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648条记录
一株植物根际促生菌Gnyt1的特性研究及分类地位的确定

草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植物根际促生菌Gnyt1菌株的特性及其分类学地位,以菌株Gnyt1为对象,对其促生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植物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的序列信息等多种方法确定了Gnyt1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菌株Gnyt1固氮酶活性为3193.07 nmol C_2H_4·h~(-1)·mL~(-1),能高效溶解无机磷和有机磷,能同时分泌植物生长素(IAA)、赤霉素(GA_3)、玉米素(t-Z)等3种植物激素,对温度和pH的耐受性好,对青霉素、链霉素、罗红霉素、头孢拉定4种抗生素没有耐药性,对青稞、番茄、油菜、当归、苜蓿5种作物均无致病性,促生性状相对稳定,对青稞有明显的促进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为蕈状芽孢杆菌。研究结果显示Gnyt1菌株综合特性优良,具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 蕈状芽孢杆菌 促生特性 生物学特性 分类地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叶亚菊挥发油化学组成及其对赤拟谷盗和烟草甲的杀虫活性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细叶亚菊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对2种常见粮储害虫—赤拟谷盗和烟草甲成虫的杀虫活性及驱避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分析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采用熏蒸、触杀、驱避3种不同的测试方法评价挥发油对害虫的防治作用。从细叶亚菊挥发油中鉴定出了1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樟脑(28.92%)、1,8-桉油精(23.64%)、冰片(6.52%)。挥发油对赤拟谷盗和烟草甲表现出较强熏蒸活性,LC_(50)分别为15.88 mg/L和25.67 mg/L;同时,对2种昆虫表现出一定触杀活性,LD_(50)分别为52.37μg/头和17.56μg/头;另外,在78.63 nL/cm~2和15.73 nL/cm~2测试浓度下作用2 h或4 h后,对赤拟谷盗均具有与阳性对照DEET相近的驱避效果,对烟草甲作用2 h后具有一定驱避活性。结果表明,细叶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和烟草甲具有较好防治作用,能够为细叶亚菊挥发油防治常见粮食仓储害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细叶亚菊 挥发油 赤拟谷盗 烟草甲 杀虫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高产田施肥效应及推荐施肥量研究

草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效应,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对紫花苜蓿氮、磷、钾肥合理配比施肥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紫花苜蓿产量及蛋白总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钾>磷>氮,对建植3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磷>钾>氮,建植2与3年苜蓿交互效应均表现为氮磷>氮钾>磷钾。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钾>磷,对建植3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磷>钾。建植2年苜蓿氮磷肥互作效应明显优于氮钾、磷钾互作;建植3年苜蓿氮磷、氮钾交互对苜蓿蛋白总量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磷钾交互。采用频度分析法,通过模拟寻优,得出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7522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56.27~67.51 kg·hm~(-2)、磷77.69~90.48 kg·hm~(-2)、钾76.43~87.18 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9234.1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46.75~57.66 kg·hm~(-2)、磷80.15~92.28 kg·hm~(-2)、钾57.79~69.74 kg·hm~(-2);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115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6.35~77.48 kg·hm~(-2)、磷79.34~92.87 kg·hm~(-2)、钾73.68~85.38 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656 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8.44~79.50 kg·hm~(-2)、磷72.74~85.96 kg·hm~(-2)、钾50.68~61.61 kg·hm~(-2)。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施肥模型 产量 蛋白总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全面掌握甘肃冬小麦的品质状况,以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100个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AACC国标分析方法对其籽粒蛋白质品质、磨粉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冬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但面筋强度较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较短,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较小,加工品质与国内主产麦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商品率低.甘肃冬小麦品种整体以中筋小麦为主.建议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加强对品质性状的选择,以进一步提升小麦品种质量水平.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品质 甘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油菜拌种对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

西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防控油菜病虫害,提升春油菜优质高效生产水平,以油菜菌核病和油菜跳甲为防治对象,在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选择咯菌腈与吡虫啉、噻虫嗪混合或单独拌种,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拌种处理对油菜的出苗率有一定影响,其中杀虫剂拌种对油菜出苗率的影响大于杀菌剂;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拌种对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均高于单独拌种;吡虫啉+咯菌腈拌种对油菜跳甲、春油菜菌核病的防效最高,分别可达66.80%和72.98%。春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梯度式增加,拌种防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综合产量分析,最佳播种密度为28.5~34.5万株/hm~2。

