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覆盖方式对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作物增产的效应。试验设白色半膜垄作(BB)、白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BJ)、黑色半膜垄作(HB)、黑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HJ)、秸秆覆盖垄作(JL)、裸地垄作(CK)6个处理。结果表明:BB、BJ、HB、HJ4种覆膜处理与CK相比马铃薯生育期内0~5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提高了2.54℃、1.91℃、1.52℃、1.10℃;而JL覆盖处理与CK相比土壤平均温度降低了0.96℃,且在马铃薯生育前期降温、生育后期则具有增温作用,但日温差缩小。BB、BJ、HB、HJ及JL覆盖处理与CK相比,马铃薯生育期内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3.28%、19.52%、19.47%、26.99%及11.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84.64%、101.87%、68.16%、102.12%及28.51%,马铃薯产量提高了73.30%、87.87%、56.00%、81.53%及19.60%。即在6处理中以BJ和HJ处理效果最优。因此,应优先推广使用地膜(白色半膜或黑色半膜)垄作+垄沟秸秆覆盖方式,这两种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可有效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实现稳产高产。本研究结果为该区确立高效覆盖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旱作区 不同覆盖方式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产量


NaCl处理对芍药光合特性与快速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油芍一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对油用芍药光合特性与快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芍药的株高、茎粗在NaCl处理下均呈下降趋势,表型受到影响,细胞膜伤害程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与光合能力下降;NaCl处理下芍药的OJIP曲线变形为OKJIP,高浓度处理的荧光诱导曲线中K点和J点明显高于其它处理,说明高浓度的NaCl对芍药叶片放氧复合体(OEC)和PSⅡ反应中心造成了伤害。就NaCl处理浓度而言,高浓度NaCl处理(200 mmol/L, 300 mmol/L)易致植株死亡,超过200 mmol/L对芍药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这为油用芍药在盐渍化土壤区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NaCl胁迫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黑龙江腐烂茎线虫群体的分离和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分离自黑龙江省马铃薯中的1个线虫群体Hp1进行形态观察与测量,采用线虫通用引物对其rDNA-ITS进行扩增与序列分析,利用PAUP软件以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测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线虫群体有6条侧线,头部略缢缩,口针明显,中食道球呈长纺锤形,食道峡部窄而细长;雌虫阴门稍突起,后阴子宫囊较长;雄虫交合刺略向腹面弯曲,引带短,具交合伞。其形态测量值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基本一致。rDNA-ITS PCR扩增片段916 bp,经BLAST比对,该ITS序列与腐烂茎线虫序列相似度最高。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群体没有与腐烂茎线虫A、B基因型群体聚在一起,而是与C、D型群体聚为1个分支,且与C型亲缘关系更近。据此,将群体Hp1鉴定为腐烂茎线虫C基因型,这是首次在黑龙江省发现腐烂线虫为害马铃薯。


23份豌豆材料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生物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3份不同地区来源的豌豆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通过对各供试材料酶谱特征和相似系数的分析,探讨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来源的豌豆材料过氧化物同工酶在酶带数、酶量、酶活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供试材料中共出现161条酶带,14种类型,2条共有表达酶带。酶带数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中最多者出现8条,最少5条,Rf值范围为0.13~0.83。各个豌豆材料间的遗传相似度在0.33~1.00之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聚类分析将23份豌豆材料分为5个类群,分类结果与品种的来源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3号与17号材料、8号与16号材料、12号与13号材料亲缘关系相互最近;6号材料与其他材料的亲缘关系较远。
关键词: 豌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亲缘关系 聚类分析 迁移率


桃不同树形的冠层特征及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三主枝挺身开心形(株行距为3 m×5 m)、Y字形(株行距为2 m×5 m)和主干形(株行距为1.2m×2.5 m)3种栽培模式下冠层结构与光能利用、产量、品质等指标,提出适宜西北高旱桃区发展的树形及栽培模式。【方法】应用CI~(-1)10冠层分析仪和树体调查法对比研究4~6 a生'陇油桃1号'3种栽培模式下枝条生长量、冠层结构、果实产量、品质。【结果】4~6 a生主干形666.7 m2枝量为1.04万~1.20万条,高于其他2种树形;树体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种树形,但直射透过系数最低;主干形树形可以提早丰产,但由于栽植密度过高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数值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树形。三主枝挺身开心形初果期每666.7 m2产量高于Y字形,随着树龄的增长Y字形桃树每666.7 m2产量逐年高于三主枝挺身开心形,但二者品质差异不显著。【结论】初果期主干形冠层结构成型快,产量高,能尽早收回成本,但主干形果实品质较低;Y字形与三主枝挺身开心形果实品质好,但前期产量低,进入盛果期后Y字形产量逐年上升,是现代果园较理想的树形。


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2017年在连续翻耕8年的玉米地上设置连续翻耕(CT)、旋耕(RT)、深松(ST)、免耕(NT)和翻耕-免耕(CT-NT)、深松-免耕(ST-NT)6个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肃引黄灌区灌耕灰钙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T和ST-NT处理促进了0~40 cm土层大团聚体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CT和RT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耕层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和稳定性都显著降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NT处理最佳,>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比RT处理增加5.8%、8.0%和13.0%,分形维数(D)降低3.6%.水稳性团聚体以ST-NT处理最佳,R0.25、MWD、GMD分别增加55.3%、15.1%和8.7%,D值降低0.8%.NT、ST-NT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也最低,PAD分别比RT处理降低了5.9%和7.7%,ELT分别降低了5.8%和7.2%.综合分析认为,深松-免耕(ST-NT)的轮耕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的增加,也符合当地农民的操作习惯,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耕作方式 甘肃引黄灌区


