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荧光观测明确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增效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能够显著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为了明确其对亚洲玉米螟卵期及幼虫期可持续防控的作用机理,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吸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进行赤眼蜂载菌情况,以及亚洲玉米螟卵和幼虫的寄生、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羽化后能够吸附柞蚕卵表面粘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并将其携带至亚洲玉米螟卵块表面,并吸附于未被赤眼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卵孵化的幼虫体表,实现侵染并致死,幼虫带菌率达60.00%,网室内杀虫生物测定僵虫率达27.00%。本研究表明,载菌赤眼蜂在提高杀虫效率的同时实现害虫可持续防控,该方法为其他载菌天敌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球孢白僵菌 亚洲玉米螟 绿色荧光蛋白 可持续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诱导大豆抗病性与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变化
《大豆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农抗"769")是一株来源于土壤中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农用链霉菌,为明确农抗"769"对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免疫诱抗作用及对大豆生长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对盆栽种植不同大豆品种植株进行下胚轴创伤接种,鉴定大豆幼苗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接种7 d后测定幼苗叶片PAL、PPO、MDA、SOD、CAT、POD、GLU的活性及Chl的含量。小区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在大豆播种后以农抗"769"菌液浇灌,采用稀释平板法测定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群数量,并测定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等生物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农抗"769"菌液浇灌后不同品种的大豆幼苗在抵御疫霉根腐病侵染时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个品种在农抗"769"诱导下抗性顺序为:Williams 82>沈农9号>九农21> Jack,分别比对照提高74.74%、68.82%、14.32%和8.30%。农抗"769"诱导可增强大豆幼苗的诱导抗性,且在病原菌侵入时具有更强的系统抗性。在病原菌与农抗"769"的双重诱导下,PAL、PPO、SOD、CAT、GLU表达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5.22%、34.55%、9.46%,73.01%和10.71%,Chl的含量比对照高18.19%;MDA比对照降低了33.47%,POD活性比对照降低0.69%,差异不显著。农抗"769"菌液浇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化及土壤酶活性升高具有促进作用。农抗"769"菌液浇灌后大豆植株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菌群数量增加,真菌菌群数量降低,根际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最高分别提高342.59%、73.98%和150.27%,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农抗"769"诱导可提升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并对其生长的土壤微环境的改良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不吸水链霉菌公主岭变种(农抗“769”) 大豆 疫霉根腐病 诱导抗性 微生物种群 土壤酶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中西部棉铃虫发生规律及虫源分析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棉铃虫在吉林省各地区玉米田为害,成为了潜在的玉米穗部重要害虫。明确棉铃虫在吉林省的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对其早期预警与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市,综合运用常规监测、卵巢解剖、田间调查、气象分析、轨迹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棉铃虫的发生时间、发生世代、虫源地、迁飞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月上旬-10月上旬为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其中8月中旬-9月下旬是发生高峰期。棉铃虫成虫在当地发生2代(第3代和第4代),第3代为迁入世代,第3代高峰期的虫源主要来自于辽宁省部分地区。第4代主体为本地繁殖世代,其为害期正值当地玉米灌浆至蜡熟期。第4代棉铃虫成虫羽化后滞留本地的种群因气候以及食物原因而消亡。迁出期的风向不利于棉铃虫种群回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病毒转基因大豆事件外源T-DNA序列分析及定性检测
《大豆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作物的T-DNA插入及其与宿主基因组的连接序列构成的侧翼区域,是转基因事件检测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转基因作物开发、评估和监管所必需的。前期研究得到2个携带大豆花叶病毒P3(soybean mosaic virus P3)基因干扰片段的转基因大豆事件,即L13和L104,可显著提高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花叶坏死病毒和西瓜花叶病毒的抗性,具有较强的光谱性。为了便于对该转基因事件进行监管以及建立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Illumina Xten平台,对L13和L104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PCR技术,对转基因事件L13和L104的旁侧序列进行了分析。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每一个事件获得了超过12.13 Gb的原始数据,测序深度为11×,与大豆参考基因组(Wm82.a2.v1)和转化载体序列做比较,初步识别出这两个转化事件T-DNA的边界及其旁侧序列。转化事件L13和L104的T-DNA分别位于Chr04和Chr11染色体上。进一步的PCR检测和序列测定表明转基因事件L13的T-DNA为单位点双拷贝整合到大豆基因组Chr04:46747946位点;转基因事件L104的T-DNA为单拷贝插入,整合位点为Chr11:30461895位点。结果证明了全基因组测序在识别转基因作物T-DNA插入和旁侧序列区域方面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此外,插入位点的鉴定和事件特异性检测的建立将有助于广谱抗病毒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 插入位点 旁侧序列 全基因组测序 抗病毒转基因大豆 时间特异性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冷浸法测定玉米种子活力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活力是评价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目前缺乏适合高通量、高效、实用的测定方法.