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PLSA和颜色命名的小麦图像分割方法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大田环境下光照不足对小麦图像分割的影响,以及提升小麦图像中偏黄叶片的提取效果,提出了将白平衡调整、局部同态滤波预处理和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模型的颜色命名算法相结合用于小麦图像分割的方法.首先,对大田采集的小麦图像进行白平衡调整,得到准确无偏色的图像;然后对光照不足的图像在HSI彩色模型下对亮度分量I进行局部同态滤波处理,以减少光照不足对图像的影响;最后在RGB彩色模型下基于PLSA模型构建的颜色名RGB值字典,提取图像中绿色和黄色像素点对应区域作为目标区域.结果表明,经白平衡调整后F1值提高1.61个百分点;光照不足图像经局部同态滤波处理后F1值提高12.43个百分点,分割效果明显提升;所提方法对绿色、叶片偏黄及光照不足的小麦图像分割的F1值分别为96.39%、97.29%和96.22%,均达到了较好的分割效果;所提方法与K-means聚类算法相比,虽点状噪音和细小孔洞相对较多,但在分割叶片偏黄小麦上F1值提高4.42%,整体分割效果较好,且稳定性强.
关键词: 小麦 图像分割 颜色命名 PLSA 白平衡 同态滤波 图像预处理


不同烟草品种接种蚜虫后NtCPI1基因表达分析
《中国烟草科学 》 2020 CSCD
摘要: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与植物抗病抗虫性密切相关,为了明确烟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NtCPI1功能,研究其与烟草品种抗虫性的关系,对不同蚜虫抗性烟草品种进行了接虫前后NtCPI1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抗蚜烟草品种接种蚜虫后,NtCPI1表达量显著增加,664-01接种蚜虫3 h后,NtCPI1表达量为对照的10.8倍,Blue River接种蚜虫6 h后,NtCPI1表达量为对照的6.28倍;而螺丝头2474、云烟97和中烟100等感蚜品种接虫后,NtCPI1表达量极显著降低.NtCPI1可以作为高效抗蚜候选基因,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土壤增施硒肥对西瓜生长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土壤增施硒肥对西瓜生长、产量、品质及果肉硒含量影响的变化规律,明确西瓜的最佳硒肥施用量,以期为富硒西瓜的生产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圣达尔和开美1号为试验材料,试验共设4个硒肥水平,分别为0(CK)、0.25(Se1)、0.50(Se2)、0.75 kg/hm2(Se3),分析了土壤增施硒肥对西瓜生长、产量、品质及果肉硒含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土壤增施硒肥可提高西瓜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表现为随施硒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Se2处理达到最大,圣达尔较CK分别显著增加22.3%、26.6%及16.1%(P<0.05),开美1号则分别显著增加24.0%、34.9%及14.6%(P<0.05)。土壤增施硒肥可提高西瓜果肉可溶性糖、糖酸比、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品质,表现为随施硒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Se2处理达到最大,与CK相比,圣达尔分别显著增加11.6%、30.4%、13.5%和22.7%(P<0.05),开美1号分别显著增加16.2%、30.9%、11.4%和20.2%(P<0.05)。而可滴定酸和硝酸盐含量则相反,表现为随施硒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Se2处理最小,与CK相比,圣达尔分别显著降低14.4%和9.70%(P<0.05),开美1号分别显著降低11.2%和10.9%(P<0.05)。土壤增施硒肥可显著提高西瓜果肉硒含量,两品种均随着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综合分析,土壤施硒量为0.50 kg/hm2更有利于西瓜生长,可有效提高西瓜产量,改善品质,富硒效果最佳。


不同花生品种秸秆与籽仁营养成分综合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是一种经济效益高的大田作物,为综合利用花生秸秆和籽仁的营养价值提高经济效益等,本研究以26个花生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析秸秆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磷、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等指标,利用SPSS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营养价值评价;同时,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了其籽仁的脂肪、蛋白质、油酸、亚油酸等营养指标,采用Topsis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排序。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秸秆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商花26号、冀545、冀5059、远杂9102、豫花90号综合营养价值较高;多数品种间籽仁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则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豫花102号蛋白质含量最高,冀5059脂肪含量最高,冀农G99油酸含量最高、亚油酸含量最低;若兼顾秸秆和籽仁的营养成分含量,综合价值由高及低的10个品种依次为冀农G99、开农310、商花26号、豫花93号、远杂9102、冀545、濮花56、濮花52号、豫花89号、郑农花19号,它们可作为仁秆两用型花生品种的首选。


