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抗性及常规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2011-2016年从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1 821株霜霉病菌,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估5种常规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已普遍产生了低度抗性,平均抗性倍数为5.86;所有供试菌株的抗性频率为51.89%,其中低抗菌株及中抗菌株分别占36.18%和15.71%;平均抗性指数为0.34,每年检测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呈增长趋势,且随着监测区域的变化而变化.在河北省定兴县和山东省寿光市进行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按推荐剂量喷施,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对黄瓜霜霉病防效显著高于常规对照药剂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80%代森锰锌WP及250 g/L嘧菌酯SC的防效,但防效明显下降,由2011年的92.58%~93.31%降至2016年的80.07%~80.82%.表明需要制定和实施抗药性治理对策,如限制山东和河北2省黄瓜的每个生长季节中687.5 g/L氟菌·霜霉威SC的使用不超过2次,而且要与不同作用机理的卵菌杀菌剂交替使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氟吡菌胺 抗性 时空动态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夏播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玉米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2017年在河北省邯郸、衡水、石家庄、沧州和邢台市共开展16组机械粒收品种筛选与技术集成示范,对14组试验采取机械粒收及收获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机械粒收子粒破碎率均值为10.19%,高于国标≤5%的要求;杂质率均值为1.99%,低于≤3%国标标准;产量损失率均值为3.55%,总体小于≤5%国标标准,破碎率高是河北夏玉米区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子粒含水率总体呈正态分布,均值为28.69%,收获时含水率低于26.01%的样本仅占25%,含水率与子粒破碎率(r=0.534**,n=130)、杂质率(r=0.437**,n=130)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含水率高是导致收获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玉米 机械粒收 含水率 收获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几个板栗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个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品种休眠期一年生枝条为材料,测定各品种不同低温处理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REC)、冻害指数、总着色度和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枝条结构特征。将REC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枝条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与LT_(50)极显著相关的理化、结构指标,并用隶属函数法求出各抗寒性相关指标平均隶属度,对供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抗寒性排序。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10个板栗品种枝条REC变化趋势呈近"S"型,基于相对电导率拟合的LT_(50)差异较大,为-26.64~-17.73℃;-20℃处理下枝条REC、冻害指数、总着色度、MDA含量,及枝条木栓层厚度和木栓层比率与其LT_(50)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板栗枝条抗寒性鉴定的理化和组织结构指标;以6个指标为基础参数的隶属函数法适用于板栗树种枝条的抗寒性准确评价。10个中国板栗主栽品种枝条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燕宽’>‘燕山早丰’>‘燕奎’>‘处暑红’>‘紫珀’>‘粘底板’>‘罗田1号’>‘红栗’>‘燕红’>‘杂35’。

关键词: 板栗 抗寒性 指标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光温室秋冬番茄多抗优良品种的筛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主要对14个番茄材料进行了Ty-1,Ty-2,Ty-3,Mi-1和Cf-9共5个抗性基因的检测,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番茄植株对黄化曲叶病毒病、叶霉病、根结线虫病的抗性.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 14个材料均含有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基因、根结线虫抗性基因Mi-1和番茄叶霉病抗性基因Cf-9.其中, 2个番茄材料含有5个抗性基因, 8个材料含有4个抗性基因, 4个材料含有3个抗性基因.田间抗病性调查并未发现显著的感病情况.此外,还对其生长习性等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综合抗病能力以及田间表现, 14,21,金棚8B等3个品种抗病能力强,生长势好,产量较高,比较适宜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的种植.

关键词: 番茄 黄化曲叶病毒病 根结线虫病 叶霉病 抗性基因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地区玉蜀黍黑粉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菌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7个多态性ISSR引物对2017年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采集的41株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样本进行了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基于UPGMA法和贝叶斯模型对玉蜀黍黑粉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采集的样本可以分为两大群,且种群的划分表现出了与来源地理纬度的一致性。因此按照各样本所属地理纬度将样本分为北纬33°–34°、北纬35°–36°、北纬37°–38°3大种群。结果表明,分离自北纬33°–34°地区的玉蜀黍黑粉菌遗传多样性最丰富,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216,Shannon指数(I)为0.3300。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变异中来自种群内部的变异为86%,种群间变异14%(φpt=0.141)。

关键词: 玉蜀黍黑粉菌 黄淮海 遗传结构 I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大豆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

