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机肥液态施入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无机肥与有机肥提取液(T4)随滴灌施入比传统漫灌肥料表施模式(T7)产量增加17.7%,硝酸盐含量降低13.3%,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11.5%,16.4%,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03.4%,有机酸含量降低13.8%,氮、磷、钾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9.3%,19.8%和66.1%;并且T4模式番茄产量、品质、肥料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单施化肥的T1模式与单施有机肥的T6模式,说明适量的无机肥与有机肥提取液随滴灌施入可以显著提高番茄的产量、品质以及化肥利用效率。


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
《山西果树 》 2014
摘要:灵石县是山西晋中市核桃大县之一,目前栽培面积已达1.4万hm2,其中有0.4万hm2树龄已达10年以上。由于受旧的传统观念和落后管理技术的影响,长期处于低产、劣质、低效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影响了广大果农的生产积极性。2013年开始,选定全县各乡镇不同区域的13个试验示范点,进行了以"双调技术"为技术主线的低产林改造技术,力争3年实现667m2产200kg优质产品的经济目标。现将具体措施介绍如下。1地下土壤调理1.1深翻树盘长期放任管理的园区,树盘下杂草丛生,严重板结,要坚持每年秋季深翻树盘25~30cm,填压秸秆、杂草、树叶10cm厚,以解决深层土壤板结的问题。


临猗县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对策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摘要:临猗县果业经过30年发展,在种植规模、生产技术、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产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积累而集中凸显,突出表现在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市场经营与品牌建设滞后,果园郁闭严重与土壤肥力降低,组织化与产业化水平低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间伐果园与培肥地力,打造产地与产品品牌,建设产销两地市场,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等一系列对策措施,为促进临猗果业的更新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份山西糜子种质资源抗旱性综合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山西省生产上应用的糜子品种抗旱性,对全生育期进行抗旱鉴定,测定不同处理下糜子的株高、穗长、茎粗、穗重、穗粒重、株草重、主茎节数、千粒重、有效穗9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全生育期抗旱综合评价并筛选抗旱指标。结果表明:9个表型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穗重和株草重2个指标在正常供水与干旱胁迫处理下变异系数减小最大;农家种‘黄糜子’抗旱性最强(D=0.87),综合抗旱D值与产量隶属函数值存在显著相关(r=0.5159,P<0.05);穗重和株草重对抗旱性影响显著,可作为生育期抗旱性鉴定综合指标。


一个新的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以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为桥梁亲本,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将其所携带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转移到普通小麦中,从其BC1F6选系中选育出一个高抗小麦秆锈病、白粉病的优良品系CH08-141,并利用分子细胞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结果表明,CH08-141中包含1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属于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以平均分布于小麦基因组染色体上的48对SSR引物对CH08-141分子标记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CH08-141中的6B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的1对J组染色体所代换。新鉴定的异代换系含有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秆锈病和白粉病基因,是小麦抗病育种中不可多得的新抗源。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
《中国农业信息 》 201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也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本文首先提出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然后介绍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四种发展模式,最后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需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抗生育干扰后农田害鼠群落的次年恢复动态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对2012年投放"雷公藤甲素"颗粒剂的农田害鼠群落次年的恢复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投药区的雌体繁殖率为26.67%,而对照区的雌体繁殖率为53.85%,比对照区降低了50.47%,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投药区和对照区的害鼠群落密度也有显著差异,对害鼠密度的控制率可达到67.64%。说明该药剂至少2 a内可以控制害鼠群落的繁殖和密度,抗生育的综合效果显著。建议在使用抗凝血杀鼠剂降低害鼠数量基数的基础上,使用抗生育剂达到长期、持续控制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