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长片段插入/缺失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开发稳定可靠、操作简便的大豆分子标记,以12份地理来源不同的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基因组10倍深度重测序开发长片段插入/缺失(InDel)标记,并应用2018年黄淮海大豆多点鉴定96份参试品系DNA指纹图谱构建.结果表明,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到插入/缺失片段长度大于20 bp的InDel标记66561个,平均每条染色体InDel标记的数量为3262个;位于内含子的InDel占比12.35%,位于基因上游序列和下游序列的InDel占比分别为25.83%,20.44%,位于基因间隔区的InDel占比34.39%,位于外显子的InDel占比0.19%,位于5′-UTR和3′-UTR的InDel占比分别为0.93%和1.51%;片段长度介于20~40 bp的InDel数量为42453个,41~60 bp为13044个,61~80 bp为5034个,81~100 bp为2285个,大于100 bp为2413个;从检测到的66561个InDel位点中,根据插入/缺失片段长度,在基因组中随机选区160个InDel位点,利用引物设计、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在55℃的退火温度条件下,开发出32个有且仅有2个等位变异、基于1%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易于分辨的长片段插入/缺失标记.应用新开发的32个标记,构建了2018年黄淮海大豆多点鉴定96个参试品系DNA指纹图谱,参试的大豆材料纯度为96.84%,没有同物异名现象发生.研究开发的InDel标记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可应用于大豆DNA指纹图谱构建、种子纯度检测等工作.
关键词: 大豆;分子标记;长片段插入/缺失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光照对小麦的春化效应及其机制初探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光照对春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以中麦175为材料,比较了光照春化及暗春化28 d时该品种开花时间的差异,并对春化前、春化7 d、14 d、21 d和28 d时,两种春化条件下小麦叶片中春化及光周期相关基因进行了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与暗春化相比,光照春化使小麦提前开花19.73 d;与春化、光周期相关的基因(TaVRN1、TaVRN2、TaVER2、TaVIL1、TaVIL2、TaVIL3、TaCO1、TaCO2、TaPPD1、TaGI1、 TaLHY和TaTOC1)在光照春化条件下的表达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光照春化导致小麦提早开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小麦中可能存在未知的TaVRN1调控因子,这些调控因子同时受到光照和低温条件的调控。


玉米局部密度与单株穗重的相关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玉米精播智能设备特点是株行距控制较普通播机更为精准,但精准度提高后,成本随之增加.为控制设备成本,对单株穗重与平均局部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随机选取田间小区测量了局部密度和单株穗重,以Vb控制excel对各单株不同半径圆内平均局部密度与单株穗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总体密度均匀的情况下,半径从5 cm增加到100 cm过程中,局部密度存在2个高峰,其位置分别对应平均株距和平均行距;局部平均密度与单株穗重的相关系数(r)在半径20 cm内相关不显著;于半径25 cm附近和50~100 cm区段,r表现至少2段低谷,r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认为,在制订智能化农机设计策略时,只需要控制总体密度和漏播、播深,不必刻意考虑精密的株距配置.
关键词: 玉米;局部密度;单株穗重;相关分析


金针菇高表达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及特征分析
《菌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金针菇的密码子偏好性,挖掘高表达基因的特征信息,以金针菇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为材料,分析金针菇的密码子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发育阶段高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顺式元件分析。分析表明,金针菇高表达基因表现出较强的密码子偏好性,且其偏好密码子多以胞嘧啶(C)结尾,此外在高表达基因中存在6种氨基酸的最优密码子较为保守。在进化过程中,金针菇高表达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受到自然选择压力的影响较大。功能注释分类表明,高表达基因多为核糖体通路相关的基因,与蛋白质翻译和生物合成相关。顺式元件分析表明,高表达基因启动子区域大多存在MeJA响应元件、ABA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及MYB转录因子结合元件。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金针菇异源表达效率和挖掘强启动子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


双国审小麦新品种冀麦325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了全面评估冀麦325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根据2012—2014年国家黄淮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017—2019年国家黄淮北片旱肥组区域试验、2014—2015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生产试验和2019—2020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旱肥组生产试验的资料,对小麦新品种冀麦325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环境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冀麦325在黄淮北片水地组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中比对照良星99增产6.89%,2013—2014年度比对照良星99增产6.45%,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中比对照良星99增产5.59%;在黄淮北片旱肥组2017—2018年度区域试验中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1.45%,2018—2019年度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7.60%,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5.70%.另外,冀麦325产量三要素协调,抗寒性好,抗倒,抗旱.综合分析表明,冀麦325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是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