本研究以1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和水浸胁迫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以期能筛选出高效鉴别玉米种子活力差异的冷浸胁迫适合条件.结果表明,从冷浸温度上看,4℃条件下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均为最大,分别为20.49和38.29%;从冷浸时间上看,冷浸胁迫4℃1 d条件下的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91,说明在4℃1 d冷浸胁迫条件下,可有效区分不同玉米品种种子活力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省时、重复性好、成本低等特点,能广泛适用于评价现阶段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为今后选育和筛选高活力玉米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控后移对不同密度玉米产量构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2个种植密度(常规密度6万株/hm2和高密度9万株/hm2,分别记作D6和D9)进行试验,每个密度设置4个处理(对照TCK、8叶期化控T8、15叶期化控T15、8和15叶期两次化控T8+15),探讨化控时期后移至15叶期的T15和T8+15处理对不同密度处理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解析灌浆特征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化控后移处理T15和T8+15与常规化控处理T8比较,可以提高籽粒灌浆速率,粒重快增期的籽粒灌浆速率在常规密度下分别提高35.1%和15.5%,在高密度下分别提高5.0%和3.3%。高密度下T15处理较T8处理的活跃灌浆时间和有效灌浆时间分别延长2.8 d和4.0 d。通过化控后移可以提高前期的灌浆速率,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时间,达到玉米增产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不育系生理性状和基因表达与持绿关系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豆不育系产生持绿现象的原因,选用高(A-1)、中(A-2)、低(A-3)异交率的大豆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为材料,分别于花期(R2)、结荚期(R4)和鼓粒期(R6)测量大豆叶片中叶绿素a+b、淀粉、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乙烯等物质含量及调控衰老相关基因GMSARK、GMCYN1和GmSGR1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大豆不育系持绿现象与生理特性及衰老基因相对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各不育系均随生育期的延长,叶绿素a+b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A-1可溶性糖含量与A-2、A-3淀粉含量也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各不育系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含量随生育进程持续升高,A-1与A-2生长素含量也表现为持续升高趋势.大豆不育系与其同型保持系比较,除R6时期各不育系3个衰老基因相对表达量,生长素、脱落酸含量及A-1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同型保持系外,其余各指标均高于同型保持系.相关性分析表明,MCYN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R2和R4时期与细胞分裂素呈显著正相关,在R6时期与脱落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GMSARK基因相对表达量在R2时期与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R4时期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赤霉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GmSG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R4时期与脱落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R6时期与可溶性蛋白和乙烯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细胞分裂素呈极显著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少免耕对中国东北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及碳氮变化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黑土区37年不同耕作模式定位试验田,采用原位法比较常规旋耕灭茬起垄(CT)、旋耕留高茬行间深松-少耕(RT)、免耕(NT)和深翻(PT)4种耕作模式土壤呼吸速率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测定土壤总碳氮、无机氮,微生物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间土壤呼吸呈单峰变化,开花期达最大值,生长季平均呼吸速率依次为RT>NT>CT>PT.4个处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间存在显著指数关系.不同耕作模式0~10 cm土壤温度可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38.3%~67.9%,温度敏感性系数Q10范围为2.1~5.3;RT和NT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壤碳氮含量;RT处理在0~20 cm土壤中微生物碳含量均高于CT、NT和PT处理.RT处理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提高,RT和NT处理显著增加上层土壤总碳氮含量,利于土壤质量提升.
关键词: 玉米 少免耕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微生物碳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蛋高峰期吉林芦花鸡与海兰褐鸡饲粮净能效率比较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使用禽用开放回流式呼吸测热装置开展能量代谢试验,在相同饲养环境及饲粮条件下,探究不同品种蛋鸡饲粮净能转化效率的差异。试验共选用产蛋高峰期吉林芦花鸡和海兰褐鸡各60只,采用2×2析因设计,在同一鸡舍内,采用相同的玉米-豆粕型试验饲粮进行饲喂。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58 d。正试期的第20天和第40天在2组试验鸡中分别选择9只鸡,称重后随机放入呼吸测热装置的6个代谢室内,每3个代谢室测试1个品种,每个代谢室内3只,连续测定2次。代谢室内测定气体交换和排泄物共9 d,其中适应期3 d、呼吸测热3 d、绝食测热3 d,呼吸测热的同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在体重和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的情况下,吉林芦花鸡的产蛋率和平均蛋重显著低于海兰褐鸡(P<0.05);吉林芦花鸡的表观代谢能、采食产热量和绝食产热量均显著高于海兰褐鸡(P<0.05),这导致了吉林芦花鸡的沉积能、表观代谢能转化为净能的效率(净能/表观代谢能)显著低于海兰褐鸡(P<0.05),净能/表观代谢能值分别为:海兰褐鸡72.21%和71.13%,吉林芦花鸡68.54%和66.31%。结果提示,在同一饲粮营养水平及环境条件下,由于芦花鸡较高的体产热导致了净能转化效率显著低于海兰褐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