拟南芥内膜Na~+,K~+/H~+反向转运体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南芥内膜Na,K~+/H~+反向转运体(Endosomal NHX)的亚细胞定位、离子转运特性及生物学功能阐释取得了重要进展。拟南芥内膜Na~+,K~+/H~+反向转运体包含AtNHX5和AtNHX6两个成员,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8.7%。研究表明,AtNHX5和AtNHX6具有功能冗余,它们都定位在高尔基体(Golgi)、反面高尔基体管网状结构(TGN)、内质网(ER)和液胞前体(PVC),参与调控耐盐胁迫、pH平衡和K~+平衡等。有报道显示内膜NHXs跨膜结构域存在能够调控自身离子活性的酸性保守氨基酸残基,对其自身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拟南芥内膜NHXs影响囊泡运输和蛋白存贮,并参与生长素介导的植物生长和发育。文中主要对拟南芥内膜NHXs的亚细胞定位、离子转运、功能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内膜Na+ K+/H+反向转运体 亚细胞定位 离子转运 囊泡运输 蛋白存贮


不同有机肥对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有机肥对西北砂田西瓜生长、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砂田西瓜合理施肥、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单施化肥为对照,在氮、磷、钾等养分条件下,设置了牛粪、鸡粪、羊粪、猪粪4个处理,测定了西瓜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积累量.结果表明:施用牛粪、鸡粪和猪粪有机肥较单施化肥可促进西瓜营养生长和氮、钾养分的运转,显著提高西瓜产量和养分的吸收积累量,其中西瓜产量较化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27.4%、31.6%和30.2%,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6.3%、39.8%和47.4%,磷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49.3%、48.3%和55.9%,钾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5.8%、41.6%和51.9%.猪粪处理的西瓜品质最优,中心、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化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5.5%和11.6%,Vc含量提高了19.9%.羊粪处理各指标与化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甚至略低于化肥处理.综上,砂田西瓜种植应优先选用猪粪和鸡粪有机肥,避免或减少施用羊粪有机肥.


不同品种藜麦幼苗对干旱胁迫和复水的生理响应
《草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干旱胁迫和复水对不同品种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陇藜1号'(L-1)、'陇藜2号'(L-2)、'陇藜3号'(L-3)和'陇藜4号'(L-4)为供试品种,干旱处理10 d后进行复水处理24 h,测定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丙二醛(MDA)、O2·-产生速率及抗氧化酶活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耐旱性评价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藜麦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下,藜麦品种L-1、 L-3和L-4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Fo和Fm较对照(CK)分别下降了18.03%、 18.22%、 7.72%和16.25%、18.96%、 10.64%,供试4个藜麦品种幼苗叶片Fv/Fm和Fv/Fo分别较CK下降了5.00%、 10.43%、 8.06%、 4.78%和16.84%、30.71%、25.44%、15.76%,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得到显著提高,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均较CK显著升高了105.88%、62.86%、58.13%、156.20%和112.51%、66.45%、130.45%和88.20%,同时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增强.复水后,不同品种藜麦幼苗叶片Fo、Fm、Fv/Fm、Fv/Fo及NPQ均恢复至干旱胁迫处理前水平,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较干旱胁迫处理虽有下降,但未恢复至干旱胁迫处理前水平,抗氧化酶SOD活性弱于CK,POD、CAT和APX活性仍高于处理前水平.说明复水处理后植株通过调节体内抗氧化酶水平,清除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增强叶片光合作用,缓解干旱对藜麦幼苗生长造成的有害影响.隶属函数法分析显示4个供试品种中陇藜1号耐旱性最优.本研究从生理学角度明确了干旱复水对藜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旱区种植藜麦提供了理论依据.


12C6+重离子束辐照玉米后代的生物学效应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玉米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创制优异的资源材料,采用不同剂量0(对照)、30、60、90、120 Gy的12C6+重离子束辐照自育骨干玉米自交系LY8405干种子,并对各剂量辐照后代植株的生物学效应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自交系LY8405 M1种子发芽率、株高、穗位高和花粉活力均低于对照组,相同剂量辐照的M2生理损伤检测指标较M1有较大程度的恢复,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而90和120 Gy剂量辐照后的M1、M2种子发芽率、株高和穗位高均与对照组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辐照剂量为30 Gy时,在M2、M3植株变异表型筛选中,创制出了多种农艺性状表型变异突变体,说明30 Gy是对自交系LY8405的生物学效应最为明显的辐照剂量,60 Gy影响效应次之,同时60 Gy是辐照半致死阈值;M2和M3突变类型包括植株矮化、穗位高度降低,叶片皱缩、叶色黄化、白化、花叶,穗型变大、变长,穗轴颜色由白变红,籽粒颜色由黄变为酒红色,粒型由马齿型变为硬粒型.生物学效应表明,30~40 Gy辐照剂量是0~120 Gy范围内重离子辐照选育玉米自交系LY8405的适宜剂量.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玉米自交系创制新的种质资源提供了方法,更为玉米选育新品种提供了稳定的遗传材料.
关键词: 玉米 12C6+重离子','') >12C6+重离子 种质创新 遗传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