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吉林省玉米真菌毒素污染状况及其膳食风险评估研究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吉林省主产区玉米280份,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13种真菌毒素含量,研究吉林省玉米中多种真菌毒素污染和膳食暴露风险状况,评价膳食暴露风险.结果 表明,供试玉米中真菌毒素的平均含量为522.3 μg/kg,真菌毒素污染种类分别是伏马菌素(97.9%)、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52.1%)和玉米赤霉烯酮(37.5%),平均污染水平分别为1269.1、284.2、42.8 μg/kg.采用残留平均值计算成人和儿童经玉米摄入的伏马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玉米赤霉烯酮,结果无显著慢性摄人风险.以最大残留值计算摄人呕吐毒素的膳食暴露风险,成人和儿童无显著急性摄入风险.吉林省玉米中真菌毒素的污染呈多种类污染普遍的现象,居民通过玉米摄入真菌毒素的风险熵值很小,对人体健康潜在风险不大.

关键词: 玉米;真菌毒素;污染状况;膳食暴露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引进苜蓿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国外苜蓿品种在吉林中西部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试验以引进的14个丹麦苜蓿品种为材料,以国内2个主栽品种做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越冬情况、秋眠习性和产草量等10个性状指标进行连续两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内苜蓿品种相比,国外苜蓿品种在越冬性和产草量等性状上没有优势,普遍表现出越冬性能差、产草量较低等特性,说明这些国外品种不能较好地适应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但国外苜蓿品种表现出的株型直立、个体间性状一致等优良特性,可作为我国优良苜蓿品种选育材料加以利用。

关键词: 苜蓿 适应性 产草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化肥投入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吉林省东、中、西3个区域51个县(市)的3 060个农户的实证调查,分析玉米化肥投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化肥投入量为245~655 kg/hm2,其中东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1.0%、29.4%和34.6%;中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8.9%、21.9%和39.2%;西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41.7%、62.1%和74.3%。吉林省东、中、西部3个区域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1.1、41.9和38.9 kg/kg,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10.0、108.1和94.4 kg/kg,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02.5、103.4和83.0 kg/kg。吉林省氮、磷、钾肥在减肥增效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土壤作物管理系统,实现作物产量与效率的协同提高。

关键词: 玉米 化肥投入 农户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乾肉羊全基因组SNP/InDel分析及毛色相关候选基因鉴定

中国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双乾肉羊全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解析影响双乾肉羊毛色的相关候选基因及突变位点,本研究分别对6只红头和6只黑头双乾肉羊进行基因组重测序,系统分析了全基因组水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小片段插入/缺失(InDel)多态性,并通过群体分化指数(FST)方法进行选择信号检测,将FST值排在前1%的染色体区段作为受选择候选区域,对受选择区域包含的基因进行注释,筛选毛色相关候选基因及其多态性位点。结果显示:通过重测序,在12个样本中共检测到27 877 089个SNP和4 461 716个InDel;选择信号分析共检测到1 124个候选区域,依据基因注释结果筛选MC1R作为红头和黑头双乾肉羊毛色相关候选基因;通过重测序数据分析在MC1R基因编码区中存在5个SNP,其中2个为错义突变(c.218T>A和c.361G>A),群体基因分型结果表明,黑头双乾肉羊在c.218 T>A位点基因型为AA或AT,在c.361 G>A位点基因型为AA或AG,而红头羊在2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别为TT和GG合子,即2个错义突变与双乾肉羊黑毛色表型完全相关,且黑毛色对红毛色为显性。该研究为双乾肉羊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研究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双乾肉羊 单核苷酸多态性 插入/缺失多态性 选择信号 毛色 MC1R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图像分析的玉米抗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的QTL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玉米穗腐病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其中,拟轮枝镰孢引起的穗腐病(Fusarium ear rot,FER)在中国发生最为普遍。通过图像分析方法进行FER抗病QTL定位,并对前期通过病害评级方法定位的FER抗病QTL进行验证,探索一种新的玉米穗腐病的病害鉴定方法,为玉米穗腐病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感FER的自交系(ZW18)分别与3个高抗自交系(承351、丹598和吉V203)构建F2群体(F2-C、F2-D和F2-J)和相应的F2﹕3家系,通过图像分析的方法获得每个F2﹕3家系的果穗病斑百分比,进而定位玉米FER抗病QTL。【结果】3个群体共定位到18个FER抗病QTL,其中,分别位于2.02—2.03 bins、4.06—4.07 bins和8.06 bin上的3个QTL(qRf2、qRf3和qRf4)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高达21.80%、25.80%和27.40%。F2-J群体的qRf11与F2-C群体的qRf1和F2-D群体的qRf6在第1染色体均有重叠区间,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达到16.50%。来自F2-D群体的qRf9与F2-J群体的qRf16在第8染色体8.05 bin有重叠区间,且抗性基因均来源于抗性亲本。F2-C群体的qRf3与F2-J群体的qRf15在第4染色体4.06—4.07 bins有重叠区间。另外,与之前通过病害评级方法定位的结果相比,qRf1、qRf6和qRf11在1.06—1.07 bins与评级方法定位的抗病位点qRfer13重合,qRf3和qRf15在4.06—4.07 bins与评级方法定位的抗病位点qRfer3和qRfer17重叠,qRf7与qRfer6在2.04 bin的定位区间完全重合,qRf17与qRfer20在S2重复中定位到9.03—9.05 bins的重叠区间,且来源于相同的抗源。【结论】定位到18个FER抗性位点,其中,位于1.04—1.07 bins、4.06—4.07 bins和8.05 bin上的抗病位点在不同群体中均可以被检测到,位于2.04 bin和9.03—9.05 bins上的抗病位点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被检测到,表明在这些区间可能存在FER的抗性位点。QTL的定位区间在不同群体中的重叠性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定位区间的真实性,不同方法之间定位到重叠区间,说明利用图像分析方法定位FER抗病QTL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关键词: 玉米 拟轮枝镰孢穗腐病 抗性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AtGA2ox1基因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耐旱性分析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tGA2ox1基因是调控赤霉素代谢的关键基因.以3个AtGA2ox1基因转化体回交转育玉米自交系和配制的杂交组合为研究材料,系统开展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耐旱性分析.结果 表明,3个转化体在回交转育过程中,多世代间遗传稳定.苗期不同转化体玉米在干旱胁迫24 d后复水仍能正常生长;对照材料胁迫后叶片卷曲至萎蔫,复水后无法恢复生长.通过对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生理生化指标的跟踪监测发现,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的MDA含量低于对照约20%;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对照20%,降低玉米细胞膜氧化损伤来增强转基因玉米耐旱胁迫能力,与玉米耐旱表型一致.成熟期干旱条件下,对照玉米果穗变小,穗长变短,穗重减轻.转基因杂交种的粒重和百粒重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杂交种NKYGA09*X923-1百粒重高于对照杂交种21.21%,表现出潜在的育种价值.

