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非洲猪瘟病毒p30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线性抗原表位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p3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并初步分析其所识别的线性抗原表位,为ASFV及其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p30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原核表达并纯化的p30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6—8周龄BALB/c雌鼠,每两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首次免疫是抗原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免疫,第二次和第三次免疫与等体积的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3次免疫后1 w断尾采血,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体效价,选择血清效价最高的小鼠进行加强免疫,3 d后取小鼠脾淋巴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按照4﹕1的比例使用PEG进行常规细胞融合.利用重组p30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纯化,直至筛出能够稳定分泌抗体的MAbs.将ASFV接种于猪肺泡巨噬细胞,以筛选的MAbs为一抗、兔抗鼠HRP-IgG为二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将感染和未感染ASFV的细胞沉淀处理后进行SDS-PAGE并转印至硝酸纤维素膜,分别以IFA鉴定为阳性的MAbs上清为一抗、兔抗鼠HRP-IgG为二抗,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筛选获得p30 MAbs.根据已知序列设计引物扩增p30ab与p30bc两段截短基因,其中p30ab代表由第86—153位氨基酸残基的截短体,p30bc代表由第120—187位氨基酸残基的截短体,原核表达部分重叠的截短p30蛋白,最终获得重组蛋白GST-p30ab与重组蛋白GST-p30bc.分别以GST-p30ab和GST-p30bc融合蛋白为包被抗原,以5株MAbs为一抗,以兔抗鼠HRP-IgG为二抗,通过间接ELISA方法初步定位p30蛋白的抗原表位.[结果]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经间接ELISA试验筛选出25株可分泌抗重组p30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IFA结果显示,5株MAbs(8F4、1D3、1H2、6C3和8E11)与ASFV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IFA试验呈阳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5株MAbs均能够与ASFV感染的细胞呈阳性反应,与未感染病毒的细胞呈阴性反应.试验构建的p30截短体重组蛋白GST-p30ab以可溶和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而GST-p30bc仅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以两组截短体融合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间接ELISA检测出MAbs 8F4、1H2和6C3与两个重组蛋白均能有效结合,证明MAbs 8F4、1H2和6C3抗原识别区域为两组截短蛋白重叠区域,即第120—153位氨基酸;MAbs 8E11与1D3则只能与GST-p30ab蛋白结合,证明MAbs 8E11与1D3抗原识别区域为两个重组蛋白的非重叠区域,即第86—119位氨基酸.[结论]本研究可溶性地表达了p30蛋白的第86—153位氨基酸截短体重组蛋白,制备了5株p30 MAbs,定位到2个p30蛋白抗原表位.结合ELISA和IFA,可建立十分可靠的ASFV及其抗体的检测手段.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p30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坡耕地嵌入覆盖作物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在吉林省东部坡耕地玉米生产上设计秸秆覆盖还田+覆盖作物(T1)、秸秆深翻还田+覆盖作物(T2)、秸秆粉耙还田+覆盖作物(T3)、秸秆离田(CK)4种种植方式的定位试验,通过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种植覆盖作物解决冬季土壤裸露、培肥地力、改善玉米生产等问题。2019~2020年,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对株高、叶数、SPAD值、干物质积累均有提高。在拔节期和开花期,T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对比CK显著提高。在成熟期,T1、T2和T3处理比CK显著增加千粒重,增幅均在5%以上(P<0.05)。各秸秆处理的产量对比CK均有显著增加,其中,T3处理为最佳处理。利用秸秆还田结合覆盖作物的种植方式有利于地上部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关键词: 玉米 粉耙还田 覆盖作物 坡耕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抗性淀粉辅助治疗胃癌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高粱抗性淀粉对于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通过体内及体外试验共同验证其辅助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评价高粱抗性淀粉与罗米地辛联合应用对胃癌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在体内试验中,罗米地辛组肿瘤抑制率为34.6%,高粱抗性淀粉+罗米地辛组肿瘤抑制率为44.1%,高粱抗性淀粉+罗米地辛组对裸鼠肿瘤组织的增殖速度抑制更加明显;在体外试验中,抗性淀粉+罗米地辛模型组与罗米地辛组相比同样表现出更强的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的能力,2组药物将SGC-7901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其机制是通过降低肿瘤细胞中STAT5 A、cyclin-D1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综合以上结果可以推断高粱抗性淀粉可增强罗米地辛抑制胃癌增殖的作用,达到辅助治疗胃癌的目的.

