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基于植物学性状分析蝴蝶豆种质遗传多样性

草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75份蝴蝶豆(Centrosema pubescens)种质的38个植物学性状进行观测,通过植物学性状的频率分布和变异性分析、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得到蝴蝶豆种质遗传多样性特点并筛选优质材料。结果表明,38个植物学性状中旗瓣颜色(79.68%)、茎的毛况(46.03%)、叶背面毛况(42.18%),变异系数较大,表明其在遗传多样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对27个标准差不为0的蝴蝶豆植物学性状指标分析发现,多组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 <0.01),其中茎毛况、叶片腹毛况、叶的大小与自然高度呈极显著关系,说明自然高度是决定茎、叶性状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10处可将75份蝴蝶豆种质资源分为11类,第7类为叶片较大、叶片柔毛少、自然高度较高,其中050319012距瓣豆、CIAT25118草地蝴蝶豆、060301016蝴蝶豆表现最优。本研究表明蝴蝶豆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并筛选出3份优质材料,为蝴蝶豆种质营养价值评价和筛选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蝴蝶豆 植物学性状 遗传多样性 变异分析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育种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宝岛蕉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与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盐胁迫下香蕉的生理特性与转录组变化,以'宝岛蕉'幼苗为材料,设置盐胁迫和正常(对照)处理,分别测定'宝岛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根系活力、MDA、SOD和POD活性,脯氨酸和膜透性等与逆境...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岛蕉 盐胁迫 生理特性分析 转录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candidus HM5-4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对海绵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candidus HM5-4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该菌株的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析,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滤纸片法和MTT法对所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进行抗菌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从A.candidus HM5-4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氯黄菌素(1)、4"-deoxyterphenyllin(2)、蓟黄素(3)、asperterphenyllin(4)、prenylcandidusin(5)、2,4-二甲氧基-1,10-二羟基对联三苯(6)、(±)-2-羟基-3-苯基丁酸(7)、candidusin A(8)、candidusin B(9)和aspergivone(10),其中化合物7为新的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火龙果溃疡病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当供试浓度为10.0 μg/disc时,其抑菌圈直径为(41.67±2.36)mm;化合物8对白血病细胞K562、肝癌细胞BEL-7402、胃癌细胞SGC-7901、肺癌细胞A549和宫颈癌细胞Hela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分别为(17.51±0.11)、(31.45±0.11)、(32.27±0.20)、(77.43±0.26)和(68.88±0.57)μmol/L,化合物2对白血病细胞K562具有细胞毒活性,其IC50为(94.58±1.21)μmol/L.结论 海绵共附生真菌A.candidus HM5-4具有生产抗菌、细胞毒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潜在研究价值.

关键词: 海洋真菌 Aspergillus candidus 次生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细胞毒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研2号柱花草和热研4号王草混合青贮对其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热带牧草资源,研究热研2号柱花草和热研4号王草混合青贮对其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的混合青贮比例,为调制高品质的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将热研4号王草和热研2号柱花草混合青贮比例分别设置为100∶0(CK)、85∶15(A1)、70∶30(A2)、55∶45(A3)4组,青贮30 d后开封取样检测。结果表明:A2组混合青贮感官评价最佳,随着热研2号柱花草比例的升高,pH和氨态氮/总氮(NH3-N/TN)值逐渐升高,A1、A2、A3组与CK组差异显著(P<0.05);乳酸(LA)含量逐渐降低,A3组显著低于CK组(P<0.05);各试验组乳酸/乙酸(LA/AA)值均大于2.6;且A2组丁酸(BA)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随着热研2号柱花草比例升高,各处理组粗蛋白(CP)、干物质(DM)和粗脂肪(EE)含量随之升高,且显著高于CK组(P<0.05);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逐渐降低,且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酸性洗涤纤维(ADF)显著降低(P<0.05);与CK相比,各处理组粗灰分(Ash)有所下降,且A1、A2、A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热研2号柱花草和热研4号王草混合青贮可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从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综合考虑,A2组的混合青贮比例最为适宜。

