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中国农业信息 》 201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也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本文首先提出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然后介绍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四种发展模式,最后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需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抗生育干扰后农田害鼠群落的次年恢复动态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对2012年投放"雷公藤甲素"颗粒剂的农田害鼠群落次年的恢复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投药区的雌体繁殖率为26.67%,而对照区的雌体繁殖率为53.85%,比对照区降低了50.47%,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投药区和对照区的害鼠群落密度也有显著差异,对害鼠密度的控制率可达到67.64%。说明该药剂至少2 a内可以控制害鼠群落的繁殖和密度,抗生育的综合效果显著。建议在使用抗凝血杀鼠剂降低害鼠数量基数的基础上,使用抗生育剂达到长期、持续控制的目的。


尖镰孢EST-SSR信息分析及分子标记建立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序列中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的分布特点,开发尖镰孢EST-SSR引物,为镰孢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尖镰孢EST 9 304条,利用SSRIT软件查找SSR位点,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EST-SSR引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分离SSR-PCR扩增产物,并选用能够扩增出与预期产物大小一致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23株尖镰孢菌株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尖镰孢EST序列中,共搜索到92个SSR位点,分布于90条EST序列中,出现频率为1.0%。其中二核苷酸重复类型是最主要的SSR类型,占总SSR的比例为59.78%。其次为三核苷酸与五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比例分别为17.39%、11.96%。出现频率最高的基序是(AC/GT)(0.51%)。设计合成的30对引物中有20对(66.7%)能够有效扩增,其中14对引物(46.7%)能够扩增出与预期产物大小一致且具有多态性的产物。尖镰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4对引物扩增出6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9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5.2%,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4.2条。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87—0.933,平均为0.686。供试菌株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81时,除14号菌株外,所有菌株均根据寄主来源划分为不同的SSR类群。【结论】基于尖镰孢EST序列开发SSR标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研究开发的14对引物可用于尖镰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小偃麦渗入系抗条锈性评价及细胞学鉴定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将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导入小麦,以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桥梁亲本,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结合细胞学鉴定选育抗条锈病小麦-异源渗入系;并通过人工接种在温室和田间病圃对育成的82份渗入系进行了连续2年的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筛选。筛选到38份免疫我国优势小种CYR32、CYR33和新小种v26;45份免疫CYR32、CYR33小种;51份免疫CYR32;48份免疫CYR33;52份免疫v26。且它们的抗性均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3份抗病渗入系及其与中国春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配对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且3个测试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种F1的平均配对构型分别为2n=0.26I+20.79II+0.05III和2n=0.37I+20.68II+0.09III。说明小偃麦抗病渗入系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


设施西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通过对设施西瓜栽培种子消毒催芽、地膜覆盖、定植密度、整枝方式、授粉时间、冲施肥应用效果试验,总结出一套山西省设施西瓜优质、高效栽培的集成技术,即温汤浸种,大南瓜砧木改良靠接法嫁接育苗,白色地膜覆盖,行距为1 m,株距为0.5 m,定植密度为1.995万株/hm2,2蔓整枝,冲施高浓缩肥,吡虫啉防治蚜虫,产量可达52.5 t/hm2以上。


基于绿色荧光蛋白观察的花粉介导转化泡桐初探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泡桐花粉为受体,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与花粉共处理,利用荧光显微镜对GFP基因在花粉粒及花粉管中的表达进行了示踪观察。结果表明:100g/L的蔗糖溶液是泡桐花粉较适宜的体外培养液;花粉粒有较强烈的自发荧光,因此不能根据花粉粒荧光来确定GFP基因是否表达;处理组花粉管较对照呈现强烈的绿色荧光,表明GFP基因在花粉管中表达。该试验首次利用泡桐花粉对GFP基因的表达观察,初步证明了这一转基因方法对泡桐花粉转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 泡桐 超声波 花粉介导转化 绿色荧光蛋白(GFP)


山西省乳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近年来,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现状持续好转,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正在逐步恢复,保障乳品安全的各项治理整顿行动正在持续深入进行,山西省已经成为全国主要奶牛生产基地之一。针对山西省乳品生产质量安全现状,从生鲜乳的生产、贮运、乳制品的加工销售和政府部门的监管等方面剖析了乳制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升山西省乳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首先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扩大优质奶源基地,从源头上强化对原料乳的质量安全控制;大力推进奶牛良种工程建设,做好选种和选配工作;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全面实施生鲜乳监测计划;提高乳品生产企业管理水平,重视和抓好质量文化建设、道德文化建设,强化诚信体系建设。


3个小麦新种质的选育与鉴定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针对目前山西省小麦抗病性差的现状,以携带有抗病基因的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92R137和92R149为亲本,与感病小麦品种忻96-74、矮多1号、黑粒小麦76杂交,进行抗病、丰产、优质和矮秆基因的重组,选育出3个抗病新种质G10,S06和S25,并综合应用农艺性状、细胞学、分子标记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G10为半矮秆、特大穗,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S06为矮秆,对白粉病免疫;S25具有5+10优质亚基、紫粒,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G10,S06和S25是小麦抗病、优质育种的新种质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