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菜块根和玉米秸秆混贮营养品质及有氧暴露期微生物数量分析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甜菜块根和玉米秸秆按照不同混合比例青贮后营养品质及有氧暴露期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筛选调制青贮饲料时二者最优的混合比例.结果表明:T2组粗蛋白、Ca和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T1、T3、T4组(P<0.05),T1、T2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而干物质损失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T2组pH分别显著低于T0、T1组(P<0.05),乳酸含量显著高于T0、T1组,NH 3-N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T0、T1组未检测到丙酸、丁酸;在整个有氧暴露期,随着甜菜块根添加比例的增加,酵母菌和霉菌数量逐渐升高,乳酸菌数量逐渐降低,且T1组乳酸菌数量最高,酵母菌和霉菌数量最低.综合分析,二者比例为10:90时,更有利于甜菜营养品质的长期保存与利用.


不同轮作序列对旱地胡麻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胡麻轮作序列对土壤碳库的影响,2012-2016年通过4年定位试验,以连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胡麻频率下的轮作序列(F:休闲;PWFW:25%Flax、马铃薯-小麦-胡麻-小麦;WFWP:25%Flax、小麦-胡麻-小麦-马铃薯;FWPF:50%Flax、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WPFF:50%Flax、小麦-马铃薯-胡麻-胡麻;FFFF:100%Flax、胡麻-胡麻-胡麻-胡麻)对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TOC)、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土壤微生物碳(MBC)和氮(MBN)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不同轮作序列和低胡麻频率显著增加了0~30cm土层<0.25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含量、TOC和POC含量,而随胡麻频率的增加三者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25%Flax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含量较播前和休闲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02%~4.04%和9.56%~11.73%;土壤有机碳(SOC)较连作显著增加5.95%~7.48%。50%Flax处理下胡麻位置对土壤SOC影响显著,且轮作(FWPF)显著高于连作(WPFF)。0~60cm土层土壤SOC含量表现为休闲>播前≈25%Flax>50%Flax>100%Flax。与连作相比,轮作显著提高了0~10cm土层土壤TOC和POC含量,呈现表层富集现象。土壤POC含量表现为25%Flax≈休闲>50%Flax>100%Flax。此外,轮作换茬显著增加了土壤MBC含量,且随着胡麻频率的增加,0~30cm土层土壤MBC含量逐渐降低。与播前、休闲、轮作相比,连作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碳氮比,50%Flax(WPFF)轮作序列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的互作效应显著。综合来看,休闲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5%胡麻频率的轮作序列利于保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TOC、SOC和POC含量,而50%Flax轮作序列(WPFF)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碳氮比。表明25%胡麻频率的轮作序列均可维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是旱地胡麻比较理想的轮作序列。
关键词: 旱地胡麻 轮作序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团聚体


添加剂及装填时间对不同高粱品种青贮品质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乳酸菌制剂及延迟装填对不同品种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青贮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自制青贮发酵桶(20 L)探讨了添加剂(Sila-Max)和2种装填时间(1次装填和3次装填)对4个高粱品种青贮(共16个处理组)的营养成分 、发酵参数 、干物质损失率及48 h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自制青贮发酵桶密封发酵60 d后,各试验组饲用高粱青贮质量良好,发酵产物中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含量均有升高;添加Sila-Max可以显著降低(P<0.05)饲用高粱青贮的干物质损失率,有增加发酵产物乳酸和乙酸产量的趋势,其中雅津YF1的1次装填和3次装填干物质损失率降低最多,分别达35.2% 和16.1%;3次装填使饲用高粱青贮的干物质损失率显著升高(P<0.05),但未对其营养成分 、发酵参数以及48 h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可见,减少干物质损失率是应用青贮乳酸菌制剂和缩短装填时间的主要作用,添加乳酸菌制剂同时具有改善饲用高粱发酵品质的作用,不同品种饲用高粱的试验结果一致.


