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蛹虫草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及其方法学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有效鉴别蛹虫草,采用Luna C18(2)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pH 6.5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相,流速0.5 mL/min,柱温30℃,梯度洗脱,260 nm波长检测,建立了蛹虫草HPLC特征图谱。以鸟苷、尿苷、胞苷、腺苷、腺嘌呤、虫草素6种标准品做对照,指认了13批样品中的共有特征色谱峰8个,并指认其中的鸟苷峰为参照峰。该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该方法可用于蛹虫草的定性鉴别和质量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早衰突变体es-h的鉴定、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生殖生长期早衰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花晴稻(Hwacheongbyeo,野生型),获得了水稻生殖生长期叶片早衰突变体,命名为es-h (early senescenceHwacheongbyeo)。表型鉴定结果表明,该突变体从抽穗后开始叶片出现锈斑,随着灌浆进程急剧枯萎,到抽穗第五周整株枯死。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es-h突变体的抽穗期、穗长、穗颈度和有效分蘖数均无显著变化,而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则显著降低。光合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es-h突变体抽穗后,其剑叶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急剧下降。遗传分析结果发现,es-h突变体的早衰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基因定位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长臂的44.2 kb物理区段上。本研究为Es-h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早衰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99-2018年间国审玉米品种遗传产量增益及产量潜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保障玉米继续增产增收,本文对1999—2018年间中国玉米品种遗传增益和产量提升潜力展开研究。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二十年间国审玉米品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和产量潜力进行分析:20年间中国共通过审定了933个国审玉米品种,平均单产9984.9 kg/hm2,国审品种年遗传产量增益速率185.73 kg/hm2。二十年间,中国玉米平均实际单产为5432.96 kg/hm2,实现了国审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54.41%。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与实际单产之间回归方程为y=0.3728x+1710.5,当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每增加1 kg/hm2,全国玉米实际单产增加约0.3728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过量施硒对玉米产量、硒和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过量施硒对作物生长的毒害效应,为合理施用硒肥提供依据,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探究了叶面过量施硒对糯玉米京科糯2000和普通玉米郑单958两个品种产量、硒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硒量(亚硒酸钠)≤0.2 g·L-1时,京科糯2000植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与对照(不喷硒)相比持平或略有增加,未表现出毒害效应;京科糯2000在叶面喷硒量≥0.5 g·L-1时,郑单958在叶面喷硒量≥0.1 g·L-1时,其植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明显降低;随着叶面喷硒浓度的增加,两品种玉米籽粒硒含量均逐步增加,郑单958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变化幅度高于京科糯2000。叶面喷硒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锌和铁的吸收量,对铜、磷、镁和钙的吸收基本无影响,但抑制硼的吸收。总体来看,过量施硒抑制2个不同品种玉米生长,造成产量下降,但可提高籽粒硒、锌和铁的营养水平。本研究对玉米微量元素营养调控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蛋白含量新位点qPRO-19-1的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籽粒蛋白约为40%,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提高大豆蛋白含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因此,发掘大豆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对开发分子标记并培育高蛋白食用大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低蛋白大豆品种中黄35为母本,以源自日本的高蛋白大豆十胜长叶为父本,构建了重组自交系(RIL,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群体。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在3条染色体筛选出9个与蛋白含量相关的SSR标记,其中位于19号染色体的QTL尚未见报道。进一步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分析RIL群体F2:15和F2:16,在19号染色体重复定位了1个蛋白质含量相关QTL qPRO-19-1,位于分子标记SSR1938和SSR1959之间,LOD值分别为3.43和3.98,贡献率分别为7.81%和14.87%,高蛋白等位基因来自于高蛋白亲本十胜长叶。qPRO-19-1的定位区间长度为385 kb,共有注释基因36个。