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基因型饲用甜菜生长动态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CSCD
摘要:对5个不同基因型饲用甜菜品种生长指标及根体产量和锤度进行动态研究,并对根体产量和锤度与8个主要指标进行灰色相关度分析,以期为解决畜草失衡,机械化、规模化发展饲用甜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叶柄厚度和产量是影响锤度的主导因素;株高和幼苗百株重是影响饲用甜菜产量的主导因素;叶片数作为饲用甜菜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影响根体锤度,也影响根体的产量.多倍体品种在改良饲用甜菜苗期抗逆性和提高根体含糖量过程中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饲用3号'综合指标表现较为突出,并且产量在参试品种中位居第一(180518.40 kg/hm~2),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草铵膦对转基因抗草铵膦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草铵膦对转基因抗草铵膦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对马铃薯和环境的安全性,本研究在转基因抗草铵膦马铃薯苗期向田间杂草和马铃薯茎叶定向喷施有效成分分别为0(G0)、847.5(G1)、1 271.25(G2)和1 695 g·hm~(-2)(G3)的草铵膦,系统比较了药后1、4、11和20 d时马铃薯叶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药后30和45 d时马铃薯植株的平均株高、茎直径、根茎叶鲜干重和杂草株数,以及成熟期马铃薯块茎营养品质、单株产量、土壤和块茎中草铵膦残留在各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药后不同时期,各处理间的马铃薯叶片MDA和Pro含量、SOD和CA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药后30和45 d时,除各草铵膦处理区的根茎叶鲜干重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外,各处理间的马铃薯株高、茎直径和成熟期块茎营养品质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试验剂量的草铵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品质无显著影响。与清水对照相比,各剂量的草铵膦对杂草均有明显的防除效果,且可以明显地提高马铃薯的单株产量,杂草的株、鲜重防效和成熟期马铃薯单株产量在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依次表现为G3>G2>G1,但在土壤和块茎中均未检测到草铵膦残留。综上,采用有效成分1 695 g·hm~(-2)草铵膦可以有效防除杂草,对马铃薯安全,且在土壤和马铃薯块茎中未检出草铵膦残留。本研究结果为草铵膦的科学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物有机肥对连作当归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根腐病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生物有机肥料DZF-363对当归生长、根腐病的发病情况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为其对连作当归根际土壤环境的调节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连作2年的当归及其根际土壤为对象,设置对照(不施农药和微生物肥料,CK)、农药(15%的阿维毒死蜱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N)和生物有机肥DZF-363 (DZF)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和比色的方法,研究施用DZF-363对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DZF-363比对照和农药处理分别增产18.8%和6.8%.施用DZF-363使当归根腐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对根腐病防效达52.0%;整个生育期当归根际土壤的脲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苗期、生长中期及收获期脲酶活性分别提高52.4%、13.9%、10.3%,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5.5%、10.2%、10.3%,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0.3%、4.4%、4.0%,酸性磷酸酶活性在当归生长中期及收获期分别提高15.6%、8.2%.放线菌门在CK、N和DZF处理中的占比分别为11.3%、10%和20%,未知的放线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在DZF处理中的占比显著高于CK和N处理.施用DZF-363能显著增加当归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且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当归产量呈正相关,与根腐病呈负相关.表明施用DZF-363能显著增加当归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变当归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减轻当归根腐病的发生,显著提高当归产量.
关键词: 当归 土壤细菌群落 生物有机肥料DZF-363 根腐病


栽培方式对光敏型高丹草营养成分含量与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陇东旱作区,采用全膜双垄沟、全膜平铺、半膜平铺和露地(传统种植)4种栽培方式,种植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海牛"和"大卡BMR",测定并分析了两个品种不同发育阶段干物质积累、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和产量及其这些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确定该类牧草的最佳栽培和饲用技术.结果表明,在旱作4种栽培方式下,随生长发育进程的延长,两品种的粗蛋白(CP)含量逐渐下降,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整体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整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糖锤度(BX)含量整体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植株生长后期(出苗后126和140 d),品种对CP和NDF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ADF、TDN和BX含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褐色中脉型(BMR)品种"大卡"的ADF含量较低,平均分别为33.13%和40.39%,TDN含量相应较高,平均分别为58.14%和52.24%,非BMR型品种海牛的BX含量较高,平均分别为12.41%和14.59%.栽培方式对各营养成分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其中在不覆膜和半覆膜处理下ADF含量较低,在出苗后126 d平均分别为34.39%和34.01%,在出苗后140 d平均分别为39.98%和40.60%;而TDN含量相应较高,在出苗后126 d平均分别为57.42%和57.34%,在出苗后140 d平均分别为52.66%和52.20%.CP和TDN产量受品种及栽培方式的影响显著(P<0.05),且与干物质产量表现一致,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相对平衡点在126 d前后.因此,从饲草生产角度考虑,作青贮饲料利用时,选择BMR型品种"大卡"在全膜双垄沟或全膜平铺的栽培方式下种植,并于出苗后120~140 d收获为最佳栽培饲用模式.
关键词: 栽培方式 发育阶段 光敏型高丹草 营养成分 最佳刈割期


秸秆还田与氮肥减施对旱地春玉米 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陇东黄土旱塬雨养农业区进行的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氮肥减施对旱地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常规施氮(F,225 kg·hm-2);2)秸秆还田(TS,9000 kg·hm-2);3)F+TS;4)80%F+TS;5)60%F+TS;6)不施肥不还田(CK).结果表明:与F+TS相比,不同年份秸秆翻压还田与减量20%~40%氮肥配施均表现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大小变化顺序均为80%F+TS>60%F+TS>F+TS>F>TS>CK.其中80%F+TS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F+TS增加9.9%、8.2%,较CK增加46.9%、52.4%,60%F+TS较F+TS增加2.6%、3.7%,较CK增加37.2%、46.1%.同时,秸秆翻压还田与减量20%~40%氮肥配施提高了春玉米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改善了产量性状和拔节期玉米光合性能及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因此,在陇东黄土旱塬雨养农业区,60%~80%F+TS处理即秸秆翻压还田与氮肥减量20%~40%的配施方式是该地区最优施氮栽培方式.