关键词: 春油菜 药剂拌种 菌核病 跳甲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和密度对‘陇薯7号’产量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陇薯7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覆膜和密度对其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综合分析产量、成本、效益,提出高寒阴湿区‘陇薯7号’繁种适宜的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种植密度,为其北繁南种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在南方冬作区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黑色地膜覆盖能使‘陇薯7号’成熟期提前15 d,生育期缩短11 d,产量增加57.19%。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株数增加,单株结薯数减少,单薯质量降低,产量显著增加。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在最高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20 g、20~50 g块茎比率呈直线上升趋势,>100g块茎比率呈直线下降趋势, 50~100 g块茎比率因种植方式不同而变化不同,地膜覆盖种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密度13.5×10~4 hm~(-2)时达到最高,露地种植则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地膜覆盖主要影响20~50 g和>100 g块茎比率。综合分析产量、成本和效益,以地膜覆盖密度增加到13.5×10~4 hm~(-2)为试验最佳处理,产量48 938.89 kg/hm~2,纯收益1673.53元/hm~2,20~50 g块茎比率27.15%,50~100 g块茎比率36.08%。建议在高寒阴湿区繁育‘陇薯7号’脱毒一级种采用黑色地膜覆盖种植,密度13.5×10~4 hm~(-2),块茎按质量大小进行分级。

关键词: 覆膜 种植密度 生育期 产量 块茎分布比率 陇薯7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白粉病胡麻种质资源田间鉴定与筛选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粉病目前已成为影响胡麻产量和质量最常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病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措施,然而抗病亲本材料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抗病品种选育的关键因素.为筛选出抗白粉病胡麻材料,本研究在田间自然感病的条件下,采用病情指数法对300份国内外胡麻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抗白粉病鉴定和评价.结果 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均程度不同地感染胡麻白粉病,无免疫材料,仅有5份材料为中抗;其余295份均为感病材料,其中8份材料中感,52份材料感病,235份材料高度感病.本研究可为抗白粉病胡麻品种的培育及相关抗病基因的发掘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胡麻 白粉病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种叶面处理剂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及对其病害的防效

西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春油菜病害防控及产量提升,选择阿泰灵、禾奇正等9种不同叶面处理剂,分别在春油菜蕾薹期、初花期、花荚期喷施1次,综合春油菜生理指标、产量、病害防效分析,结果表明,禾奇正、阿泰灵和芸苔素内酯可降低春油菜株高、增加春油菜茎粗、提高春油菜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2.42%、8.48%和6.54%,并对春油菜白粉病和菌核病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对白粉病的防效为31.15%~51.04%,对菌核病的防效为27.96%~41.14%。

关键词: 春油菜 叶面处理剂 油菜病害 防控效果 增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岷县黑裘皮羊微卫星多态性及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10个微卫星位点在岷县黑裘皮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及与生产性状的关联效应,为该品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2、24和36月龄的岷县黑裘皮羊各48只,测定其体重、体高、体长、胸宽、胸深和胸围性状,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采用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岷县黑裘皮羊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并分析各位点基因型与生产性状的关联效应.10个位点在该群体中共检测到11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4508,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21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65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289;且10个位点均与不同月龄岷县黑裘皮羊体重、体高、体长、胸宽、胸深及胸围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效应.所选的10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丰富,可用于评估岷县黑裘皮羊的遗传资源.此外,所选位点与生产性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可用于指导岷县黑裘皮羊的性状改良及育种工作.

关键词: 岷县黑裘皮羊 微卫星 生产性状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陈酿时间苹果白兰地主要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苹果白兰地橡木桶陈酿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采用液液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陈酿时间的苹果白兰地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就风味物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陈酿过程中苹果白兰地共鉴定出90种化合物,其中酯类物质43种,醇类物质32种,酸类物质15种。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苹果白兰地共同酯类及酸类香气物质的种类数量和总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共同醇类香气物质总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酸类香气成分的种类数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陈酿过程中,苹果白兰地中的香气成分发生着生成、更替、消失的动态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整个陈酿过程挥发性物质随变化规律聚集为3类,不同大类的苹果白兰地呈现出不尽相同的风味特征。

关键词: 橡木桶陈酿 陈酿时间 苹果白兰地 挥发性香气成分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