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南方锈病在夏玉米区南部严重发生,瘤黑粉病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土传病害日益加重,细菌性病害发生渐多。对玉米主要推广品种、近年国家和主产省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表明,在北方春玉米区,由于品种抗性水平降低、个别感病品种的推广及病原菌致病力变异,大斑病在近年仍将呈现较重发生趋势;丝黑穗病的发生则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种子包衣技术而有所减轻,但局部地区仍会严重发生;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将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在北方夏玉米区,小斑病暴发的可能性较小,但已有强致病力菌株出现;由于推广品种普遍对茎腐病抗性水平较低并受耕作制度的影响,茎腐病和苗枯病将成为主要病害;多数品种对南方锈病缺乏抗性,南方锈病发生面积将继续扩大,发病程度也将增加。
自然条件下大豆花粉的田间漂移
《大豆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带有固定液的凹形载玻片放置于开花期间大豆田间的不同位置,通过统计载玻片上截获花粉的数量,推测风为大豆传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2002年在大豆生产田,每小时每平方毫米截获花粉的数量为0.004个;不同高度截获花粉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相同时间内,40cm高处截获花粉的数量是26cm高处的2倍;2003年在不育系和恢复系1∶1相间种植的杂交大豆制种田,累计120分钟没有截获到大豆花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技术在苜蓿育种工作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吉林畜牧兽医 》 2006
摘要:鉴于苜蓿的重要经济价值,我国和许多国家均已利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改良,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苜蓿育种工作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并着重在生物技术的几大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其应用前景提出了若干意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初探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杂交育种的基础在于自交系。为了选育出营养品质好的玉米杂交种,必须首先掌握一批抗病性好、配合力高、遗传背景差异较大、高营养成分含量的玉米自交系,其油分含量必须在7%以上,蛋白质含量在14%以上,淀粉含量在75%以上。这样的自交系很难直接从普通玉米群体中获得,必须通过特殊育种手段进行筛选和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