华北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为解析蛋白质合成机制奠定基础。以遗传背景相近但蛋白含量差异较大的大豆高蛋白品系冀HJ117(蛋白质含量52. 99%)及其回交亲本冀豆12(蛋白质含量46. 48%)为研究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挖掘大豆籽粒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通过对转录组数据中冀HJ117和冀豆12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筛选,共得到33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冀HJ117较冀豆12有195个上调表达基因,141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在分子功能类型中注释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催化和连接等功能相关; KEGG显著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质内质网合成途径中,该途径共筛选到3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3个基因在冀HJ117中表达量较高。从该途径中筛选出9个候选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表达量,表达趋势与RNA-Seq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RNA-Seq数据的可靠性。RNA-Seq测序结果获得了与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基本信息,蛋白质内质网合成途径可能是冀HJ117与冀豆12蛋白质含量产生差异的重要通路。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沙混施对盐碱地冬小麦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掺黄河泥沙同时配施生物有机肥(肥-沙混施)条件下盐碱地冬小麦群体库、源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探讨肥-沙混施条件下作物库源动态变化特征,探求盐碱地冬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为盐碱地改良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定位跟踪调查方法,于2015—2018年连续3个冬小麦生长季在河北省南皮县开展试验.设置掺黄河泥沙(SS)、配施生物有机肥(FF)、肥-沙混施(SF)和空白对照(CK)4个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小麦旗叶花后净光合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开花—花后20 d的平均值表现为SF>FF>SS>CK,SF、FF和SS分别比CK高12%、10%和4%以上,尤其在花后20 d,SF、FF和SS仍能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分别比CK高55.08%、27.32%和1.88%.随生育进程光合势呈单峰曲线变化,孕穗—开花期达到最大,开花30 d后群体光合势快速下降,表现为SF>FF>SS>CK,SF、FF和SS在孕穗—开花期的3年平均光合势依次分别比CK提高29.02%、18.79%和10.62%;其花后总光合势分别比CK高41.66%、24.72%和13.94%.在表征源库关系的指标上,SF的全生育期、开花前和开花后源生产能力均为最高,分别比CK高34.06%、40.52%和28.15%;SF的穗数、总粒数、最大潜在库容和有效库容量均为最高,3年平均分别比CK高25.69%、30.00%、42.06%和38.84%.SF的产量、开花后源生产能力的转化率、粒叶比和经济系数均为最高,3年平均比CK提高41.08%、9.53%、8.50%和4.01%.本研究条件下,小麦的有效库容量与总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总穗数和总粒数是影响盐碱地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掺黄河泥沙或配施生物有机肥均能够提高小麦光合性能,提高源生产能力,促进源库转化.掺黄河泥沙同时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综合了掺黄河泥沙和配施生物有机肥的优点,效果最佳,更有利于滨海盐碱土壤的改良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关键词: 盐碱地 生物有机肥 黄河泥沙 冬小麦 库源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替码板栗芽体PCD过程中Ca~(2+)的时空变化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Ca~(2+)在替码板栗品种X12芽体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过程中的时空变化及其与芽体PCD的关系。【方法】利用焦锑酸盐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替码板栗X12芽体PCD过程中(S1~S5时期) Ca~(2+)的时空变化。【结果】S1时期,细胞结构正常,Ca~(2+)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有少量Ca~(2+),液泡内Ca~(2+)含量极少;S2时期,部分细胞器轻微降解,细胞间隙中Ca~(2+)减少,细胞质、液泡膜和细胞核膜附近Ca~(2+)开始增多;S3时期,细胞进一步解体,细胞壁、液泡、细胞核降解严重,细胞间隙和细胞壁上Ca~(2+)颗粒极少,细胞质、细胞核、破裂的液泡内及液泡周围Ca~(2+)明显增多;S4时期,细胞降解严重,Ca~(2+)在细胞内呈无规则分布,质膜和细胞壁上较少,集中于破碎的液泡膜和液泡碎片处;S5时期,细胞器均降解破碎,Ca~(2+)随降解的细胞器碎片成块状聚集。【结论】替码板栗芽体PCD过程中Ca~(2+)呈动态变化,Ca~(2+)可能参与了PCD过程;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的Ca~(2+)内流可能是引起替码板栗芽体PCD的部分重要原因。

关键词: 板栗 芽体 Ca~(2+) 细胞程序性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种子白发病菌带菌检测及种群多态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不同地区谷子种子携带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的情况以及种群多态性,以我国谷子不同主产区收集的95份代表性谷子品种种子为材料,提取种子基因组DNA并作模板,利用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所获得的PCR产物测序后与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Sg-28S-403-F/Sg-28S-1221-R对白发病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扩增出819 bp的特异性目标片段,有效检测灵敏度为0.125 ng/μL.在95份谷子种子中,26份种子检测出特异性扩增条带,所有扩增条带对应序列与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的相似性达98%以上,并且带菌种子全部来自春谷区.分析26份阳性样品的28S rRNA序列,得到58个变异位点和34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SG2出现频率最高,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和辽宁省区的白发病菌都具有该单倍型,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存在差异,SG2为优势单倍型.

关键词: 谷子 白发病菌 种子带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ISPR/Cas系统在植物抗病毒中的应用

草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CRISPR/Cas系统因其简易性和有效性不仅在植物基因组编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开始应用于植物抗病毒研究.本文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的研究进展,详述了CRISPR/Cas9和CRISPR/Cas13a在抗植物病毒中的应用,以及靶向病毒基因组和靶向宿主植物基因组两种抗病毒基本策略;同时讨论了CRISPR/Cas12a和相关原核Ago系统在抗植物病毒上的潜在应用前景,并指出CRISPR/Cas在应用中存在的挑战.由于CRISPR/Cas系统在抗植物病毒研究中的优势,可能给植物抗病毒育种带来革命性变化.

关键词: CRISPR/Cas9 CRISPR/Cas13a 植物病毒 病毒基因组 宿主植物基因组 抗病毒策略 Ago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