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查尔酮合成酶基因IbCHS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CHS)是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为了解CHS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本研究根据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在甘薯中克隆了一个CHS基因(Ib CHS1),并对其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b CHS1基因c DNA长1 556 bp,包含1个1 16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88个氨基酸。Ib CHS1蛋白具有典型的植物CHS结构特征,和其他植物中的类似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表达分析显示,Ib CHS1主要在紫肉甘薯中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不同品种甘薯中的花青素含量正相关。


海南辣椒白斑病病菌鉴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热带生物学报 》 2018
摘要:近年海南辣椒白斑病发生严重,主要危害辣椒叶片,病株叶片布满白色孔斑,严重影响辣椒品质和产量。从甜椒病叶组织分离病菌,经过病原菌形态、r DNA和ITS序列鉴定为番茄匐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对田间辣椒白斑病进行4种杀菌剂[苯甲·氟唑菌酰胺SC(健攻)、肟菌酯·氟吡菌酰胺SC(露娜森)、苯醚甲环唑WG(世高)、四霉素]的药剂防治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混配杀菌剂12%苯甲·氟唑菌酰胺SC(健攻)和42.8%肟菌酯·氟吡菌酰胺SC(露娜森)具有较好的防效,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7.51%和75.01%,而10%苯醚甲环唑WG(世高)的防治效果稍差,防效仅为27.51%。


南繁区玉米锈病种类鉴定及病原生物学特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锈病在海南等地种植的玉米上爆发成灾。单从症状和形态特征上很难将其进行分类鉴定。因此,本研究从南繁区玉米种植基地采集病样132份,经夏孢子显微形态观察,离体致病性测定和玉米锈病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以及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其与玉米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的多条序列聚在同一分支上,相似性99%。说明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为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类型为南方型玉米锈病(Southern corn rust)。同时,通过生物学特性的测定,明确了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8℃,致死温度为40℃,10 min;光照对夏孢子萌发影响不大;此外,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等对夏孢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尿素、草酸铵、酪氨酸等对夏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南繁区玉米锈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


几种新型植株调整方法
《长江蔬菜 》 2018
摘要:大多数果类蔬菜,欲延长采收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助于通风透光的光合群体结构。根据我们多年田间试验及菜农的栽培经验总结,特介绍几种新型的植株调整方式,分别涉及豇豆、樱桃番茄、辣椒和茄子等,可供有兴趣的菜农朋友在生产实践中参考应用。1豇豆"X"形搭架法豇豆是华南地区南菜北运的一种重要果类蔬菜;由于北方保护地生产中种植较少,因此在南菜北运蔬菜生产中的豇豆种植面积与单位面积的效益一直是稳中有升。豇豆是一种需要搭


黄皮生物碱的提取及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菌抑制作用初探
《中国热带农业 》 2018
摘要:以海南本地黄皮种子为试材,采用乙醇浸提、酸提碱沉的方法提取黄皮总生物碱,以硅胶柱层析的方法进行初步分离,并测定各组分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2.46kg黄皮种子共得到生物总碱71.2g,进一步纯化后有效生物碱组分为30.7g,占样品干重的1.25%,中等极性段占组分比61.9%;分离得到的7个组分中Fr.4和Fr.5表现出抑菌活性,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1.2mm、10.1mm,可作为制备植物源杀菌剂的先导材料。本研究旨在为黄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


包膜尿素在胶园土壤中养分释放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包膜尿素应用于橡胶树施肥管理中的可行性,本文通过田间土壤埋袋法,研究了3种包膜尿素在胶园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性,并对包膜尿素养分累积释放率与积温进行了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间,硫包衣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植物油包膜尿素的养分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1.01%、95.32%、82.91%,初期溶出率分别为4.89%、1.71%、2.07%,28 d养分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6.30%、39.94%、43.33%.硫包衣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植物油包膜尿素的养分累积释放率与土壤积温的关系均可用二项式方程进行拟合,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0、0.998、0.984).可根据各植胶区的施肥时期土壤积温,利用拟合方程计算出包膜尿素养分累积释放率,确定包膜尿素科学施肥措施,有利于包膜尿素在橡胶树上合理施用.


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长江蔬菜 》 2018
摘要:海南蔬菜产业经历30多a的发展,已成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中的主要支柱性产业。据2017年调查统计,全省冬种蔬菜面积已发展到20万hm2,年总产量达560多万t,其中400多万t运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为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及海南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广大北方地区冰雪天气及"二节"期间,海南冬种北运蔬菜为缓解供需矛盾起到了关键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北方保护地蔬菜及南方热区其他北运蔬菜基地


剑麻病害调查及其主要病原种类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我国剑麻种植区病害的发生种类和情况,为剑麻病害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4月—2017年7月,采用随机踏查、种植区随访和定点调查等方法对我国剑麻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样本,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分离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形态学确定病害种类。【结果】调查发现炭疽病、茎腐病、紫色尖端卷叶病、条纹病、斑马纹病、黑斑病、褐斑病、叶斑病、溃疡病和根结线虫病等10种病害,其中茎腐病和叶斑病在广西剑麻种植区发生较严重;剑麻斑马纹病和紫色卷叶病发病率较低;炭疽病和黑斑病发生范围广,发病程度略重;溃疡病仅在海南剑麻种植区发现,发病程度中等。通过形态特征观察,鉴定出5种剑麻病害的病原菌,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引起的剑麻茎腐病(Sisal stem rot disease)、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引起的剑麻炭疽病(Sisal anthracnose disease)、蒂腐色二孢(Diplodia natalensis)引起的剑麻黑斑病(Sisal black leaf spot disease)、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引起的剑麻溃疡病(Sisal canker disease)和交链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剑麻叶斑病(Sisal leaf spot disease)。【结论】目前生产上对剑麻品质和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是茎腐病、炭疽病和叶斑病;溃疡病是剑麻新病害。


海南不同地区红毛丹种质资源的果实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别选取了保亭和琼中5个红毛丹种质资源,测定其果实的色差值,通过比较分析果实表型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差异,对两地区间的不同红毛丹栽培品系材料进行资源评价和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保亭各品系间果实的色差值差异显著,‘保研5号’(BR5)和‘保研7号’(BR7) 2个品系材料的外观品质指标均优于该地区的其他品系资源;琼中各品系间果实的色差值差异显著,其中以‘保研5号’(BR5)品系的外观品质指标最优。保亭和琼中不同红毛丹种质材料的果实色差值存在差异,其中两地区的‘保研5号’(BR5)品系差异极显著,表明同一红毛丹品系在两地区间的果实色泽表现存在差异。保亭和琼中的不同红毛丹品系间的果实表型性状差异显著,说明海南同一地区的不同品系间,同一品系在不同地区间都表现出丰富的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这对海南的红毛丹种质资源的收集和果实品质性状多样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红毛丹的优良种质选育和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