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水稻耐盐/碱性鉴定评价方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

摘要:土壤盐/碱化是盐/碱稻作区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提高水稻耐盐/碱性,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减轻盐/碱胁迫导致的水稻减产,许多学者广泛开展了水稻耐盐/碱性的基因型差异、生理生化、遗传及定位等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国内在耐盐/碱性鉴定评价方法方面还缺乏统一标准,这影响着水稻耐盐/碱性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至今所采用的水稻耐盐/碱性鉴定方法、耐盐/碱指标和分级标准等,以期为我国水稻耐盐/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水稻耐盐/碱性种质资源鉴定、生理生化分析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水稻 耐盐/碱性 鉴定 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激光育种的研究——Ⅰ.种子及减数分裂期幼穗激光处理诱发变异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对吉粳88水稻种子及减数分裂期幼穗进行了不同波长、功率及时间的激光处理,对种子的激光处理由于强度不足,品种性状未发生遗传变异,对幼穗的激光处理适当增加了强度,结果有的处理组合在M1和M2代均出现了变异株,其中早熟变异的出现频率最高,占变异株数的75%,其次为粒重变异、芒性变异、穗粒数变异、着粒密度变异和株高变异,占变异株数的比例分别为67%、58%、58%、50%和42%。

关键词: 水稻 激光 育种 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大面积稳定均衡增产综合技术体系探讨

耕作与栽培 2005

摘要: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伴随着大豆栽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和现有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水平,找出提高产量的限制因子以及急需探索研究的问题,从而构建大面积稳定均衡增产综合技术体系。

关键词: 东北 大豆 增产 技术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制约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对策

农业与技术 2005

摘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制约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支农力度、农业科技含量、农民素质的提高等。因此探讨解决的途径,对于促进我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通过对吉林省近30年来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现状分析,阐述了吉林省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研发特色和优势,指明了吉林省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水稻 生物技术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珍珠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经济动物学报 2005

摘要:2003年吉林省某经济动物养殖基地饲养的珍珠鸡,发生了以呼吸困难、哮喘、发热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珍珠鸡巴氏杆菌病,同时采取了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氯霉素和蒽诺沙星对珍珠鸡巴氏杆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珍珠鸡 巴氏杆菌病 诊断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栽培因素对北方粳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Ⅵ]——穗肥追肥时间对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垦殖与稻作 2005

摘要: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穗肥追施时间对水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穗肥追施时间越晚,加工品质越好,而产量和食味品质明显降低。这种趋势以出穗前25d为准,有跳跃式的质的变化。所以为了提高产量和增加食味品质,水稻的穗肥追肥时间不应晚于出穗前25d。

关键词: 穗肥 追肥时间 产量 米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原红牛及其杂种牛群体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代群体在8个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草原红牛中,ETH225,IDVGA2,IDVGA46,IDVGA4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42 0,0.673 6,0.521 8,0.575 0,这4个座位为高度变异座位。另4个座位BM2113,BM1824,IDVGA55,TGLA4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69 8,0.360 4,0.353 8,0.470 8,属于中度多态性座位。在杂种牛中,这8个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00 0,属于高度多态性座位。

关键词: 草原红牛 微卫星DNA 遗传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利用途径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利用对策

饲料工业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螟成虫活动与幼虫发育的观察

吉林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草地螟地面种群一般在夜间活动。成虫以21:00时至午夜在蜜源植物丰富的植被环境内活动最为频繁,在多种杂草和作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幼虫寄主植株的中、下部。幼虫3龄前多在卵寄主植物上栖息取食。测定了20℃和30℃恒温条件下饲育的幼虫头部、胸部宽度和身体长度。提出鉴别草地螟幼虫龄期时应按幼虫的头宽再辅以体长或胸宽,田间幼虫发生调查应侧重成虫活动频繁、幼虫喜食植物较多的植被环境。

关键词: 草地螟 幼虫发育 草地螟寄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