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燕麦荞麦主食化思路浅析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 2013
摘要:近年来,作为健康营养谷物的燕麦和荞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燕麦米、燕麦片、荞麦米、苦荞茶已经成为人们养生的新选择。无论从悠久的种植历史,还是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特别是从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来看,燕麦和荞麦都应该以多种形式更多的进入消费者的餐桌,从饮食生活的点缀变为主食成员之一,成为国人主食的新选择、成为消费者主食的一部分。


高粱联合收获技术的应用研究
《农业技术与装备 》 2013
摘要:为满足高粱规模化种植对联合收获技术的需要,对高粱适宜收获时的含水量,高粱穗的收集、脱粒、分选,以及农田损失量计算等进行了研究,为全省高粱机械化收获提供帮助。


时空交替间隔灌溉对夏玉米田水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夏玉米有效灌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根区实施交替补灌对农田蒸散、夏玉米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共设9个处理:拔节期和抽穗期充分供水(T1N1)、拔节期充分供水+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1N2)、拔节期充分供水+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1N3)、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充分供水(T2N1)、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2N2)、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2N3)、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充分供水(T3N1)、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3N2)、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3N3)。结果表明:各处理在全生育期内的棵间土壤蒸发量变化趋势均呈脉冲状,且各生育阶段棵间土壤蒸发量占阶段蒸散量比例在播种-灌浆-成熟阶段均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个生育期间棵间土壤蒸发量(E)/总蒸散量(ET)为34.89%~52.19%,并随着水分亏缺程度加剧而降低。产量表现为T1N2>T2N1>T1N3>T2N2>T2N3>T1N1>T3N1>T3N2>T3N3,其中T1N2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1N2处理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7.08 kg/(hm2.mm)),分别比T3N1、T3N2、T3N3和T1N1处理高12.78%,16.90%,19.79%,26.92%,拔节期和抽穗期均为高水分的T1N1处理最低,其他处理随着总补灌量的减少逐渐下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采用时空交替灌溉方式:拔节期充分补灌(田间持水量的80%)和抽穗期补灌量适度减少(田间持水量的65%),有利于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 夏玉米 时空交替补灌 垄作 农田蒸散 水分利用效率


谷子ABF3基因对PEG胁迫的响应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摘要:ABF/AREB转录因子在植物抗旱调控途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BF3主要参与ABA胁迫应答。利用拟南芥ABF3基因序列从谷子基因组中比对获得同源ABF3基因序列。该基因有2种可变剪接形式,分别编码由354个和3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38153.65Da、38234.68Da和9.27、6.48。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SiABF3基因表达,发现该基因在抗旱品种勾勾母鸡咀和干旱敏感品种青谷1号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抗旱品种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0.5h时,mRNA转录水平达到峰值;干旱敏感品种在干旱胁迫2h时SiABF3基因表达达到最高值。转录因子基因SiABF3在干旱胁迫初期的快速表达可能与谷子抗旱性有着紧密的联系。


5个糜子品种的形态指标差异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以5个糜子品种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运用Excel和DPS数据分析软件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Tukey法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株高、穗长、千粒质量、分蘖数、倒伏率5项农艺性状指标经方差分析,其品种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5个糜子品种的上表皮气孔密度均多于下表皮,上表皮气孔密度为128.26~142.38个/m m2,下表皮气孔密度为117.14~130.58个/m m2;叶脉条数为130.44~147.89条;叶脉密度为4.59~5.21条/m m。由此,通过比较5个糜子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差异,可以为优质糜子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