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淀粉玉米新品种不同密度下的质量效应
《玉米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2个高淀粉玉米新品种5个种植密度与产量及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吉单79和吉单137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5.51万株/hm2和5.43万株/hm2。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子粒品质的影响。生产上可采用适宜的密度以获得高产、稳产、优质。


根蘖型苜蓿的根蘖性状及持久性能研究〔Ⅱ〕
《内蒙古草业 》 2007
摘要:根蘖型苜蓿能在水平根上形成根蘖,进而形成枝条的苜蓿。对国内育成的公农3号、图牧3号、图牧4号等苜蓿品种,进行根蘖性状及持久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根蘖苗在距主根40~80cm处匍匐根分生组织最活跃,单株根蘖苗数达144.2~185.8个,比加拿大Heinrichs、Spreador根蘖型品种(对照)增加19.57%~91.74%,以逐年产草量来衡量,国内育成品种产草量比对照增产16.02%~29.41%,持久性能亦较好。


会计电算化舞弊与对策
《农业与技术 》 2007
摘要:本文剖析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舞弊的类型、方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的一般控制、应用控制两个角度,以及在外部环境中加大会计电算化犯罪的惩罚力度、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法制建设和加强审计人员的作用等两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提出了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的一些方法。


定向育种法在纤维用亚麻亲本选配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麻业科学 》 2007
摘要:本文结合14个亚麻品种的性状资料,提出了纤维用亚麻定向育种的方法。从考察的品种数量性状因子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主因子、第五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决定性状是与长麻率有关的生长日数、营养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后期、株高、工艺长等性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用以探讨以长麻率、株高、工艺长为目的的育种优势分析;第四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决定性状是与产量有关的生长日数、长麻率等性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用以探讨以产量为目的的育种优势分析;第二、第三主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决定性状是与抗倒伏有关的茎粗、抗倒伏等性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用以探讨以抗倒伏为目的的育种优势分析;然后在大于各类间可能组合的平均遗传距离的聚类中选择具有优势的杂交组合。


高梁新选亲本配合力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6个不育系、6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36个杂交组合,对株高、穗长、千粒重、产量等7个性状用DI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恢复系中,吉R105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是较理想的恢复系,只是千粒重的配合力稍低,有待改进;不育系中,880A表现较好,但是易感黑穗病,需要改良.株高、穗粒重、产量等性状不育系作用较大,抽穗期父本影响较大,千粒重和穗长双亲同等重要;因此不育系的培育更应注重产量性状的选择,这样有利于繁殖和制种产量的提高.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玉米种植投入调查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的250户农户玉米种植中各部分投入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大量详细的微观信息,研究农户投入构成,各部分所占比重,以及当前生产上主要的肥料和农药使用情况,为栽培技术科学化研究和政府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调查户平均种植品种数为3.7个,户均耕地达到了0.97hm2,有接近30%的农户主要采用畜力耕作,人工播种的农户占的比重为35.6%,而人工收获为98%,在玉米收获期间有43.2%的农户雇工,雇工成本也占到了总投入的23%。肥料的投入占到农户总投入的40%,其中复合肥的使用比重占到了63.6%,N、P2O5、K2O平均公顷施用量为268.5kg、138kg和102kg;农药三大类中,杀菌剂有95.1%的农户使用,除草剂有53.4%的农户使用,杀虫剂的使用比重比较低,只有17.0%。结论:调查中玉米种植品种混杂,商品粮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户均耕地较大,但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力作业集中在玉米收获期,雇工成本较高;化肥的投入量大,接近最高产量的施肥水平,高于效益最高的施肥水平,有调整的空间。复合肥使用比例较大,由于氮素缓释剂的应用还不成熟,而导致玉米生育后期的氮素供应不足造成减产。可以通过加强农户合作组织,实现土地统一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粮食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