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番木瓜芹菜复合果蔬汁澄清工艺研制
《运城学院学报 》 2014
摘要:复合果蔬汁澄清处理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品质,添加澄清剂是常用的处理方法,壳聚糖作为常用的澄清剂,便宜且处理效果好又快。本文以壳聚糖为澄清剂,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四个单因素的最佳值:壳聚糖添加量0.08-0.12g/L,澄清温度40-50℃,澄清时间50-60min,复合果蔬汁pH值3.3-3.75,每个单因素各自处于最佳值时,复合果蔬汁的透光率和出汁率均在97%以上。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壳聚糖用量0.1g/L,澄清温度48℃,澄清时间55min,果蔬汁pH值3.5,在此条件下复合果蔬汁的透光率为98.8%。


吡啶羧酸铬对热应激期奶牛乳成分和乳中铬沉积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依据体质量、泌乳天数、产奶量相似的原则,选择20头泌乳中期(产后165 d)的荷斯坦奶牛,采用单因子区组设计,将其分成4组,分别补充不同梯度的吡啶羧酸铬,研究其对热应激期奶牛乳成分和铬沉积的影响,以探索富铬牛奶的生产途径。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4,8,12 mg/(头·d)对牛奶常规成分(乳脂率、乳蛋白、乳糖、总固形物)无显著影响(P>0.05);对牛奶中铬沉积影响不大(P>0.05)。热应激期奶牛日粮中添加8,12 mg/(头·d)水平的吡啶羧酸铬,对减缓奶牛热应激、提高产奶量效果明显(P<0.05)。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生态学报 》 2014 CSCD
摘要: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0年桂东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褐飞虱迁入、迁出峰次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桂东北稻区第7代褐飞虱每年都会出现2—3次迁飞高峰,虫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2)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江西中西部和湖南中东部稻区,从本地起飞的部分褐飞虱飞行24 h或36 h后能到达广西南部沿海、越南北部和海南等越冬区。(3)925 hPa的温度高则褐飞虱虫量高;盛行东北气流较多的年份,褐飞虱发生严重;微弱的下沉气流和无雨天气有利于褐飞虱的迁飞。
稀土浸种对水旱地小麦根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激光生物学报 》 2014 CSCD
摘要:以山西农业大学培育的冬小麦031165为供试材料,对水、旱地小麦采用浓度均为1 000 mg/kg的稀土溶液[La(NO3)3,Ce(NO3)3]进行浸种,研究其对小麦根苗生长、抗氧化酶系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小麦根苗生长,降低了小麦的实际产量。无论干旱胁迫与否,稀土浸种均能显著提高不同生育期小麦株高、地上干重、叶面积及根系生物量;稀土浸种可提高部分生育期旗叶中SOD、POD活性,降低胞内MDA含量,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系数,且在干旱胁迫下作用较明显。从整体上看,Ce浸种对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比La浸种明显。


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在半干旱区研究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水年)玉米拔节期株高在密度间没有差异,抽雄期株高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2011年(丰水年)拔节期和抽雄期株高均随密度增加有明显增加趋势;穗位高随密度增加呈直线增加。平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显著减少,呈抛物线型,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呈明显直线下降趋势;丰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当密度增加至7.5万株/hm时,产量不再显著增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变化不大。不同密度生育期总耗水量相差不大,平水年密度间总耗水量极差值为4.1 mm丰水年总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极差值仅为17.8 mm播种-拔节期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其变异系数在整个生育期中最大。平水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时达到最大值;丰水年适宜密度为7.5万株/hm其水分利用效率为26.7 kg/(hm·mm)。
关键词: 旱地玉米 种植密度 植株性状 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富硒栽培技术在杂粮上的应用和开发
《南方农业 》 2014
摘要:富硒栽培技术能有效提高杂粮中硒元素的含量,安全有效地实现无机硒向有机硒的转化,从而提高杂粮及其加工制品的附加值,提升杂粮的种植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GIS的万荣县生态敏感性评价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万荣县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多因子综合方法,选取土壤侵蚀、生境、地质灾害作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进行分级评价,获得各生态环境问题的单因子敏感性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指数法,多因子加权求和,得出区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按照4级划分出了生态敏感区。结果分析表明,万荣县生态敏感性高度敏感区占到总区域面积的9.2%,主要分布在黄河湿地和稷王山林区;中度敏感区占到32.5%,主要分布在台地断层沿线、黄河湿地内侧以东地带和孤峰山地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分别占到3.4%和54.9%,主要分布在广大农耕区和居民点。在分区评价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各生态区的保护和开发对策,其中高度敏感区严禁过分人为活动和非保护性开发建设,中度敏感区保持生态优先下的适度开发,轻度和一般敏感区要优化布局,合理开发。


玉米杂交种忻玉6002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宁夏农林科技 》 2014
摘要:忻玉6002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t14-3b为母本,自选系忻9101-1为父本,于2004年选育而成。在2006年山西省预备试验中,以10 984.5 kg/hm2的单产水平排第12位,比对照品种农大108增产19.0%。2007—2008年山西省区域试验(2年)中,平均产量为10 825.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6.7%,位于参试品种的第8位。在2008年的玉米中晚熟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0 831.5 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6.9%,位于参试品种的第11位。该品种高产、优质、多抗,淀粉含量74.49%,属于高淀粉品种;抗玉米穗腐病(病级3)、粗缩病(病株率2.9%~4.4%),中抗玉米大斑病(病级5)、茎腐病(病株率13.8%~29.0%),感玉米丝黑穗病(病株率3.6%~17.8%)、矮花叶病(病情指数15.4~59.1);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平均产量可达10 880.5 kg/hm2,开发应用前景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