本研究定位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新位点qPRO-19-1,为大豆高蛋白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育种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西辽河稻区主要害虫发生情况调查及种群动态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吉林省西辽河稻区主要害虫种类、种群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为西辽河稻区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4~2016年间通过性诱剂、粘虫板及盘拍法对吉林省西辽河稻区水稻主要害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害虫的种类及为害部位各有不同,在插秧期至分蘖期,主要有稻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在分蘖期至孕穗期,主要有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e)、稻飞虱等害虫为害水稻茎秆及叶片;在孕穗期至收获期,主要有稻飞虱、黏虫、尺蠖(Geometrid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及茎秆。所调查的害虫中稻潜叶蝇在田间呈随机分布;水稻二化螟成虫有两个发生盛期,表明水稻二化螟可以在该地区完成两个世代的发育;稻飞虱分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两种,以灰飞虱为优势种,两种飞虱种群的成虫和幼虫虫龄结构相似,并且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噁唑草酮·噻酮磺隆在玉米不同种植区应用的除草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2017年在东北春玉米种植区和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设立田间试验基地,研究除草剂异噁唑草酮·噻酮磺隆悬浮剂在不同区域玉米田播后苗前处理的杀草谱及除草效果、对玉米安全性及对下茬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6.7%异噁唑草酮·噻酮磺隆悬浮剂141.75~283.5 g ai/hm2在玉米播后苗前使用,对东北春玉米种植区主要杂草稗草、狗尾草、藜、反枝苋、苘麻、刺儿菜和黄淮海玉米种植区主要杂草马唐、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铁苋菜等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有理想效果,药后40~45 d,异噁唑草酮·噻酮磺隆上述处理对杂草鲜重防效仍在95%左右,可实现一次施药控制玉米全生长期的杂草,在玉米田具有较好的除草增产作用;对后茬播种的小麦、大豆、花生、油菜、菠菜生长无影响。
关键词: 玉米 异噁唑草酮·噻酮磺隆混剂 杂草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闷棚技术防治茄子黄萎病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日光温室不同含水量土壤导热系数变化、不同耕层温度变化以及茄子黄萎病发病率变化,以期探明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防治茄子黄萎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瞬态平衡法(TPS)测定温室土壤不同含水量(0%、5%、10%、15%、20%、25%和30%)的导热系数,以2个水平含水量(5.06%和23.48%)的6个处理(A1、B1、A2、B2、CK1、CK2)为标的,测定各处理5、10、15、20、25、30 cm耕层温度,并统计6个处理的茄子黄萎病发病率。【结果】当土壤含水量在5%~25%时,其导热系数随着含水量提高而显著升高,两者近于线性关系。在供试6个处理中,相同条件下高温闷棚能有效提高相同耕层地温,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相应的耕层温度均随之升高,地表覆膜也能提高耕层温度。相同土壤含水量的覆膜高温闷棚处理,茄子黄萎病发病率更低,防治效果更好。【结论】适当提高含水量及采取有效积累日光能的措施是决定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高温闷棚 土壤含水量 土壤导热系数 耕层温度 茄子黄萎病 发病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效唑对繁茂度不同株型大豆产量及生理调控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多效唑对繁茂度不同类型大豆产量及生理性状的影响,以株型繁茂度不同的两个类型品种杂交豆5号和九农30为试验材料,初花期喷施900 g/hm2多效唑,分析多效唑对繁茂度不同品种类型大豆生理和农艺性状调控。结果表明,多效唑提高了不同繁茂度大豆品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增加了茎粗、分枝数;降低了大豆株高、中部节间长度及叶面积指数,且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繁茂型杂交大豆品种,早发优势显著,叶面积指数较大,通过多效唑控制,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片光合特性,防止徒长,利于田间透光,显著增加单株粒重、百粒重,从而显著增加产量。而收敛型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接近最适叶面积指数范围,喷施多效唑后,叶面积指数进一步降低,虽然增加叶片光合速率,增加百粒重,但单株粒重显著降低,反而显著减产。说明施用多效唑增产效果与大豆冠层繁茂度密切相关,应根据冠层发育特征在合理情况下施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生境面积及其破碎化对棉蚜数量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农作物面积减少及其破碎化对害虫种群的影响,采用微景观试验模型系统连续2年研究5个梯度棉花生境面积(棉花种植比例分别为20%、40%、60%、80%和100%,其余均种植玉米)及2种破碎化(完全连通与完全破碎)对棉蚜Aphis gossypii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境面积较小(棉花种植比例为20%)时破碎化程度越高,棉蚜数量越多,而生境面积较大(棉花种植比例为40%)时棉蚜的响应正好相反;生境面积中等(棉花种植比例为60%)时,破碎化程度对棉蚜数量影响不大;生境面积大(棉花种植比例为80%)时,破碎化对棉蚜数量的影响存在年度效应,2014年破碎化程度越大,棉蚜数量越少,2015年则无影响。棉花生境面积、破碎化及两者之间的互作对棉蚜数量无显著影响,棉花生境面积、破碎化与调查时间的互作也不影响棉蚜数量,但调查时间显著影响棉蚜数量,棉花生境面积、破碎化与调查时间三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呈年度变化。总之,棉蚜对棉花面积变动及其破碎化展示出较强的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