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奶公犊肉用性能及肉质变化规律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荷斯坦奶公牛肉品质,对荷斯坦奶公牛进行从出生到屠宰为期12个月的跟踪式饲养记录。对比48日龄、3月龄、6月龄以及12月龄奶4个组别公牛生长、屠宰及肉质性状数据,分析不同月龄之间体重和屠宰率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荷斯坦奶公牛体重变化符合"S"型曲线,日增重以6月龄最高,差异不显著(P>0.05)。2 4个组别屠宰数据:随着月龄的增加,胴体重、净肉重、骨重逐渐升高,差异显著(P<0.05)。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肉骨比略有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3 6月龄肉质关键脂肪酸含量低于其他月龄,但必需脂肪酸(P<0.01)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体重与嫩度,体重与眼肌面积,在四个月龄组内的相关性保持一致(R2>0.8),但12月龄组肉色与屠宰率的相关系数不同于其他三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a,A:-0.26,B:-0.05,C:-0.46,D:1.46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移栽后新生根系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水稻移栽后新生根系相关特性的遗传基础,以笹锦、北陆129及其杂交衍生的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构建包含对应的由245个分子标记组成的遗传图谱对水稻移栽后的新生根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根平均直径、总根长、平均根表面积、平均根长和根数等性状的QTL。这些QTL分布在第1、2、5、9和11染色体上,并在第9和11染色体上成簇分布,表型贡献率为10.7%~28.5%。随后利用"选择作图"策略对主效QTL进行了验证分析。其中,位于第11染色体上标记C477和G320B之间(5461121-6686166bp)的同时控制根长、根表面积和根数的QTL qRL11.1,qASA11和qRN11.1是新发现的位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对松嫩平原北部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松嫩平原北部盐碱障碍型土壤,采用一年"土层置换+秸秆阻断"(SD1)、连续两年"土层置换+秸秆阻断"(SD2)和秸秆粉碎覆盖(CK)三种耕作方式,研究了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盐分含量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0~40cm土层土壤容重和pH,SD2处理低于SD1及CK,容重分别降低8.61%和8.81%;土壤含水量,SD2处理高于SD1和CK;0~40cm土层土壤可溶性盐离子,SD2处理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明显降低,达到了降低土壤耕层盐分的目的;SD2处理产量高于SD1处理和CK,SD2和SD1产量分别高于CK 7.83%和3.8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层置换 秸秆阻断 秸秆粉碎覆盖 盐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大豆产业技术需求分析(英文)
《大豆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大豆产业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2009和2010年,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共22个省(市、区)的2 787个大豆产业技术用户进行了技术需求调查,将技术需求划分为大豆新品种、栽培与土壤肥料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农业机械及使用技术、产后处理与加工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6个研究领域,并明确了各领域技术发展的优先序,将高产大豆新品种培育,大豆栽培和施肥技术,大豆田难除杂草综合防治技术,适合各地条件的播种、收获、耕整地机械,大豆酶工程技术和降低大豆生产成本的措施列为优先研究方向。在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分析各主产区生产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