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从项目查新统计看海南省农业科研现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所2005~2008年承接的农业查新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总结,揭示了海南省农业科研现状,探讨了发展对策。


草地土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简述了草地土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意义、主要功能、特征、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方法以及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的方法,此研究认为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为参与牧草产业体系管理的各个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信息,也可为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品种布局、科学施肥等提供指导性作用。


香蕉皮不溶性纤维酶法水解特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香蕉皮不溶性纤维(IDF1)为原料,利用纤维素酶(诺维信公司复合植物水解酶)水解IDF1,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研究IDF1经纤维素酶酶解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以及香蕉皮不溶性纤维在酶解前后的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1)香蕉皮不溶性纤维的酶法水解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6 mL/g、pH7.0、温度35℃、时间11 h,可溶性膳食纤维(SDF)提取率为8.2%;(2)与实验原料IDF1相比,经纤维素酶水解后得到的不溶性膳食纤维(IDF2)持水力提高4.69 g/g,结合水力提高2.99 g/g,持油力提高1.63 g/g,溶胀性降低0.3 mL/g。


培养基与光照对沼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由于灭绝性采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沼兰种子具有萌发缓慢和萌发率低的特性,已处于近危乃至易危的状态。为了繁殖和保护沼兰种质资源,利用添加2%蔗糖、3%活性炭和0.8%琼脂的Knudson C(KC)培养基,研究了萘乙酸(NAA)、6-苄基腺嘌呤(6-BA)、椰乳、香蕉泥、土豆泥和光照条件6种因素对沼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影响;同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果显示,沼兰种皮细胞的平周壁方向结构平坦、没有纹络,但是沿着细胞垂周壁方向细胞壁较厚。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冗余分析,建立了沼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最佳方案,即在含有4.5mg·L–1NAA、10mg·L–16-BA、8%香蕉泥和3%土豆泥的KC培养基上光照条件(光照强度为20μmol·m–2·s–1,光周期为12h/12h)下萌发。该方案的种子萌发率在90%以上。


氮磷钾对寒害腰果植株恢复生长结果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观测不同施肥处理区寒害腰果植株重新开花坐果状况,分析施肥对寒害腰果植株恢复生长的影响,并分析腰果叶片养分含量与结果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对寒害腰果植株重新开花的花枝数影响最大,钾次之,磷影响最小,随着氮施用量的增加,植株的花枝数逐渐增大;氮是影响寒害腰果植株结果量的主要因素,植株结果量随着氮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磷、钾各处理间的结果量均未达到统计上显著差异;在施氮肥的基础上,配施磷钾肥,可以提高寒害腰果植株结果量,9个施肥处理中以N3P3K2处理的结果量最多。


不同油茶品种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油茶(Camelliaoleifera)品种幼苗不同叶位叶片及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阐明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分布状况,为油茶苗的适应性的快速鉴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用叶绿素仪测定海南引种栽培的4个油茶品种叶绿素含量,研究油茶幼苗叶绿素含量随叶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不同油茶品种幼苗叶片、不同叶位叶片及同一节位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均存在差异。cl03、cl04和cl40品种为一类适应种,cl23为另一类适应品种,且cl03、cl04和cl40品种适应性较cl23高。[结论]油茶幼苗期植株中部叶位叶片的中部的叶绿素含量变异不大,相对稳定,因此选择这一部位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较好。


垂叶榕上16种榕小蜂的种群动态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互利共生是传粉昆虫与植物间协同进化的典范。在榕果(榕树的隐头状花序)内,还生活着多种非传粉榕小蜂。这些生活在密闭榕果内由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组成的群落对研究群落生态学有很大价值。然而,对生存在单一榕树的榕果内的所有榕小蜂的种群动态了解很少,特别是缺少相对长期的连续数据。通过野外近3a观察和采样,研究了垂叶榕榕小蜂群落结构和榕小蜂的种群动态。共记录榕小蜂16种;各种榕小蜂根据发生规律可分为常见种和偶见种,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Philotrypesis sp.1,Philotrypesis sp.4,Philotrypesis sp.5,Sycoscapter sp.1,Walkerella benjamini,Walkerella sp.1,Sycophila sp.2,Sycobia sp.2为常见种;Sycobia sp.1,Acophila sp.1,Sycophila sp.1,Ormyrus sp.1等为偶见种。每种榕小蜂在单果上的数量随季节呈波动变化,季节对榕小蜂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无显著影响。除了传粉榕小蜂外,Sycoscapter sp.1也是优势种类之一。传粉榕小蜂的数量与非传粉榕小蜂总数间呈显著负相关。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几乎都呈负相关,而与Walkerella sp.1在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Sycobia sp.2与Sycophila sp.2在同一瘿中出现,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但其它非传粉榕小蜂种类在数量上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可能是造成各种榕小蜂数量波动的一个原因。


低温及干旱胁迫对槟榔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槟榔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和干旱胁迫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和干旱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苗受害指数增大,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OD酶活性变化趋势出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现象,POD酶活性整体变化趋势呈"S"形变化,两者可能在逆境处理过程中具有互补作用;槟榔对低温胁迫的反应敏感程度大于干旱胁迫的影响。槟榔对逆境环境(低温和干旱)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机制,该研究结果对于槟榔品种的引种或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杧果茎的挥发性成分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海杧果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95%乙醇冷浸,减压回收乙醇,继用石油醚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将石油醚萃取物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海杧果茎的石油醚萃取物中检出44个色谱峰,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3.900%。结论海杧果茎的挥发性成分以脂肪酸、烯醇、烯酸类、甾醇类和烷烃类为主,主要脂肪酸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