关键词: 玉米;转基因;耐旱性;AtGA2ox1基因;自交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磐石大榛子富太镇低山丘陵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21 CSCD

摘要:吉林磐石大榛子低山丘陵生态地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案例产品种植于磐石市富太镇,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过渡地带的低山丘陵区,属中温带湿润季风区,区域内降水充沛。全镇水体质量优于集中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要求;土壤呈酸性,主要类型为灰棕壤、白浆土与冲积土,土壤质量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良好的区域自然环境十分适合大榛子的种植和经营,案例产品种植于退耕还林区域,共计230 hm~2,主要为平欧榛(Corylusheterophylla×C. Avellana)的几个品种,包括达维(84-254)、玉坠(84-310)与辽榛7号(82-11)。由案例区位置、生态环境地理数据、产品属性数据、经营管理数据、照片等5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集储存为.shp、.tif、.xlsx、.docx、.txt及.jpg格式,数据量为17.9 MB。

关键词: 磐石市富太镇 平欧榛 低山丘陵 地理特色产品 案例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虫病原线虫JLSY 003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28S rDNA和ITS序列分析,从吉林省松原市土样中分离到的昆虫病原线虫JLSY 003为Oscheius myriophila品系。本研究以大蜡螟末龄幼虫为寄主,测定该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JLSY 003浓度为80 IJs/larva时具有较高的侵染力,致死中时间LT50为15.409 h,侵染24、48 h时,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6.067、25.297 IJs/larva。JLSY 003高温耐受性强且繁殖力高,36℃、8 h时线虫死亡率为19.27%,产量为1.873×105 IJs/larva,4.695×105 IJs/g。结果表明该线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耐热性和繁殖力。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Oscheius myriophila LC50 LT50 耐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背景中披碱草部分染色体的FISH鉴定

核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小麦背景中粗穗披碱草(Elymus trachycaulus)和纤毛披碱草(Elymus ciliaris)染色体的跟踪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寡聚核苷酸Oligo-pSc119.2-1和Oligo-pTa-535-1为探针的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以(GAA)8为探针的单色FISH,分别对4个小麦-粗穗披碱草附加系和5个小麦-纤毛披碱草附加系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经与小麦FISH核型比对后,建立了可用于追踪小麦背景中粗穗披碱草1St、5Ht、6Ht和7Ht染色体的标准FISH核型;而纤毛披碱草Sc和Yc染色体FISH信号较弱。FISH检测发现,小麦-粗穗披碱草1St附加系自交自发变成了1St(1BS·3BL)代换系,且在其染色体组中检测到了一对T1BL·3BS易位染色体,同时发现5AS端部寡聚核苷酸Oligo-pSc119.2-1序列发生了删除。另外,在小麦-粗穗披碱草5Ht附加系中发现2B染色体短臂末端删除现象,形成了2B-del和2BS-4AS·4AL易位染色体,而另一条2B和4A为正常的完整染色体。这种染色体结构重排事件表明,部分小麦-远缘物种附加系细胞学并不稳定,因此,繁种前后应对材料进行单株细胞学鉴定。上述小麦-粗穗披碱草染色体结构变异体的获得,为研究染色体结构重排与基因转录表达和表型变化的关系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粗穗披碱草 纤毛披碱草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重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湿润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半湿润区玉米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秸秆离田旋耕垄作(CK)、秸秆深翻还田(SP)、秸秆覆盖还田免耕(SC)、秸秆覆盖还田深松(SS) 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和2019年的土壤贮水量分别呈单、双峰曲线变化,2018年所有处理和2019年SS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与CK相比,2018年SC和SS处理各生育时期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7.58%~18.40%和9.24%~21.94%。(2)耕层0—20 cm土壤温度随玉米生育时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秸秆还田具有调节地温的作用,与CK相比,SP使5,6月地温分别提升0.46,0.21℃,SC使5—7月地温降低1.72~2.79℃,提高9月份地温0.22℃。(3)2018年和2019年,SS、SP、SC处理使玉米产量较CK分别增加13.88%和14.82%,7.59%和9.12%,7.42%和8.50%。(4)2018年和2019年,SS、SP和SC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3.79%和9.75%,6.11%和5.93%,5.67%和3.83%。(5)玉米各生育时期(时间上)和土层0—60 cm(空间上)土壤贮水量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各生育时期(花期除外)和0—60 cm土壤贮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6,7月及10 cm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7月和15 cm以下地温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负相关。秸秆覆盖深松技术增加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温度,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雨养农业区提供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

关键词: 半湿润区 秸秆还田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玉米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