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制干辣椒新品种黔椒6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黔椒6号是以H20-1为母本,以H33-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制干辣椒一代杂种,果实细长,果长16.84cm,果宽1.41cm,红果亮红色,单果鲜质量11.69g,单果干质量1.89g,果面皱缩,商品性极佳。红椒VC含量1910mg·kg-1,辣椒碱和二氢辣椒碱含量分别为0.020%、0.0005%,味香辣,品质优良。田间抗病性与对照遵椒2号相当,结果性好,每667m2产干椒300.0kg,适合贵州省山区干椒生产基地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优质杂交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摸索优质杂交油菜氮肥施用量和多效唑喷施时期与其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以三北98和油研599油菜品种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和多效唑喷施时期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纯氮20kg/667m2抽薹期叶面喷施(浓度200mg/kg)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的油菜产量最高,为227.9kg/667m2,增产达显著水平;施纯氮15kg/667m2各时期叶面喷施多效唑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2)叶面喷施多效唑对品质有一定影响,可使硫甙含量增加1.07~3.52μmol/g饼,蛋白质含量增加0.91~2.74百分点,但对其他品质性状的影响均较小。结论:优质杂交油菜在施纯氮20kg/667m2且于抽薹期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可使杂交油菜优质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智能温室大棚不同季节扦插茶树短穗效果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智能温室大棚中不同季节扦插对黔湄502(Camellia sinensis cv.Qianmei 502)短穗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智能温室大棚不同季节[春季(4月下旬)、夏季(7月下旬)、秋季(10月下旬)]扦插黔湄502短穗试验,调查分析其生长状况和作为母本园时可提供的插穗数。[结果]智能温室大棚扦插快繁黔湄502茶苗无论是1年生还是1足龄茶苗均可达到国家茶苗出圃标准。智能温室大棚不同季节扦插快繁黔湄502茶苗生长量为春季>夏季>秋季,且差异极显著。若以苗繁苗继代繁殖,以枝条利用率65%计算,春季扦插第2年可提供扦插短穗646.5万~1 092.0万穗/hm2,夏季扦插可提供690.0万~936.0万穗/hm2,秋季扦插可提供573.0万~702.0万穗/hm2。[结论]智能温室大棚能快速繁育茶苗,可大大缩短茶树良种选育周期。智能温室大棚不同时间扦插后茶树短穗综合表现均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中应用静电喷雾器的效果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常规手动喷雾器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分析静电喷雾器施药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用药量、工作效率及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手动喷雾器相比,采用静电喷雾器施药,药后3d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为27.785%和50.885%,是手动喷雾器的1.77和1.19倍;药后7d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为55.63%和65.97%,是手动喷雾器的1.82倍和1.39倍,具有较好的防治速效性和持效性,且用药量平均减少10.22%,工作效率平均提高72.97%,农药残留量平均减少44.25%。可见,静电喷雾器为当前茶园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植保机具,可在茶叶生产上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敏核不育系6311S的制种特征特性研究
《种子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6311 S和珍汕97 A分批播种比较试验和开花习性及对"920"的敏感性研究表明:6311 S播种至抽穗始期80 d,比珍汕97 A长12~16 d;主茎总叶数14.6叶,比珍汕97 A多1.7叶;植株较高,分蘖中等,穗型大,单株颖花数多;开花习性、花时、柱头外露率等相当于珍汕97 A;对"920"反应比珍汕97 A敏感。因此,6311 S制种特性优于珍汕97 A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磷菌的溶磷、分泌IAA及有机酸特性研究
《土壤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根际不同部位溶磷菌进行分离,得到溶磷菌20株。通过溶磷圈法筛选出11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结果表明,各菌株溶磷量在94.35~400.49μg mL-1之间,其中菌株LC15的溶磷量达到400.49μg mL-1。对菌株分泌IAA与有机酸的测定结果显示,菌株溶磷量与培养液有机酸总量、pH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11株溶磷菌大部分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其中菌株LC20分泌IAA量达到42.39μgmL-1,LC15分泌有机酸量较高,为30.67 mmol L-1,仅次于LC14(32.34 mmol L-1)。综合菌株的溶磷、分泌IAA和有机酸等特性,认为LC15、LC16、LC19、LC20和LC25等5个菌株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12
摘要: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羊的主要疫病之一。病原为羊口疮病毒属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毒。该病主要侵害羊的唇、齿龈、舌、鼻、耳、蹄、乳房等部位,以受损皮肤、黏膜形成红斑、丘疹、脓疮、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主要特征。严重时溃疡蔓延至舌及喉部,引起病羊采食困难,逐渐消瘦,部分病羊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