壤含水率、全磷、有效磷、速效钾、 pH和碳氮比影响显著(P<0.05), 20~40 cm受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影响显著(P<0.05).由此可见,不同休耕方式可以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代谢功能,季节性休耕可以促进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关键词: 轮作 休耕 土壤细菌 群落结构 功能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去甲基化参与提高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生理机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来自不同育种环境的10份白菜型冬油菜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分析其抗寒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不同浓度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C处理,分析DNA去甲基化对白菜型冬油菜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及低温胁迫下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种环境选育的材料,其半致死温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材料2018-FJT、DT-7、DT-9与MXW-1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04℃、-15.98℃、-15.63℃、-15.04℃;材料CT-2360、CT-2380、CT-2400、CT-2420、CT-2440、CT-2460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1.32℃、-11.6℃、-11.42℃、-11.44℃、-12.97℃、-13.28℃。依据半致死温度,10个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2018-FJT>DT-7>DT-9>MXW-1>CT-2460>CT-2400>CT-2380>CT-2420>CT-2440>CT-2360。抗寒性的形成与育成环境的纬度和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选择抗寒性及产地不同的4个材料CT-2360、MXW-1、2018-FJT、DT-7进行生理测定,结果表明,1 000μmol·L-1 5-azaC处理能显著抑制幼苗的根生长,4个材料的根长较对照减少93.14%~95.06%;低温下5-azaC处理对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以及强抗寒性材料DT-7幼苗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最显著(P<0.05);低温处理过程中,4个材料的SOD、POD、CAT活性均上升,以低温处理5d最显著(P<0.05),其中2018-FJT的SOD活性增幅最高,为45.85%,DT-7的POD活性增幅最大,为460%,CT-2360的CAT活性增幅最显著,为321.02%。HPLC分析发现常温下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的甲基化水平为77.48%,高于其他3个抗寒性强的材料;经过5-azaC处理后发生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证明抗寒能力受DNA去甲基化的调控。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抗寒性 育种选择 5-azaC 低温胁迫 DNA甲基化 生理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日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向日葵葵花籽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选育高品质向日葵品种成为当前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传统育种的方法因其多种限制因素,严重影响了向日葵育种的进程。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兴起,传统育种方法结合分子辅助育种明显地加快了育种进程。本研究对向日葵分子标记的开发进行了概述,总结和分析了SSR、RAPD、SNP等分子标记在向日葵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此外介绍了向日葵QTL定位、品种鉴定及纯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分子标记在向日葵育种进行展望,为向日葵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向日葵 分子标记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日葵自育恢复系RAPD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24份向日葵自育恢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为今后向日葵种质资源保存、选育新品种和遗传改良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从150个随机RAPD引物中筛选出24个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114个条带,84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为3.5个,多态性百分数为73.68%。3个种群等位基因(Na)均值、有效等位基因数(Ne)均值、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值分别为1.319 5、1.259、0.126 4和0.442 9。总基因多样度(Ht)变化幅度为0.277 8~0.997 8,平均值0.409 8;平均基因多样度(Hs)变化幅度为0.16~1.158 9,平均0.588 9;遗传分化系数(Gst)变化幅度为0.00 6~0.691 4,平均0.401 2;基因流动系数(Nm)变化幅度为0.5~11.358 8,平均值3.195 8。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化范围在0.5~0.937 5之间,平均值为0.772 5,基于UPGMA方法在0.68处聚为3大类。研究表明,RAPD引物在24个向日葵自育恢复系间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个种群已产生了遗传分化。

关键词: 向日葵 RAPD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