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条件下促进玉米成熟的几项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 2008
摘要:近几年来整个东北地区遇到了严重春旱、夏旱,这对没有水利条件的平地和旱坡地的玉米生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除造成掉苗、缺苗外,还造成玉米茎节缩短、株高降低,影响了发育,成熟期后延。为了减少损失,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成熟,力争灾年少减产或不减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粒大豆新品种吉林小粒6号选育报告
《中国农业信息 》 2008
摘要:吉林小粒6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选育的优质小粒大豆品种,该品种千粒重90.0g,外观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45.03%,抗病性强,适合吉林省东部山区种植,是外贸企业的出口专用小粒大豆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吉单18”的选育报告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单18"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于2002年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在吉林省2006—2007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0 467.8 kg/hm2,比对照品种"吉单27"增产8.3%。2007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9 711.4 kg/hm2,比对照品种"吉单27"增产5.6%。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熟期早、抗性强等特点。2008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定名为"吉单18"。该品种适宜吉林省吉林、白城、通化、延边等中早熟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粒大豆新品种吉林小粒8号选育报告
《中国农业信息 》 2008
摘要:吉林小粒8号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育成,该品种属于中晚熟品种,千粒重88g,适合做"纳豆"和芽豆,蛋白质含量45.10%,抗病性强,适合吉林省中部及东部山区种植,是外贸企业的出口专用小粒大豆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吉杂118制种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从选地要好且隔离要保证、采取药剂拌种或包衣、适时播种和合理密植并准确配置父母本比例、施足底肥和种肥并及时适量追肥、重视花期调节与观测、去杂要及时彻底、做好辅助授粉、及时早割与搞好晾晒等方面介绍高粱吉杂118制种技术,以期为提高该品种制种的质量和数量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合子基因转化
《分子植物育种 》 2008 CSCD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合子转化方法。用农杆菌介导合子转化方法,以含有bar基因的标准双元载体PTF102和含有bar基因和双价抗虫基因Cry1A(a)或Cry1A(c)、PTA(半夏凝集素)的载体p3300-Bt-pta转化玉米自交系吉8902、丹340、吉4112、吉853、铁7922及PA91,直接从受体植株得到转化种子,用除草剂PPT筛选和PCR鉴定,获得转基因植株及后代。实验分析了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3批转化操作的结实率、转化率及转基因的遗传情况:经农杆菌侵染的雌穗平均结实率为39%,合子转化频率达1%以上,转基因可以遗传下去。农杆菌介导玉米合子转化方法可以重复获得成功,表明我们成功建立起一个新的不依赖组织培养的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高脂肪组合F_3代脂肪含量遗传及亲本相关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豆高脂肪组合早世代脂肪含量的遗传规律。选择高产或高脂肪的7个大豆亲本,采用NCII设计,配成8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F3代脂肪含量的变异与双亲脂肪含量的差异有关,双亲的差异越大,F3代脂肪含量的变异程度也越大。双亲脂肪含量均高,且双亲熟期差异较大,F3代出现高脂肪材料的几率高。F3代脂肪含量与双亲的差值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父本的脂肪含量呈极弱的正相关;与母本脂肪含量及中亲值呈一定的正相关,但也不显著。在F2代中,母本脂肪含量及中亲值与F2代脂肪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F3代已经不显著了。说明母本脂肪含量及中亲值对后代脂肪含量的影响在逐代减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品种对比试验及筛选初报
《杂粮作物 》 2008
摘要:依据课题"丰产高效"的总体攻关目标,在吉林省主要生态区域内,通过品种间对比,筛选符合攻关目标要求的高产和超高产玉米优良杂交种,研究主要特征特性,为实现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提供技术支撑,为引导种植者科学选择良种,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科技贡献率和显示度,全方位提升玉米产业竞争力,提供优良品种及选用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剂对松辽黑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约19 kg的松辽黑猪32头,按公母各半分为4组,每组8头,对照组饲喂抗生素日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复合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制剂。采用Cr2O3指示剂法进行消化试验,测定了4种不同添加剂日粮对松辽黑猪主要营养成分消化利用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屠宰试验以及肉质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前期对照组各种养分消化率显著优于试验组,后期酶制剂组各种养分消化率较高,中草药制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活体的背膘厚度显著降低,pH24微生态制剂组肉质显著高于其它3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