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鸡白痢生物竞争苗的制备与应用
《中国家禽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病愈禽及感染后无明显症状的禽常成为永久带菌者;有些场带菌率可达85%以上.于是带菌鸡产出带菌蛋,孵出患白痢的雏鸡,如此恶性循环,使养鸡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我们以微生态学为基础,依据自然界生物竞争排斥的原理,扶持正常菌;阻止、


植物核雄性不育系利用研究进展(下)
《世界农业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上接第3期第22页)(3)功能性不育系的利用 这类不育系本身的花粉是正常可育的,但由于花的形态或花药不开裂,本身不能自交结实。因此,这类不育系可用于杂优制种,其本身的繁殖可通过人工挤破花药辅助授粉的方法实现。目前,不同作物中已有多种这类不育系的报道,如番茄、橡胶、玉米、葡萄、三叶草、大麦、茄子、水稻。


桔园间套黑麦草—大绿豆若干效益的研究
《草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就低丘红壤桔园间套黑麦草—大绿豆模式对土壤肥力、桔园肥水、桔树生长、桔子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迅速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桔树生长,提高产量3.8%~23.8%,增加经济效益90.5%~187%。而且对桔园肥水无不良影响。因此,这一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利用水稻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探讨wx基因对成熟胚培养力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6对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3籼3粳)研究了wx基因对成熟胚培养力的影响。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高于籼、粳类型造成的差异;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的绿苗分化率与上述两种性状呈相反趋势,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直链淀粉的含量与愈伤组织诱导率、生长速率、绿苗分化率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wx基因不仅控制直链淀粉含量,而且还具有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速率、降低绿苗分化率的多效作用。


植物核雄性不育系利用研究进展(上)
《世界农业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植物的雄性不育性培育雄性不育系,再把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用于大量生产杂交种子,从而使许多作物,尤其是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优势得以在生产上应用,这是现代农业科学的


不同抗性品种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系
《中国水稻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稻虱传播的病毒病,在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且常年流行为害。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品种结合适期治虫防治该病,其中种植抗病品种是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搞清品种抗性与条纹叶枯病的关系,作者于1990~1991年进行了不同抗性品种与发病潜育期、发病率及对病毒耐受力之间关系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人工接种方法筛选得到的抗性品种盐粳20、中抗品种中国91、感病品种秀水11和高感品种秀水04、黎优57。1.2 灰稻虱经卵带毒虫的筛选和繁殖从病区采集越冬代若虫在健苗上饲养至成虫,取雌成虫以单虫单苗置两端通的大试管内饲食48 h,稻苗编号种植于塑料框中,雌成虫按编号与雄虫配对饲养于分蘖期健稻上,让其产卵,稻苗发病后得带毒率为70%的


乳猪急性弓形虫病的诊疗
《中国兽医杂志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1989年4月初,杭州市郊某猪场一幢猪舍11窝10—15日龄的杜洛克乳猪发生急性弓形虫病,经及时诊断和治疗得到控制。同时还用IHA方法检测了病猪及健猪抗体。报道如下。


饲粮菜籽粕水平对青年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48头浙江中白后备母猪按窝别、体重分成4组,在6~8月龄和配种后至第二胎分娩后20天期间,分别饲喂菜籽粕(含硫代葡萄糖苷 3.7mg/g)替代饲粮中豆饼蛋白质0、25、50和75%的4种后备母猪饲粮和繁殖母猪饲粮,以研究饲粮菜籽粕水平对青年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菜籽粕水平对母猪采食量、初孕年龄、头胎断奶至第二胎怀孕间隔时间、一次情期受胎率、平均妊娠天数、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初生重、60日龄育成数、后备母猪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母猪初孕年龄和断奶再怀孕间隔时间有随饲粮菜籽粕水平增高而延长的趋势,产活仔数和育成仔数有下降趋势。后备母猪增重成绩以25%菜籽粕替代组较优。仔猪20和60日龄平均体重菜籽粕组显著低于豆饼对照组(P<0.05),60日龄平均体重,50%菜籽粕替代组显著低于25%替代组(P<0.05)。由此可见,母猪饲粮中菜籽粕用量,按补充蛋白质计,以不超过25%为宜。
小麦重要品质性状与选择
《种子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在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优质为育种目标之一,但因高产在育种中一直享有绝对重要的统治地位,品质育种乃是薄弱环节。随着商品生产的上目益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品质已为国人所广泛关注,小麦界也投入愈来愈多的力量展开品质研究.可以说小麦生产优质化势在必行,优质育种顺乎民情和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