早酥梨果实品质、呼吸速率及乙烯释放的规律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全面认识早酥梨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为生产中调控和改善果实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早酥梨发育期果实为材料,测定了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品质指标动态变化及呼吸乙烯释放规律.【结果】早酥梨果实从发育到采收,果实的纵、横径和单果质量生长动态曲线为"S"型,呈"快-慢-快"的趋势,果实硬度则随着果实发育成熟而逐渐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性糖的含量不断增加;可滴定酸呈现出"降-升-降"的变化动态,至采收期达到最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和VC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呈现下降的趋势;淀粉含量呈现出前期升高后期下降的趋势.【结论】呼吸强度在幼果期较高,随着果实生长逐渐降低.乙烯释放速率在果实发育前期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发育后期释放量微弱.


长枝木霉菌株GAAS L3-1-0.8对玉米形态学指标影响及其生物学特性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长枝木霉菌株悬浮液处理玉米种子,研究长枝木霉菌株GAAS L3-1-0.8对玉米的促生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10~6CFU/m L处理对玉米发芽率、芽长、根长、根数和根鲜重呈显著差异(P<0.05),有明显促生作用。菌株GAAS L3-1-0.8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菌丝最适宜扩展温度为25℃~30℃,最适产孢温度为25℃;菌落在p H值为5.0~10.0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菌丝最适扩展的pH值为6.0~9.0,产孢最适酸碱度为6.0~7.0;营养生长较好的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和乳糖,最适宜菌丝扩展的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在含有葡萄糖碳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营养生长和产孢量最适氮源为酵母膏;24 h黑暗条件下营养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产孢。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制约因子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生产投入、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等4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测度甘肃省1990—2015年农业现代化水平,借助约束度公式对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子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得到长足的提升,1990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仅为0.124,处于准备阶段;2011年进入现代化起步阶段,并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至2015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提升到0.479,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初步实现阶段的过渡期,但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其中,农业生产投入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产出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依然徘徊在准备阶段,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生产投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4个子系统对甘肃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约束度分别为57.53%、15.99%、15.16%和11.31%;农业产出增长率、水土流失治理、化肥施用量和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4个关键因子,农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培养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推动农产品生产由第一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以"两山"理念指引农业的常态发展向绿色、创新式发展转变等推动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水平测度 综合指数法 约束度 制约因子 甘肃省


植物表皮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表皮细胞在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的表皮是由原表皮发育来的,表皮包括表皮(扁平)细胞、气孔器和表皮毛等。双子叶植物的表皮由不规则的表皮细胞、气孔器和表皮毛组成;单子叶植物的表皮由长形的表皮细胞、短形的硅化和栓化表皮细胞、泡状细胞、气孔器和表皮毛等组成。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全球淡水资源紧缺的认识加强,对培育农业抗旱品种的渴求,因此,对植物表皮形态建成的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热点。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气孔及扁平细胞的图式发育及参与调控的分子遗传调控网络,以及单子叶植物水稻、玉米中参与气孔及表皮细胞图式发育的功能基因。旨在阐明单双子叶模式植物表皮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


甘肃西部抗旱型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及筛选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甘肃省西部地区抗旱能力较强的玉米品种,本研究选取该区域实际生产中表现较好的5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产量、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以抗旱系数为基础,结合主成分分析、抗旱指数、抗旱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玉米品种的抗旱能力;同时,通过GGE双标图呈现参试品种与各类指标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抗旱性依次为五谷568>五谷704>陇单9号>武科8号>先玉335。GGE双标图显示农艺性状中,百粒重与穗长、穗行数的正相关性较为紧密;生理生化指标中,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与光系统PSII中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_v/F_m)、根活力(RA)与叶绿素含量(Chl)的负相关性较为密切。同时,穗粗、百粒重、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F_v/F_m等多个性状出现在五谷568所在的扇区,直观地从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水平反映出五谷568的抗旱性优于其他品种的原因。本研究为甘肃西部地区玉米品种抗旱性综合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该地区抗旱型玉米品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