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渤海中部海区水域夏季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2年夏季渤海中部海域21个站点的调查数据,采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富营养指数(EI)和潜在富营养化法对渤海中部海域水体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对参与评价的酸碱度、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石油类、重金属(Cu、Zn、Pb、Cd、Hg和As)等12项指标而言,表层、10 m层、底层受污染站位比例分别为57.1%、33.3%、23.8%。表层海水石油类浓度超标率为57.1%,10 m层水体超标率为42.9%,底层水体超标率为14.3%,石油类是主要污染因素。从分布位置看,受污染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区域的西南部,中部海域水质等级较高。海水环境质量呈现出由沿岸水域向中央海盆逐渐升高的趋势。渤海中部海域无明显富营养化状态,除表层13号站位外,表层、10 m层、底层海水富营养状态指数法EI均小于1,表现为贫营养级水平。绝大部分海域氮磷比值高于Redfield比值,但未呈现富营养化水平,无机氮浓度升高,活性磷酸盐浓度降低,渤海中部水域营养盐结构由氮限制向磷限制转变,已经开始转变成磷限制中度营养状态。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水质 环境质量评价 富营养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

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传统的理论生物学研究方法,对孵化后卵形鲳鲹1~36日龄仔、稚鱼各器官测量和分析,研究其在早期环境适应上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含义,以期为卵形鲳鲹的人工繁殖、育苗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卵形鲳鲹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头部器官中,吻长、口宽、眼径和头高在仔鱼期均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头高为等速生长,吻长、眼径和口宽为负异速生长。在身体各部位中,仔鱼期头长、体高和尾长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各部分皆为等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仔鱼期卵形鲳鲹胸鳍长、尾鳍高和臀鳍长为正异速生长,尾鳍长为等速生长,背鳍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背鳍长和臀鳍长为正异速生长,胸鳍长、尾鳍长和尾鳍高为等速生长。卵形鲳鲹这些关键部位的快速发育,使外源性营养开始后以最小的代谢损耗获得了生存能力的显著提升,对适应复杂的生存压力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 卵形鲳鲹 早期发育 仔、稚鱼 异速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物有孔虫埋藏群组合特征与海洋环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渤海南部的8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埋藏群落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海域底栖有孔虫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占据明显优势。利用Q型因子分析获取了4个主因子及其所属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主要体现了渤海底层冷水团的控制;Cribrononion subincer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受黄海暖流余脉与底质粒度的双重影响;Ammonia becarii var.-Ammonia aomoriensis组合主要受控于具低盐特性的渤海沿岸水团;Elphidium advenum-Textularia foliacea组合主要受底质类型的影响。总之,研究区内盐度、温度以及底质类型对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水深分带性在这一海域并不明显。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海洋环境 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的土壤盐渍化实时监测管理系统设计

海洋技术学报 2017

摘要:全球约有10亿ha的土壤受到盐渍化的危害,对其的监测、评价、预警对于农业开发及粮食增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发了一套原位滨海盐渍土的监测管理系统,系统包括上位机、下位机及传感器终端。其中传感器终端采用四针型传感器进行测量,同时测量温度和含水率等参数以对电导率进行校正。下位机由中央控制模块、通讯模块、测量模块及电源管理模块组成。中央控制模块采用CC2530微控制器,而通讯单元则采用GTM900-C GSP/GPRS通讯模块进行数据的原位传输。上位机采用兼容性与扩展性良好的MVC架构,数据调用采用Data Service和Map Data Service模块相结合,以实现数据的空间和图层的同步调用功能。此外,网络协议软件和客户端应用程序的设计使得整个监测系统可以时分发、存储、查询和管理测量土壤盐化数据。该套系统的设计研发为滨海盐渍土的开发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关键词: 盐渍土 实时监测 物联网 传感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球系统模式FIO-ESM对2016—2017年La Nia事件及其对中国近海地区影响的预测

海岸工程 2017

摘要:最近的观测表明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水温略低于拉尼娜事件的阈值,但大气与海洋的状态还不足以完全支持转为弱拉尼娜现象。本研究基于地球系统模式FIO-ESM和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案建立的短期气候同化和预测系统,进行了1992-01-01—2016-10-31的模式同化,结果表明同化系统能够为预测提供较好的初始场。随后对2016—2017年拉尼娜事件的状态以及中国近海地区气温和降水异常进行了未来6个月的预测,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会在2016年年底继续降温,Nio3.4区海温异常将持续略低于拉尼娜事件的阈值-0.5℃,说明2016—2017年为弱拉尼娜事件,2017年春季东太平洋继续降温,表明此次拉尼娜事件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预测结果同时也表明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中国近海地区存在着北高南低的气温异常分布,中国南部地区降水存在负异常。拉尼娜带来的极端天气与气候异常会对中国沿岸地区带来巨大影响,但总体来说2016—2017年拉尼娜事件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弱。

