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对加州新小绥螨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在15~35℃、RH 80%~85%条件下,研究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Amblyseius)californicus(Mcgregor)以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为猎物时,不同螨态的发育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在此温度范围内能完成世代发育,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该螨能适应35℃的高温条件,雌性的发育历期最短仅为5.70d。平均产卵期和平均寿命均随着温度的上升逐渐缩短。25℃时,该螨的平均产卵量最大,达64.89粒.雌-1,净增殖率最高(48.252 5),且雌雄性比最大。15℃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低,分别为0.061 7和1.063 6,种群倍增时间最长(11.241 8d),35℃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0.303 4和1.354 4,种群倍增时间最短(2.284 9d),但净增殖率最低(18.461 1)。


基于SSR标记的杂交籼稻主要不育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采用SSR标记对我国杂交籼稻15个主要不育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基因组中平均分布的99个SSR位点其中71个SSR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率71.7%。71个SSR标记共检测到175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检测到2~5个,平均为2.47个等位基因,He平均为0.716,PIC平均为0.393。供试不育系在遗传距离0.693处聚为两大类群,广占63S单独聚为一类;另一大类包括其余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所有的三系不育系。聚类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


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精粉贮藏稳定性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对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精粉在贮藏期内物理性状、吸湿性和自由基清除性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温度越低,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精粉对.OH自由基清除率越高,半损失时间也越长,应在低温下储存且不应超过20℃;相同温度下无光照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精粉比光照的半损失时间更长,采取措施减少光照有利于延长精粉的贮藏时间,应尽量避光保存;不同湿度下吸湿速率存在差异,相对湿度越高,吸湿性变化越快;不同湿度下的理论包装时间较充足,在相对湿度达到92.31%条件下包装时间长0.34h,因此防止吸湿回潮是精粉产品贮藏的一个重要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精粉在低温、低湿及避光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


近10年我国茶树品种国审(鉴)情况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近10年我国有55个茶树新品种通过国家审(鉴)定。从这些新品种在不同茶区的分配比例、选育单位的组成类型、品种适制性和选育途径4个方面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新品种的2/3是由华南和西南茶区选育而成,适制绿茶的品种所占比例较高,约占总数的57%,且产量型品种明显多于品质型品种。新品种中有51%属常规种,由此可见,系统选育法仍然是茶树育种的主要技术手段。与之前相比,选育单位的组成类型有所变化,但科研院所仍居主力地位。今后的发展,可以考虑从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加强上下游技术合作、细化育种研究方向、鼓励公司或个人从事或参与等方面,推进茶树育种研究进程。


青枯雷尔氏菌TN5转座子无致病力突变株插入位点的鉴定与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利用TN5插入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91,获得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菌落形态观察及弱化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株FJAT-t582和FJAT-t583表现为典型的无致病力菌落形态,且弱化指数均在0.8以上。利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特异性引物从突变菌株FJAT-t582和FJAT-t583中均扩增出片段大小为681bp的条带,而野生型菌株FJAT-91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说明TN5转座子已插入其基因组中。对这2株无致病力突变株进行反向PCR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出插入位点在编码putative diguanylate phosphodiesterase基因和Ⅲ型效应蛋白基因中,推测这2个基因的突变致使强致病力菌株表现出无致病力特征。


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羽毛粉碱解液中游离氨基酸测定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通过比较乙醇回流法、水提取法、稀盐酸法提取羽毛粉碱解液中游离氨基酸,并对这些游离氨基酸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探讨运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建立一种测定羽毛粉碱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的方法。检测结果表明,采用pH值3~4、80%乙醇、90℃水浴的乙醇回流法提取羽毛粉碱解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能够分离检测羽毛碱解液中18种游离氨基酸,游离氨基酸总量较其他2种方法分别高出4.5、5.4倍。与其他2种方法比较,该方法所检测出的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羽毛粉碱解液中游离态氨基酸的含量。
关键词: 乙醇回流法 水提取法 稀盐酸法 游离氨基酸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闽产李果实氨基酸组成及其营养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弄清闽产李(Prunus salicina)果实的氨基酸含量、组成及营养价值,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李果实的各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李果实含有18种蛋白质氨基酸和3种非蛋白质氨基酸。‘田黄’李的牛磺酸含量与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6.54 mg(100 g)-1和496.14 mg(100 g)-1‘;皇后’李的鸟氨酸、药用氨基酸、酸味氨基酸含量以及特殊功效蛋白质氨基酸的比例均最高,分别为0.36 mg(100 g)-1、364.67 mg(100 g)-1、298.28 mg(100 g)-1和73.45%;早熟‘胭脂’李的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为7.98 mg(100 g)-1‘;大胭脂’李的支链氨基酸含量最高,为46.77 mg(100 g)-1。李果实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24份白肉枇杷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4份白肉枇杷种质资源进行分析。从89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6条多态性好、扩增清晰的引物,共获得195个位点,有153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78.46%。采用NTSYS-PC2.0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24份白肉枇杷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5~0.89,在遗传系数为0.72处将24份白肉枇杷种质资源划分为3类。结果表明,白肉枇杷种间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白肉枇杷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相关性不甚明显,多数来源相同的种质资源遗传关系近,但也存在明显的不同来源地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同期检测到的7条特异性条带,可作为供试白肉枇杷的6个品种鉴定的参考性标记;获得的部分特异标记可以区分贵妃、新白1号和新白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