关键词: 热研2号柱花草 热研4号王草 混合青贮 营养成分 发酵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澳洲坚果光壳种MiSAD的克隆与表达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澳洲坚果果仁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 UFA),其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解析。植物硬脂酰-酰基载体蛋白脱饱和酶(SAD)是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形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本研究以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光壳种为对象,通过PCR技术克隆获得澳洲坚果硬脂酰-酰基载体蛋白脱饱和酶基因(MiSAD),并对结构功能和表达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克隆获得5923 bp的MiSAD基因组DNA序列,该基因由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组成,包含1191 bp的编码框,与公布的粗壳种MtSAD序列高度一致;编码396个氨基酸;MiSAD分子量为45.22 kDa,等电点为5.93,属于酰基-ACP脱饱和酶,是位于叶绿体或质体基质中的水溶性酶;高度保守的区域存在形成酶活位点的2个E-X-X-H二铁原子中心基序,N端和C端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二级结构中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预测中存在形成脂酰链结合部位的螺旋-转角-螺旋(HTH);与蒂罗花的同源性最高达94.2%,与其他物种的SAD同源性也都在80%以上;分子进化树显示与荷花进化关系较近,属于植物脂酰-ACP脱饱和酶。荧光定量PCR数据显示MiSAD在根、茎、叶、花、果中均有表达,其中叶片和果实中表达量较高,果实中的MiSAD表达量在开花后第100天左右达到最高,之后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下降,呈现正态分布趋势。该研究为深入研究MiSAD在澳洲坚果果仁中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澳洲坚果 硬脂酰-酰基载体蛋白脱饱和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MaMC6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etacaspases(MCs)是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调控基因,参与植物对胁迫的响应。利用PCR技术,从巴西蕉(Musa AAA Cavendish cv. Brazil)细胞中克隆到MaMCs家族成员MaMC6,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模式分析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MaMC6由320个氨基酸组成,为稳定蛋白,具有亲水性,不含跨膜结构,含有一个caspase-like domain,属于Ⅱ型metacaspase蛋白,具有一个防御和应激响应元件。RT-qPCR分析结果显示,100 mmol/L NaCl处理后MaMC6在2 h时相对表达量达到对照的7.70倍;盐胁迫下CaCl2处理后,基因的表达在2 h时为对照的3.99倍;而钙离子螯合剂EGTA和钙离子通道阻碍剂LaCl3的处理提高了MaMC6在盐胁迫下的表达,2 h时达到对照的9.92和11.20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aMC6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上。转大肠杆菌结果显示,重组菌株pET28a-MaMC6在NaCl、甘露醇和高温胁迫下生长情况优于对照菌株pET28a。综上所述,MaMC6可能参与香蕉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MaMCs在香蕉抗逆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蕉 MaMC6 RT-qPCR 亚细胞定位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菌种发酵木薯粉品质和糊化特性比较分析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华南9号木薯(SC9)块根为原料,利用5个菌种进行发酵,比较分析发酵前后木薯粉常规营养品质、有机酸风味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等差异。结果表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显著提高(P<0.05)木薯粉的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提高2.2倍,达0.83 g/100 g;而许旺酵母(Schwanniomyces occidentalis Kl?cker)发酵可显著降低氰化物含量(P<0.05),降解率达91.82%;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后有机酸含量最高,达到10.987 mg/g,并显著提高了粗多糖得率(P<0.05),达到1.59%。从加工特性看,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糊化特性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均显著提高(P<0.05)分别为5 397.5、3 439.0、4 770.0 mPa·s,衰减值显著降低(P<0.05),为1 958.5 mPa·s。结构特性分析表明,发酵后木薯粉淀粉颗粒均匀,显著变小。综合对比,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木薯粉,有利于提高木薯粉的脂肪、有机酸、粗多糖等营养品质并较好改善其加工特性。

关键词: 木薯粉 发酵 理化特性 有机酸 加工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UPLC-Q-Exactive MS和G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牛大力花不同生长时期的化学成分差异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以不同生长时期的牛大力花为研究对象,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系统分析其代谢物的组成和积累差异,为其开发利用提供方向.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牛大力花的次生代谢物、初生代谢物和挥发性物质进行全面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等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差异性成分.结果 液质联用共鉴定了332个代谢物,以黄酮类、三萜类和苯丙素类等次生代谢物为主.气质联用共鉴定了297个代谢物,以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糖类、杂环类、醇类等初生代谢物和挥发性物质为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液质与气质的代谢组学结果一致,4个生长时期牛大力花样本的总体分布聚集为2类:花蕾期、初花期、盛开期归为1类,凋萎期单独归为1类,两者化学物质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以黄酮类和原花青素、三萜类、有机酸类为差异成分.蔓性较直立性牛大力花在花蕾期、初花期、盛开期含有特征性的黄酮类差异代谢物,部分黄酮类成分随花期的发展含量逐渐降低.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牛大力花中含有丰富的活性黄酮类代谢物,以蔓性牛大力初花期的产量和黄酮含量更高,具有开发价值.本研究为牛大力花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牛大力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MS)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代谢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期西藏荨麻营养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动态变化

中国草地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饲药两用特色牧草西藏荨麻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分别于营养期、开花期和结实期采集西藏荨麻样品,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脂肪酸组分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西藏荨麻在营养期的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最高,分别为34.97%和26.52%。西藏荨麻富含钙和铁,其含量在结实期和开花期达到峰值,分别为48.41和1.73 g/kg。生长期西藏荨麻的脂肪酸组分主要由亚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和油酸构成,不饱和脂肪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71.66%和52.83%,且全株中平均含黄酮1.49%、粗多糖0.83%、单宁0.34%和总皂苷0.12%。随着生长期延长,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而纤维组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锌和铜含量显著减少,而钼含量显著增加(P<0.05);脂肪酸组分基本在结实期最高(P<0.05),而营养期和开花期差异不显著;黄酮、粗多糖和单宁含量均在开花期最高,总皂苷含量在结实期最高(P<0.05);说明生长期西藏荨麻营养丰富多样,各种成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关键词: 西藏 荨麻属 生长期 化学成分 活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重PCR快速检测槟榔黄化植原体和槟榔隐症病毒1体系的建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palmyellowleafphytoplasma,AYLP)引起的黄化病和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黄叶病毒病是危害槟榔树最严重的两种病害,对海南槟榔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快速的检测技术对于两种病害的预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技术同时检测AYLP和APV1,即AYLP巢式PCR第一轮结束后,再使用一次多重PCR对两种病原同时进行扩增,最后进行电泳观察结果。结果显示,通过对多重PCR浓度体系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在一个体系中成功扩增出AYLP和APV1,得到525和311 bp两条特异性大小条带。多重PCR检测与单一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并且与单一PCR检测方法比较,多重PCR方法精简了操作步骤,提高了检测效率,显著降低了检测成本,为槟榔黄化病和黄叶病毒病的常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因此,该技术在AYLP和APV1常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APV1 多重PCR 新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