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河故道地区葡萄果穗自腐病发生流行的时间动态
《果树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故道地区葡萄果穗白腐病[Coniothyriumdiplodiella(Speg.)Sacc.]一般始见于6月20~25日,从病害始发到7月5日为指数增长期,7月5日至8月10日为发病盛期,8月10日以后白腐病发展趋于缓慢。年份间发病盛期前期(7月5~25日)白腐病的流行速率r值有明显差异,轻发生年的r值平均为0.077,重发生年r值平均为0.103。其始发期与6月上旬的降水量和温而系数密切相关。葡萄白腐病病指曲线下面积主要受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温度的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633、-0.631。


土壤对硫的吸附特性与田间施硫推荐
《华北农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不 同土类 对硫吸附 的强弱不 同,决定 了不同 土壤 田间 施硫 量的 差异 。在 满足 氮、磷、钾、铜、锰 、锌等营 养元素 的基础上 ,以土壤 有效硫临 界值的2 5 ~30 倍(35 ~42 μg·m L- 1) 水 平作为高产 土壤需具 备的硫 含量,然 后根 据 吸附 曲线 ,求 出不 同 土壤 类型 硫 肥施 用量 。田 间试 验 表明这一确 定施硫 量的方法 是可行的 ,该方法 比单纯 用土壤速 效硫含量 确定的 田间施硫 量更合理 。


斑蝥素资源价值的综合评判
《西北农业学报 》 1999 CSCD
摘要:在对斑蝥类昆虫药用价值及营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斑蝥类昆虫的生态效益。以国家药典收录的大斑芫菁、眼斑芫菁、欧洲常用药用昆虫绿芫菁和我国习见的中华豆芫菁为例,运用模糊数学方法首次对斑蝥类昆虫的资源价值进行综合评判探讨。结果表明:大斑芫菁综合利用价值最高,后3种综合价值相当。中华豆芫菁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大,多在豆科植物上取食危害,发生期长,易采收,具有明显的资源生态优势,值得重视;此种评价方法较为可行。


四种农药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
《农药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300g/hm2,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g/hm2对麦蚜的防治效果为9121%~100%,优于40%氧乐果乳油1000~2000倍及40%久效磷乳油2000倍;而对天敌昆虫七星瓢虫成虫的杀伤率为118%~608%,明显低于40%氧乐果乳油1000~2000倍及40%久效磷乳油2000倍。
关键词: 吡虫啉,抗蚜威,小麦蚜虫,七星瓢虫成虫


冬小麦品种抗、感白粉病性能变异动态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3 ~1998 年对河南省13 个主栽冬小麦品种白粉病的系统调查和抗性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①河南主栽冬小麦品种中没有对白粉病免疫的品种,发病最重的是豫麦13 号,平均病指28-9 ,平均AUDPC 值502 ;发病最轻的是郑州831,平均病指2-3 ,平均AUDPC值25 。②感、抗白粉病性没有明显变异的品种占总数38 % ,有明显变异的品种占62 % ,其中,高感变中感的品种1 个( 西安8 号) ,中感变高感的品种1 个( 豫麦18 号) ;中抗变中感( 抗性丧失) 的品种2 个( 豫麦17 和41 号) ;高抗变中抗的品种2 个( 豫麦24 号和郑州831) 。并就此分析了小麦品种抗感性发生变异的原因。


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 1999
摘要:近年来,我国猪伪狂犬病的发病率逐步升高,某些省、市的发病猪场1~7日龄仔猪整窝发病、整窝死亡,同时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种公猪不育,肥育猪生长受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报道发生猪伪狂犬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猪伪狂犬病...


谷子新品系DSB98-(16-20)AR对拿捕净的抗性反应
《河南农业科学 》 1999
摘要:谷子是旱地农业的优势作物,我省常年旱灾面积在2000万亩左右,因此发展谷子生产,对减轻自然灾害,提高我省粮食总产,加速旱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杂草是谷子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谷田杂草种类多,数量大,我省大约有20余种,分属10余科,对谷子产量、品质...


砂土供磷能力及磷肥用量模式研究
《土壤通报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河南省黄泛平原沙土区进行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砂土小麦磷肥的肥效与土壤Olsen-P含量呈y=16.8432-10.881ogx(n=33,r=-0.9700**)极显著曲线负相关小麦相对产量和吸磷量与Olse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据此可以判断土壤供磷的丰缺程度.Olsen-P含量与小麦磷肥用量呈显著负相关,为生产实践中测土施磷提供了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