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桔梗花色苷的提取与稳定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桔梗花色苷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桔梗花色苷对光、pH、温度和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pH1.0到pH4.5水溶液中,颜色为紫红色,并且能够保持一段时间,其稳定性与pH的大小呈相关性,pH越小则越稳定,保持颜色的时间就越长,在pH1.0水溶液中其半衰期为338d,pH1.0水溶液中80℃40min下热处理下降7.3%,对Fe3+、Sn2+、Cu2+不稳定。作为食品色素应当在pH4.5以下的酸环境下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栗品种资源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板栗为中国栗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寒温带、温带和暖温带,其分布区地形复杂,由于条件各异,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板栗品种。采用AFLP技术对收集到的86个板栗品种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板栗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Dst)为0.072 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为0.080 4,群体分化系数Gst为0.475 3,基因流Nm为0.452 9,供试板栗群体内分化比较严重。通过对AFLP分析的各个步骤进行反复试验,证明了以AFLP-荧光法来分析板栗品种资源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是可行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京科糯120鲜玉米产量库源关系的研究
《作物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京科糯120的主要库源指标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减源(剪1/2叶)可降低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等果穗性状,但是,产量的影响变化幅度要小于叶片面积的降低幅度,剪叶之后的整体植株的有效光合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率比对照增加了5.28%;减库(剪1/2穗)的植株千粒重较对照有所增加,整体产量下降,总体叶面积比对照增加了19%,功能叶面积增加了21%,植株的保绿性能大为增强。产量结果表明:减库对糯玉米产量的影响远大于减源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直接扩增甜瓜小卫星DNA指纹图谱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卫星DNA YNZ22核心序列为引物,甜瓜DNA为模板,在甜瓜上研究了直接扩增小卫星DNA(DAMD)的优化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5种主要成分Taq DNA聚合酶、Mg2+、引物、模板DNA和dNTPs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U,2.5 mmol/L,0.5 mmol/L,30 ng,5 mmol/L。在优化的DAMD-PCR反应体系下,利用该引物在28个甜瓜品种上构建了直接扩增小卫星DNA(DAMD)的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引物在28个甜瓜品种上共扩增出13位点,其中9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9%,可一次性从28个甜瓜品种中鉴别出其中的21个,鉴别率高达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萝卜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个体发育中5种同工酶比较
《西北农业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种萝卜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试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其在苗期叶片及花期花蕾中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及儿茶酚氧化酶同工酶等5种同工酶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除SOD同工酶外,无论在苗期叶片中,还是在花蕾中,不育系及保持系的同工酶酶谱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花蕾中,这种差异更加明显。说明这4种同工酶与萝卜小孢子败育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通用SSR核心引物筛选及高通量多重PCR复合扩增体系建立
《科学通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国内15个代表性自交系及15个来自国家区域试验的玉米杂交种进行实验室复筛,并对玉米数据库MaizeGDB上已公布的1900个玉米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引物进行文献初筛,确定了500个高多态性引物,建立了玉米高多态性引物遗传图谱;并按照在玉米全基因组均匀分布的原则,从每条染色体上选取10个引物,累计100个,作为一套通用的SSR核心引物,推荐供今后一般研究优先选用.对这套核心引物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重新设计并构建基于毛细管五色荧光检测系统的高通量多重PCR复合扩增体系,已经建立了两套10重PCR组合,每套组合均由每条染色体上选取1个引物,累计10个构成.
关键词: 玉米 核心引物 SSR 多重PCR 毛细管电泳 荧光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获得花椰菜与Ogu CMS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Ogu CMS系幼叶原生质体经剂量分别为0.025 0,0.075 0,0.315 0,0.468 0和0.960 0 J/cm2的紫外线辐照后,与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通过PEG法诱导融合,其中0.025 0~0.468 0 J/cm2获得再生植株68株,0.960 0 J/cm2辐射剂量下没有获得再生株。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同工酶酶谱分析、RAPD及Ogu CMS线粒体基因orf138 STS(Sequence Tagged Site)标记引物扩增等方法对再生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中32株为杂种植株。同时也发现,紫外线辐照剂量的增加对供体染色体的丢失程度影响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P群自交系与国内传统骨干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其配合力分析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通过在北京的春、夏两个环境研究了9个P群自交系及来自我国主要杂种优势群的8个骨干自交系的杂交种的表现。结果表明:P群自交系与我国塘四平头、旅大红骨、改良Reid、改良Lan-caster等主要杂种优势类群的8个骨干自交系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杂种优势群。其中P群种质与国内塘四平头群骨干系和旅大红骨群骨干系产量表现突出。P群自交系1127、沈137、1145和齐319的一般配合力较高。传统骨干系丹340、昌7-2和掖8112的一般配合力为正值而且较高,仍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此外,还分析了P群自交系与我国传统骨干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和有效利用P群自交系、提高育种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