关键词: 高粱抗性淀粉;罗米地辛;胃癌;肿瘤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轮耕对吉林省西部春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产量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轮耕模式对吉林省西部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7至2019年开展旋耕/旋耕/旋耕(T1)、翻耕/旋耕/旋耕(T2)、翻耕/免耕/免耕(T3)和翻耕/旋耕/免耕(T4)轮耕试验。测定和分析了4个处理土壤团聚体含量、稳定性、有机质含量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干筛下,土壤力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湿筛下,0~20 cm和20~40 cm土层,T4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T1显著提高了11.9%、9.4%。0~20 cm土层,T4的MWD比T1、T2显著提高了15.9%、11.4%;20~40 cm土层,T4的MWD比T2显著提高了11.1%。0~20 cm土层,T4的GMD比T2显著提高了5.6%,T4的D比T1显著降低了4.0%;20~40 cm土层,T3和T4的D比T1显著降低了2.4%和3.2%;0~40 cm土层,T4的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比T2显著降低了14.0%。与T2相比,T3、T4在20~40 cm土层的团聚体破坏率(PAD)显著降低了23.1%、23.8%。0~20 cm土层中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T3、T4能增强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然而T2、T3、T4 3年产量的平均值却比T1降低了12.7%、7.8%、8.1%。综合考虑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玉米产量及其稳产水平,T3为最佳轮耕模式。

关键词: 秸秆全量还田 轮耕 春玉米 土壤团聚体 产量 吉林省西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禾谷镰孢穗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方法比较