关键词: 拉尼娜 短期气候预测 FIO-ESM 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案 中国近海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记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44个样品20种化学组分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各化学组分分布特征及物质来源。Al_2O_3、MgO、TFe_2O_3、K_2O、Corg、TN、Li、V和Sb等组分与细粒沉积物呈正相关,SiO_2组分与粗粒沉积物呈正相关,Na_2O、CaO和Ta组分与沉积物粒度无明显正或负的相关性;研究区化学组分R-型因子分析得出3种主要组合类型,以Li、CaO和TC为代表,分别代表了陆源细粒物质输入、黄河物质、黄河物质与海河物质的影响。CaO/Al_2O_3与K_2O/Al_2O_3、Zr/Al_2O_3与CaO/Al_2O_3的离散图和Q-型聚类分析表明,渤海西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和海河,东北部沉积物受到了滦河物质的影响。

关键词: 化学组分 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物源 渤海西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及其传播方式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2007—2015年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分子特征和流行情况,分离并收集了248株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MLST、毒力基因和前噬菌体等分型方法对248株无乳链球菌进行了分子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29株无乳链球菌(92.3%)的分子血清型是Ⅰa型,其余19株均是Ⅰb型(7.7%)。MLS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Ⅰa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7型,所有Ⅰb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261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229株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1型;19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2型。前噬菌体检测结果表明,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可分为两种前噬菌体基因型,分别是P1型(36株)和P2型(193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10个前噬菌体基因都是阴性,即P3型。根据以上4种分子分型方法可将248株无乳链球菌分为3种基因型,即Ⅰa-ST7-V1-P1型、Ⅰa-ST7-V1-P2型和Ⅰb-ST261-V2-P3型。2010—2011年主要流行菌株由Ⅰa-ST7-V1-P1型转变为Ⅰa-ST7-V1-P2型,其中Ⅰa-ST7-V1-P1型是2011年之前的主要流行菌株,Ⅰa-ST7-V1-P2型在2011年及之后成为主要流行菌株。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同时,根据我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特点,推测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是通过苗种或水体等介质进行传播的,属于输入性传播方式。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分子血清型 MLST 毒力基因 前噬菌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研究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历经50余年的调查研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调查技术方法的进步和工作量的加大,南黄海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长排列+立体震源多道地震勘探新技术的创新应用,获得了深部中-古生代海相残余地层的有效地震反射;海底地震仪(OBS)深部地震探测工作的实施,获得了深达莫霍面的深部地震速度结构;最新的钻探资料证实了中部隆起存在厚度较大的海相残余地层,北部坳陷发育侏罗系等推断.结合这些调查成果,区域地质对比研究得出了南黄海是下扬子块体的主体部位,南黄海盆地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叠合盆地,中-古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分布面积大,地层较齐全、厚度大等主要认识.这些成果与认识对南黄海区域地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基础资料.同时,关于盆地的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总结南黄海区域地质调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调查研究工作建议.

关键词: 南黄海 地质特征 构造演化 地层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和再投喂对日本对虾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科学养鱼 2017

摘要:饥饿是自然界中导致水产动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获得生存机会,水产动物在受到饥饿威胁后,身体往往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环境的改变。消化酶是水产动物一个重要营养生理指标,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不同条件下水产动物酶活性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鱼类研究相对较多,郑曙明等研究了虎鲨饥饿后淀粉酶活性的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新型膜孕激素受体基因(mPRL)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人工育苗技术的水平,对半滑舌鳎新型膜孕激素受体(mPR-like,mPRL)基因的表达特征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mPRL mRNA在卵子形成过程中的时序表达,发现半滑舌鳎mPRL mRNA相对表达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性成熟阶段卵巢的Ⅴ时相卵母细胞。原位杂交分析mPRL mRNA在繁殖相关组织的细胞学定位,发现mPRL mRNA分布在半滑舌鳎性成熟阶段卵巢的卵母细胞膜上;在脑的神经元和垂体内分散的细胞中,mPRL mRNA阳性信号较强。制备半滑舌鳎mPRL的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半滑舌鳎mPRL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发现mPRL蛋白的表达量在卵巢、脑、垂体中相对较高,在肝脏、头肾、肾脏中表达量相对较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半滑舌鳎mPRL蛋白在卵巢、脑和垂体的细胞学定位与mPRL mRNA定位一致。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促性腺激素调控下半滑舌鳎不同时相卵母细胞mPRL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促性腺激素对半滑舌鳎卵母细胞中mPRL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都有一定的上调作用,特别是对Ⅴ时相卵母细胞中mPRL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提升明显;发现表达量与促性腺激素调控作用具有剂量依存关系。半滑舌鳎mPRL在繁殖相关组织的表达特征表明其通过脑–垂体–卵巢轴参与繁殖调控,同时也揭示了mPRL介导卵母细胞成熟机制。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新型膜孕激素受体 卵母细胞成熟 mRNA表达 蛋白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