青贮玉米抽雄期后生物量积累和饲用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
《草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青贮玉米(Zea mays )抽雄后期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选用'郑单958'(粮用型)、'北农青贮368'(青贮专用型)和'冀青贮1号'(粮饲兼用型) 3个代表性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动态取样分析了青贮玉米抽雄期后干物质积累及饲用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从抽雄期的8559.2 kg·hm?2增加到完熟期的24380.7 kg·hm?2,不同生育期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全株粗蛋白(CP)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逐渐下降,淀粉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和吨干物质产奶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吨干物质产奶量1/2乳线期最高(1446.5 kg·t?1).进一步分析茎、叶、穗干物质积累和饲用品质变化规律显示,茎、叶比重随着生育期进程显著降低,而穗比重及穗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P < 0.05);茎和叶中CP含量逐渐下降,ADF和NDF含量逐渐增加;穗中CP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ADF和NDF含量逐渐降低,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 < 0.05).综合分析公顷产奶量变化趋势显示,1/2乳线期青贮玉米公顷产奶量最高(32027.5 kg·hm?2),为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综合评价最佳生育期.建议1/2乳线期收获青贮用玉米.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生物产量 饲用品质 积累动态 分配比例 产奶量 1/2乳线期


高产杂交棉F1与双亲的光合性能及相关基因表达比较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利用棉花杂种优势获得高产的光合生理机制,本研究比较了高产杂交棉'冀1518'及其亲本在开花后不同时期棉铃对位叶的主要光合指标和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冀1518'在产量及产量构成、结铃率和有效叶面积等方面表现出1.25%~21.16%的超亲优势;棉铃对位叶的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SPAD、羧化效率CE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主要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主要表现为正向优势,丙二醛MDA含量主要为负向优势;光合类基因RbcL在各时期表现出超亲优势,RbcS呈超亲优势或中亲的杂种优势,RCA在30DPA~40DPA表现出超亲优势.综上,在杂合基因调控下,光合相关基因保持相对较高表达,叶片光合能力强,减缓衰老,从而表现出产量杂种优势.


谷田除草剂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农业工程 》 2022
摘要:为筛选谷田安全、高效除草剂,选用目前生产上常用的4种谷田双子叶除草剂和课题组研发的双子叶除草剂“谷草清”,分别与烯禾啶配合使用,研究推荐剂量、推荐剂量1.5倍和推荐剂量2.0倍3种情况下,对杂草的防效和抗烯禾啶品种冀谷42产量的影响,从中筛选出最佳除草剂组合为“谷草清+烯禾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安全性试验,以谷草清的推荐剂量1 800 mL/hm~2为基础,设置1.0、1.5、2.0、3.0、4.0和5.0倍不同的喷施浓度,即1 800、2 700、3 600、5 400、7 200和9 000 mL/hm~2。喷施除草剂后,冀谷42均能正常生长,未见明显药害。药后30 d,9 000 mL/hm~2以内的喷药植株苗高和鲜质量均高于空白对照,3倍喷施剂量(5 400 mL/hm~2)以内的植株苗高和鲜质量均高于人工除草对照。5倍喷施剂量(9 000 mL/hm~2)以内的植株株高、穗长、产量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与人工除草对照差异不显著。


腐植酸对西葫芦幼苗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为研究黄腐酸钾、腐植酸钾、生化腐植酸钾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西葫芦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西葫芦为试验材料,将3种腐植酸钾与3种水分处理相结合,研究西葫芦幼苗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程度水分条件下,与未添加腐植酸钾的幼苗相比,添加腐植酸钾处理的西葫芦幼苗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显著增加,且生化腐植酸钾作用最显著.在同种腐植酸钾作用下,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西葫芦幼苗抗氧化酶CAT和SOD活性呈增加趋势,水分利用率提高,且生化腐植酸钾处理的幼苗水分利用最充分.综合分析表明,添加腐植酸钾可缓解水分胁迫对幼苗的影响.
关键词: 西葫芦 腐植酸 生长指标 生理特性 抗氧化酶 水分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