玉米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子粒注射法和花丝通道法,在玉米吐丝初期至乳熟后期间隔5~127 d接种3个不同玉米品种,明确东北地区玉米禾谷镰孢穗腐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接种方法。结果发现,禾谷镰孢在玉米吐丝期至乳熟期均能侵染玉米子粒和花丝。子粒注射法在玉米吐丝1~12 d内接种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16 d以后接种的处理;花丝通道法在玉米吐丝1~5 d内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12 d以后接种的处理。子粒注射法的抗性鉴定结果为吐丝1 d接种的果穗表现为感病,吐丝5~12 d为中抗或抗病,吐丝16 d之后为抗病或高抗;花丝通道法接种的结果为吐丝1 d为中抗或抗,吐丝5 d及以后为抗或高抗。结果表明,子粒注射法在玉米吐丝10~15 d左右接种发病稳定、抗感差异明显、鉴定结果准确。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禾谷镰孢 接种方法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措施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深松及其秸秆覆盖还田增加表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提高大孔隙数量和孔隙度。轮耕系统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在不同气候区域和土壤类型间差异较大。土壤结构稳定性与铁铝氧化物形态变化、有机质含量、蚯蚓数量、微生物和线虫丰度及多样性、根系构型及其分泌物、干湿交替及冻融交替次数等因素相关。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建立长期保护性耕作和轮耕体系监测系统,从铁铝氧化物形态变化、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根系驱动等研究方向进一步解析旱地耕作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孔隙结构 土壤微生态环境 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黑土耕层(0~40 cm)土壤物理性质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了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连年覆盖还田(SCR)、1年秸秆深翻还田+1年秸秆旋耕还田(MBR/RTS)、秸秆连年深翻还田(MBR)和秸秆覆盖(条耕)+秸秆覆盖(条耕)+秸秆深翻还田(SC/SC/MB)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CK比较,SCR、SC/SC/MB和MBR 3个处理分别在0~10 cm、0~20 cm、10~3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固相比例和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毛管空隙度、田间持水量以及饱和含水量。其中3个处理显著增加相应土层平均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分别为5.53%、13.5%、4.87%和16.2%、12.3%、16.9%。SC/SC/MB和MBR 2个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高11.0%和10.9%。总之,条耕和深翻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均能改善相应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条耕 深翻 黑土 物理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光谱的玉米种子穗腐病特征提取与判别模型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种子穗腐病是危害玉米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近红外光谱开展了玉米种子穗腐病判别模型研究.246粒玉米种子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海南育种基地提供,其中96粒玉米种子为穗腐病染病样本,其他150粒玉米种子为同种玉米正常样本.利用M A T RIX-Ⅰ型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样本800~2500 nm范围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并对样本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多元散射校正(M SC)进行预处理.结合玉米内部有机物质的近红外光谱的敏感波段和样本近红外光谱吸收峰挑选了4个优选区间,并采用相关系数法(CA)、连续投影算法(SPA)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三种不同原理的特征波长提取算法分别提取了4(1362,1760,2143和2311 nm)、5(1227,1310,1382,1450和1728 nm)和10(1232,1233,1257,1279,1313,1688,1703,1705,2302和2323 nm)个特征波长.以提取得到的特征波长作为玉米种子穗腐病判别模型输入变量,用0-1(染病-正常)表示样本染病状况作为输出真实值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使用网格搜索法结合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A-SVM,SPA-SVM和CARS-SVM三种判别模型中训练集和测试集建模准确率均在90% 以上.该研究成果为玉米种子病害诊断装置提供了模型基础,且针对优选区间进行特征波长选择的方式也可以为建立其他种子病害判别模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玉米种子 穗腐病 特征波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耐逆大豆FvC5SD-L05事件的T-DNA侧翼序列分析及其特异性检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FvC5SD-L05基因大豆事件是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法将从金针菇克隆到的FvC5SD基因导入大豆栽培品种沈农9号中获得的纯合耐旱转基因大豆事件,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旱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了明确该转基因大豆材料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从而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本研究以转基因大豆FvC5SD-L05的T4代纯合株系为研究对象,利用Southern杂交方法鉴定了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及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分析外源基因FvC5SD在大豆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的位置和方向.同时利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外源T-DNA的左右侧翼序列,并基于左右旁侧序列,建立了转FvC5SD基因耐逆大豆L05事件的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在FvC5SD-L05基因组DNA含量为100 ng的模板中检测出转基因成分,实现了对转FvC5SD基因耐逆大豆L05事件的特异性检测,进一步为该转基因大豆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和身份识别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T-DNA旁侧序列 特异性检测 FvC5SD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等着瞧叶面肥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农业与技术 2022

摘要:为研究等着瞧叶面肥在花生上的施用技术和应用效果,在辽宁锦州、河南濮阳和山东潍坊进行裂区试验,在吉林松原、河南濮阳和贵州贵阳进行大区试验.等着瞧叶面肥在辽宁锦州、河南濮阳试点裂区试验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喷施等着瞧与不喷施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但品种与施肥因素间互作均不显著.其中,锦州点叶面喷施等着瞧平均产荚果384.32kg·667m-2,比对照处理平均增产荚果7.41%;濮阳点叶面喷施等着瞧平均产荚果364.56kg·667m-2、籽仁267.38kg·667m-2,平均增产荚果11.59%、籽仁14.55%.等着瞧叶面肥在吉林松原、河南濮阳和贵州贵阳大区试验表明,施用等着瞧叶面肥均有一定增产效果,荚果产量增幅分别为5.1%~19.6%、20.7%和13.6%~19.7%.

关键词: 等着瞧 花生 荚果产量 籽仁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