胡麻品种苗期抗旱性综合鉴定与评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通过测定苗期8项生长指标,对16份我国育成胡麻品种进行苗期抗旱性鉴定评价,为生产上选用抗旱品种和进行抗旱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时,胡麻株高下降,苗鲜重、根鲜重和苗干重降低;根长、根干重和根冠比增加,植株成活率降低.根长与根鲜重、根干重和D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鲜重与苗干重和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呈显著负相关.根冠比和反复干旱成活率可作为胡麻苗期抗旱性鉴定评价的综合指标.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可以作为胡麻苗期抗旱性评价方法应用.根据D值大小,参试品种苗期抗旱性由大到小为:轮选3号>伊亚4号>陇亚杂2号>宁亚19号>陇亚8号>定亚23号>天亚9号>陇亚10号>陇亚杂1号>晋亚11号>定亚22号>陇亚11号>陇亚13号>坝亚12号>坝选3号>晋亚10号,筛选出了抗旱种质2份,中抗种质12份.


晚熟梨新品种'甘梨3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梨3号'是以'锦丰'梨为母本'、巴梨'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晚熟梨新品种.果实粗颈葫芦形,平均单果质量279.4 g,果皮黄绿色,阳面有红晕,贮后黄色;果面光洁,果点中小、隐密;果肉乳白色,肉质细脆,后熟后柔软,易溶于口,石细胞及残渣少,多汁,酸甜爽口,具洋梨清香,果心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13.7%,含可溶性糖7.1g·100 g-1,有机酸0.20 g·100 g-1,维生素C8.0 mg·100 g-1,品质上.果实发育时间150 d,营养生长期220 d,甘肃白银地区9月下旬成熟;该品种为白梨和西洋梨的杂交种,丰产稳产,生态适宜性、抗病性强;适宜在甘肃省东部矮山丘陵区、中部沿黄灌区和河西绿洲灌区推广种植.


兰州市旱作区马铃薯品种(系)比较试验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CSCD
摘要:为了加快兰州市北部干旱山区马铃薯品种的更新换代,筛选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马铃薯主栽品种,试验以'陇薯7号'为对照,对选用的20个马铃薯品种(系),进行抗病性、农艺性状与丰产性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陇薯10号''、陇薯7号''、陇薯12号''、陇薯9号'均具有较好的商品性、抗旱性、抗病性与丰产性.其中'陇薯10号'产量达到36175.90 kg/hm~2,较CK增产9.05%,产量最高,稳产性高、口感好、综合表现最好,可大面积推广;而从丰产性与抗晚疫病考虑,应适当扩大种植'陇薯7号'.综上所述,可以选用'陇薯10号'为兰州市北部干旱山区的主栽品种进行种植.
关键词: 马铃薯品种 干旱山区 农艺性状 晚疫病 陇薯10号 产量


甘肃小麦品质的区域间差异和利用潜力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甘肃大田小麦品质的区域间差异和利用潜力,以甘肃省9个市州的316份样品为试验材料,参照国家标准,全面分析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结果表明,甘肃大田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值13.60%,湿面筋含量32.86%,面团稳定时间3.1 min,拉伸阻力132 BU,延伸度166 mm,主要满足面条、馒头、饺子等传统主食和饼干制作要求,而对面包和糕点等食品加工的达标率较低,提高面团稳定时间是实现甘肃小麦优质强筋生产的关键.甘肃小麦被测蛋白质、粉质、拉伸等品质参数在区域间差异极显著(P<0.001).西峰、平凉、白银、武威、张掖5市小麦蛋白质含量14%左右,湿面筋含量高于30%,稳定时间大于3 min,品质改良应注重稳定时间的提高,可作为甘肃省中强筋面粉生产基地;定西市和天水市小麦湿面筋含量较高,但稳定时间低于2.5 min,应强调面团筋力的改善;陇南市小麦蛋白质含量12.48%,湿面筋含量29.52%,稳定时间3.0 min,除满足传统食品外,在弱筋食品的加工方面有一定潜力,应侧重中弱筋面粉的生产;临夏州小麦蛋白质含量11.33%,湿面筋含量26.28%,稳定时间1.8 min,主要以满足饼干、蛋糕和糕点等食品为主,可作为弱筋面粉生产基地.


番茄颈腐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品种抗性鉴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肃省番茄颈腐根腐病病原菌,为其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于2016年对甘肃省番茄颈腐根腐病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单孢分离法进行纯化,结合其形态和分子特征进行鉴定,通过盆栽法测定各菌株的致病性及筛选抗性品种,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番茄颈腐根腐病的病原.[结果]共分离得到6株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其致病性较强,发病率85%左右,病情指数为63左右.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精品红美女''花绣球''元明粉玉女'和'红色樱桃' 4个抗性品种.[结论]尖孢镰孢菌是引起番茄颈腐根腐病的病原,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番茄颈腐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