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3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对10个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探讨不同种质材料之间的遗传变异水平。结果表明,茎重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大,分别为30.890%和2.197,叶重的变异系数最小(7.908%),穗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1.970);相关性分析发现,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与株高、茎粗、茎重和叶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93份种质材料聚为9大类群,其中第3类群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叶重表现出最大;第5类群的茎重和节数表现出最大;第6类群的株高表现出最大;第7类群的穗长、茎粗和叶宽表现出最大;第8类群的叶长表现出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种质74、87、22、86、69、2、77、53、72、8得分较高,可作为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关键词: 无芒雀麦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要农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升作物产量、抗逆性和品质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利用杂种优势,其中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CMS/Rf)系统是应用最广的雄性不育系统。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机理是"三系"法选育的重要分子遗传学基础。目前,各个作物已经创制了不同类型的不育系。随着分子技术、基因组学和测序技术的深入,大量育性恢复基因已被定位,且部分已被克隆和功能鉴定。针对主要作物中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式,分子标记定位、克隆及CMS/Rf系统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希望本文能为今后恢复系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或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手段创制新恢复系提供思路。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遗传模式 分子标记 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杂交诱导单倍生殖育种工具材料——单倍体诱导系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育种的关键在于自交系的选拔。优良自交系选育的质量和速度决定了组配杂交种的水平和表现。传统的自交系选育方法所需周期长、规模大、费时费力,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对于新品种的需求。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双单倍体育种方法,此方法通过单倍体诱导系可以诱导产生10%左右的母本单倍体种子,经过加倍处理,即可获得100%纯合的自交系。杂交诱导单倍体育种方法的根基是诱导系的创制与诱导率提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秸秆降解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秸秆产量巨大,但综合利用率较低,利用高酶活性微生物将低温环境中的秸秆降解变废为宝,是一项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通过生物学技术手段,筛选高酶活性菌株,深入研究降解机理,优化功能微生物培养条件,提高纤维素酶活性,是提高降解率,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最佳途径.复合微生物菌剂产生的酶活值普遍高于单一微生物菌,真菌菌丝体产生的酶活值高于细菌.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复合菌剂是低温环境下提高秸秆降解效率的有效途径.系统地归纳了低温条件下降解秸秆的微生物技术、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降解秸秆的菌株类型和促进秸秆纤维素降解菌酶活力特征、并总结了低温环境下生物菌剂降解秸秆的技术应用效果,旨为低温环境下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化肥和有机肥长期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实现黑土合理培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依托37年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采集CK(不施肥)、NPK(化肥)、M_2(常量有机肥)、M_2NPK(常量有机肥配施化肥)、M_4(高量有机肥)、M_4NPK(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分析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结果】长期有机无机配施以及施高量有机肥显著降低大团聚体比例,提高微团聚体比例。长期施用化肥及常量有机肥并未明显改变团聚体的分布。M_2NPK、M_4NPK、M_4处理的大团聚体比例较CK处理分别降低32.7%、45.8%和55.4%,而微团聚体的比例较CK处理分别提高73.2%、102.5%和123.9%。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及高量有机肥的施用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长期施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量为CK的1.12—2.06倍,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有机碳含量增加更为显著。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且随着粒径的变小,各处理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各处理水稳性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微团聚体,这表明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长期施高量有机肥及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增大了微团聚体的贡献率,即微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于大团聚体,而其他处理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于微团聚体。【结论】黑土长期施用化肥对团聚体的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高量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的比例,进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高量有机肥及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有机碳贡献率的优势粒级为微团聚体。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鸡品种维持净能的需要量测定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使用新型12室并联禽用开放回流式呼吸测热装置测定不同鸡品种维持净能的需要量,以期探究不同鸡品种能量代谢的差异.试验共选用35周龄海兰褐蛋鸡、32周龄吉林芦花鸡、25~28日龄罗斯(Ross)308肉鸡各24只,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每个品种试验鸡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每种试验鸡在不同鸡舍内饲养,饲喂满足各自营养需要的全价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7 d.正式试验分3期完成,每期9 d,每期从每种试验鸡中随机选择8只,称重后每2只放入1个呼吸测热装置的代谢室内,每4个代谢室对应1种鸡.代谢室内测定气体交换9d,其中适应期3d、呼吸测热3d、绝食测热3d.结果表明:海兰褐蛋鸡和吉林芦花鸡的代谢体重产热量显著低于Ross 308肉鸡(P<0.05).吉林芦花鸡和Ross 308肉鸡的代谢体重绝食产热量显著高于海兰褐蛋鸡(P<0.05).3种鸡之间代谢体重热增耗、采食呼吸熵、绝食呼吸熵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研究中,35周龄海兰褐蛋鸡、32周龄吉林芦花鸡、25~28日龄Ross 308肉鸡的维持净能需要量分别为368.79、449.24、450.75 kJ/(kg BW0.75·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不同黑土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差异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吉林省不同肥力黑土,开展高、中、低肥力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等微生物学指标测定,系统分析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拟合不同肥力土壤与微生物学肥力指标的关联性,确定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参考标准值.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有很大差异,高肥力土壤具有较高的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真菌数量较低,为细菌型健康土壤;低肥力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较低,真菌数量较高.提出吉林省不同肥力土壤相关微生物指标临界阈值,建立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评价标准.
关键词: 玉米 吉林省 不同肥力土壤 微生物学肥力 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羊草种子生产的因素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根茎型旱中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我国东北草原区优势种和建群种,也是我国天然草场恢复和人工草场建设的重要草种,具有生态适应性广,生态可塑性强的特点.然而,在自然条件下羊草抽穗率低、结实率低、产种量低、出苗率低、产草量低,严重限制了羊草在生态治理和人工草地建植方面的应用.羊草的生物生态学一直是草地研究的热点、难点,本文对羊草的种子生产及相关繁殖生物学进行了论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覆膜后秸秆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水土保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公主岭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站,利用~(13)C标记的玉米秸秆进行田间原位培养试验,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覆膜后秸秆碳在土壤的转化及其对土壤总有机碳(SOC)的贡献,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土壤培肥和碳的固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裸地土壤添加秸秆后不施肥(CK)与单施化肥(NPK)处理SOC的δ~(13)C值显著高于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处理(P<0.05);覆膜土壤添加秸秆第360天SOC的δ~(13)C值为-18.27‰~-17.19‰,且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覆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中秸秆碳(~(13)C-SOC)含量显著高于(P<0.05)裸地,尤其在第60天覆膜处理是裸地处理的1~3倍,说明覆膜改善了土壤的水热条件,促进了秸秆碳在土壤中的积累。裸地条件下CK、NPK和MNPK处理秸秆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28%,1.32%和0.46%;覆膜条件下分别为0.81%,1.51%和0.97%。由上可以看出,无机氮、磷和钾养分的供应有利于秸秆碳在土壤的积累,对土壤有机碳库固定起着正反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