氮肥减施对玉米机收品种产量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肥的过量施用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为探索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上氮肥的投入量,以该地区20个玉米机收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两个试验点设置0 kg N·hm~(-2)(不施氮,N0)、120 kg N·hm~(-2)(较正常施氮量减少1/2,N1)、160 kg N·hm~(-2)(减氮1/3,N2)、200 kg N·hm~(-2)(减氮1/6,N3)和240 kg N·hm~(-2)(正常施氮量,N4)共5个施氮处理,研究了各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产量和生物量分配的差异以及产量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N4相比,N3和N2下产量未有显著下降,品种WY178和WK518表现为高产。河南郸城点,N2、N3和N4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明显,平均较N0产量提高18.0%,WY178在N0、N2和N4处理下均表现为高产。陕西户县点,N3和N4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平均较N0增加13.3%,品种DH528和WK518在N0、N2和N4处理下均表现为高产。随施氮量增加,河南郸城点玉米地上部总生物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在N2下达最高,为19.12 t·hm~(-2);而陕西户县点的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平均为19.64 t·hm~(-2)。各机收品种的总生物量在河南郸城点以WY178和WK518最高,二者无显著差异,陕西户县点以WK518最高,为22.18 t·hm~(-2);各机收品种间的生物量差异主要来源于籽粒和茎等器官,相对于其他品种,WK518籽粒和XD724茎重较高,平均分别为10.61和5.48 t·hm~(-2)。施氮量与产量、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总生物量和产量间的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因此,黄淮海地区使用WK518和WY178等高产品种,采取减施氮肥1/6~1/3(施氮量在160~200 kg N·hm~(-2))等措施能够保证玉米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植物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及调控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饱和脂肪酸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类重要代谢物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对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不饱和脂肪酸也是人类必须的一类营养物质,对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植物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和调控机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质体和内质网,由一系列编码基因控制,并受到外在环境胁迫及发育的调控。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和调控机制相关的一些研究进展,解析了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一些关键基因,以期为将来利用相关基因进行种质创新,从而实现改良食用油品质或提升植物的抗性育种提供思路和实践。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氮肥减施下夏玉米的合理群体构建,以黄淮海区域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1002为材料,在漯河市临颍县和驻马店市遂平县2个地点进行了不同密植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以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和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转运和吸收均受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密植有利于提高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植株氮素积累,提高氮素转运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但对于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不利;增加施氮量提高了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但降低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密植在增产(5.18%~14.15%)的同时使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6.65%~17.33%;较高的施氮量获得高产,但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遂平和临颍试验点夏玉米在67500株/hm2密植条件下,氮肥减施20%即施氮18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兼具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而在高密植75000株/hm2条件下,根据地力水平适宜采取的施氮量为180~225 kg/hm2.


草地贪夜蛾与玉米灌浆期3种常见夜蛾科害虫的形态特征比较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全球预警的一种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目前已扩散蔓延至我国24个省份。田间调查发现,在玉米灌浆期,草地贪夜蛾与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等夜蛾科害虫常常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给调查和测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比较了其与黏虫、劳氏黏虫和棉铃虫4个虫态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别,以期为玉米灌浆期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其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烟草疫霉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中国烟草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试验以羟基萘酚蓝(HNB)为指示剂,以烟草疫霉菌特异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为目的 DNA片段,应用LAMP设计软件设计4条引物,通过优化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LAMP检测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烟草疫霉菌LAMP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特异性且灵敏度较高。特异性检测只有烟草疫霉菌株LAMP产物为阳性(蓝色),且电泳结果能够产生梯形条带;灵敏度验证在DNA水平上可达到100 fg,是普通PCR检测方法的1000倍。对田间疑似黑胫病病株及其根际土样提取的DNA进行LAMP检测,各有3份样本为阳性,且病株检测结果与组织分离法对烟草疫霉的检测结果相一致;接种2 d后,病害症状还不明显的烟株中即可检测到烟草疫霉菌。本研究建立的烟草疫霉LAMP检测体系,可快速、简捷地检测到病株及其携带土壤中的烟草疫霉菌。
关键词: 烟草疫霉菌 烟草黑胫病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羟基萘酚蓝(HNB)


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类型对于农田氨挥发影响较大,而关于砂姜黑土农田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区域性农田土壤氨排放清单的准确评估.基于此,选取豫南典型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TR)、优化施肥(OPT)、再优化施肥(ZOPT)和缓控肥(HK)5种施肥处理,利用密闭海绵法,探究砂姜黑土农田不同施肥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氨挥发特征,并尝试确定氨排放系数.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传统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季土壤氨挥发量为11.1 kg·hm-2,夏玉米季氨挥发量为13.4 kg·hm-2,说明夏玉米季是砂姜黑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氨的高排放时期.对比不同处理的氨挥发量,发现ZOPT和HK处理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的氨挥发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其次为OPT处理,TR处理的氨挥发量最高.HK处理的氨排放系数最低,其中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分别为1.7%和1.5%,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其次为ZOPT和OPT处理,其氨排放系数冬小麦季分别为2.1%和2.6%,夏玉米季分别为2.6%和3.6%;TR处理的氨排放系数最高,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分别为3.6%和4.7%.不同施肥处理氨挥发量与施肥量的拟合结果表明,随施肥量增加,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氨挥发显示出较强的线性增长趋势,其中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的R2分别为0.934和0.931,说明该区域砂姜黑土传统施肥量的氨挥发未出现明显的激发性增长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为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和氮排放清单的估算提供依据.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施肥方式 氨挥发速率 氨挥发量 氨排放系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