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花苜蓿种质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
《草地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优异的抗旱种质资料,采用室内盆栽法,对来自俄罗斯的18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研究。在日光温室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测定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根系长度等形态指标,比较聚类分析法、抗旱性等级评价赋分法、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三种综合评价方法的差异,同时筛选抗旱种质材料。结果表明: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得出供试材料抗旱性强弱为:M7>M8>M3>M10>M9>M4>M11>M2>M12>810>M6>M14>M1>CK>M15>M16>M13>M17>M5,评价结果与材料实际观测基本一致。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不但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还定量地鉴定每份材料的抗旱能力,比聚类分析法和抗旱性等级评价赋分法的结果更具科学合理性。
桃种质资源果实硬度评价及概率分级(摘要)(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09
摘要:[目的]研究果实硬度的变异特征及果实硬度的分级标准,为桃果实硬度的深化研究及桃种质资源描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用改进的果实硬度计测定果实胴部的带皮硬度和去皮硬度。统计所有品种(系)果实硬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将各性状的取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然后各自以0.5~1.0倍于标准差的级差等分为7级,统计落入各级的品种(系)数、进而用Nonparametric test-1-sample K-S检验桃果实硬度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性状,根据(X-1.281 8 s)、(X-0.524 6 s)、(X+0.524 6 s)、(X+1.2818 s)4个点可以分为5级,使1~5级出现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其中X代表硬度的平均值,s代表标准差。[结果]带皮硬度的变异系数小于去皮硬度,说明果实带皮硬度除去皮硬度之外,果皮的变异也较大。带皮硬度是去皮硬度的近2倍。带皮硬度和去皮硬度的Sig值分别为0.08和0.279,均大于0.05,说明带皮硬度和去皮硬度均符合正态分布。为便于记忆和推广应用,对计算所得理论分点值进行了规范化调整。原则和方法是:每个分点值的"舍"、"入"值不得超过相应标准差的1/10,调整前后的分点值尽可能的概率变化不超过2%,调整后的分点值尽可能好记,第1、2和第3、4分点值之差相等。调整后的概率分级标准为:带皮硬度1~4级分值点分别为12.0、18.0、24.0、30.0 kg/cm~2:去皮硬度1~4级分值点分别为4.0、8.0、12.0、16.0 kg/cm~2。[结论]该研究中桃果实硬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说明果实硬度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基础,蕴藏着较大的选择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化施肥对丹参产量及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09
摘要: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量对丹参根性状、产量及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田间试验丹参氮、磷、钾的肥效方程,在适宜施肥量范围内,钾肥有利于根长和根数的增加,磷肥和钾肥有利于根直径的增加,氮肥对根产量影响最大;由方程得出最佳施肥方案为N241.41 kg/hm2、P2O5115.55 kg/hm2和K2O 171.70 kg/hm2,根产量最高,可达4914.66 kg/hm2;施用N225.00 kg/hm2、P2O5120.00 kg/hm2和K2O150.00 kg/hm2时,丹参酮ⅡA含量达到最高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ht8、Rht10和Rht12矮秆基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通过两年、两地的试验研究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虽然其总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系,但其籽粒产量、小花结实率较Rht10和Rht12显著高。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千粒重显著高于Rht8,但其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及小区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表现对环境条件特敏感。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由于生物产量太低、成熟太晚,造成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在小麦育种中单独利用价值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GGE双标图分析种植密度对高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群体密度直接影响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系统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花生产量和性状差异,可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高油花生冀花4号为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分别为每公顷7.5、10.5、15.0、19.5和24.0万穴,探索种植密度对高产花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形成因素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并用GGE双标图法对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对种植密度的敏感程度表现不一,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和荚果产量表现最敏感,而主茎高、侧枝长、出米率、籽仁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表现相对较稳定。随花生密度增大,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和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荚果产量则逐渐提高,但提高幅度逐渐降低。冀花4号种植密度每公顷10.5~15.0万穴时可获最大经济效益。GGE双标图为研究不同密度下花生生长状况和产量反应提供了更为直观有效的分析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茎秆糖分的积累变化及遗传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3对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材料和杂交组合130B×1141B的F2群体,研究了高粱茎秆含糖量在灌浆期间的积累变化规律,估算了遗传相关参数。结果认为,不同不育系之间,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茎秆糖分积累有所不同。育性不稳、自交结实率较高的不育系与保持系一样,在灌浆中期茎秆含糖量较低,随后含糖量又有回升,而正常不育系茎秆的含糖量在此期间保持较高的水平。灌浆后期少数不育系和多数保持系的茎秆含糖量较低。用F2群体进行的遗传分析表明,高粱茎秆中的含糖量和茎汁液含量遗传均符合一对主基因加显模型,其显性效应为负向。两者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7%和55.83%。据此,提出了在高含糖量育种上,选择籽粒成熟期茎秆含糖量高的材料,以及在杂交高代材料中对含糖量进行选择容易得到预期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飞虱体内沃尔巴克氏体的检测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表面蛋白基因(wsp基因)的通用引物81F和691R对河北曲阳和容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体内的Wolbachi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从灰飞虱DNA样品中可扩增出600 bp大小的wsp目的基因片段,证实河北曲阳和容城田间的灰飞虱种群有Wolbachia感染;对wsp目的基因片段的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表明,河北的2个灰飞虱种群感染的Wolbachia与来自白背飞虱的wFur品系、灰飞虱的wStri品系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WolbachiaB大组Con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