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蛋白中添加虾蛋白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研究两种蛋白水平下添加虾蛋白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设计6种饲料,以440、480 g/kg两种饲料蛋白与0、10和20 g/kg 3种虾蛋白肽添加量配制。结果显示,相同蛋白水平下,石斑鱼的终末均重和增重率均随着虾蛋白肽水平的上升而先上升后下降,10 g/kg虾蛋白肽组显著高于0、20 g/kg虾蛋白肽组;虾蛋白肽添加量相同时,480 g/kg饲料蛋白组显著高于440 g/kg饲料蛋白组。蛋白质效率、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血清AST和ALT活力、肝脏CAT和T-AOC活力的变化规律与增重率类似。饵料系数、血糖含量和肝脏MDA含量的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蛋白水平的饲料中添加虾蛋白肽均能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但添加量过高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虾蛋白肽适宜添加量为10 g/kg。
关键词: 蛋白水平 虾蛋白肽 珍珠龙胆石斑鱼 生长性能 抗氧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脂磷虾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制成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R50、R100),投喂初始体重为(60.11±0.13)g、体长为(14.12±0.25)cm的圆斑星鲽幼鱼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R10–R5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效率(FER)与R0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R30组开始有下降的趋势。R10–R50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R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100组的PER显著低于R0组(P<0.05)。R10–R20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30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100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R0组(P<0.05)。R1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组肝脏中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40–R50组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40组肝脏中AKP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R40组肝脏中SOD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10–R50组血清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R0组(P<0.05)。各处理组和R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10%–30%的脱脂磷虾粉替代组和对照组R0组对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力及蛋白利用有相同的效果。
关键词: 圆斑星鲽 脱脂磷虾粉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力 生理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网箱养殖过程主要生长阶段DDTs残留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水产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卵形鲳鲹养殖过程主要生长阶段DDTs残留特征及其来源途径,针对卵形鲳鲹实际网箱养殖生产条件,在放苗、养殖生产中期和收获3个主要时期,分别采集网箱中养殖水体、养殖鱼体、所用饲料和网箱处海底表层沉积物底泥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DDTs及其同系物含量。结果显示,苗种、成鱼、所用饲料及养殖水体和养殖环境表层沉积物底泥中,均检测出DDTs,其中苗种、养殖成鱼、所用饲料、养殖海水和表层沉积物底泥中DDTs平均含量分别为(3.15±0.42)、(4.49±0.39)、(3.95±0.33)μg/kg干重、(3.76±0.43)ng/L和(4.34±1.18)μg/kg干重。随着养殖过程的进行,鱼体中DDTs含量逐渐增加,收获上市时期鱼体肌肉中含量显著高于苗种时期的含量,但远低于0.5 mg/kg湿重的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从DDTs同系物种类上看,养殖海水、饲料和鱼体中ο,ρ′-DDT、ρ,ρ′-DDD、ρ,ρ′-DDT和ρ,ρ′-DDE 4种同系物均能检出,但沉积物中仅检测出前3种同系物。4类样品DDTs主要成分均为ο,ρ′-DDT和ρ,ρ′-DDT,其在鱼体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2.09%和37.07%;在饲料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4.85%和34.62%;在养殖海水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0.91%和37.99%;在养殖环境沉积物底泥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33.03%和51.34%。从鱼体、饲料、养殖海水和沉积物底泥中DDTs同系物组成比例和含量特征判断,饲料是鱼体后续生长中富集DDTs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为保障卵形鲳鲹质量安全,应着重加强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锌对海湾扇贝中镉累积和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混合暴露方式,研究了在镉(Cd)质量浓度一定(0.05 mg/L)的条件下,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 mg/L、0.1 mg/L、0.5 mg/L、1 mg/L)的锌(Zn)对海湾扇贝整体、组织及亚细胞水平Cd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Zn能显著抑制扇贝全贝对Cd的富集,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和Zn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扇贝不同组织中Zn对Cd的富集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鳃最为明显。在亚细胞水平,扇贝各组织累积的Cd主要分布在类金属硫蛋白(MTLP)和细胞碎片(CD)组分。在内脏各亚细胞组分中,Zn对Cd的抑制作用显著,且Zn的加入使CD中的Cd百分比从32%下降到21%~27%,而MTLP中的Cd百分比从57%增加到59%~67%。鳃组织中Zn对Cd百分比的影响更加明显,CD中Cd百分比从36%下降到14%~17%,MTLP中Cd百分比从59%增加到76%~79%;而性腺中MTLP和细胞器(ORG)组分中Cd百分比受Zn浓度影响较为明显,随着Zn浓度的升高,MTLP中Cd百分比下降,而ORG中Cd百分比升高;肌肉组织中Cd含量及百分比分布在亚细胞水平没有明显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及虾肝肠胞虫(EHP)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Real-time PCR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虾肝肠胞虫(EH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零换水条件下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零换水养殖水体中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投喂4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生物絮团试验组(BF-20%、BF-25%、BF-30%、BF-35%)以及1个投喂35%蛋白的循环水对照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初始体重为(6.06±0.01)g团头鲂幼鱼25尾,养殖周期为6周。结果表明:(1)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地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2)BF-30%和BF-35%组和对照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显著高于BF-20%组(P<0.05),各处理组间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BF-25%组、BF-30%组和BF-35%组的肠道、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F-20%组(P<0.05),而BF-20%组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BF-25%组、BF-30%组和BF-35%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F-20%组(P<0.05),而其血清中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零换水条件下饲料中35%蛋白水平减少至25%并不影响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7
摘要:近年水产品安全成为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对水产品内源性危害如毒素、寄生虫、水产品过敏原以及水产品规模化养殖过程中涉及到的外源性危害如化学物质添加、农兽药、重金属残留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危害以及其他物理破坏等主要因子进行分析。针对毒素、寄生虫、渔药、重金属和微生物分别从色谱法、分子生物学、化学、免疫学、生物传感法等方面进行检测方法介绍和优缺点讨论。大多数新型检测技术拥有更好的特异性、准确性、快速性,但在各个国家的水产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尚未成为标准使用。随着水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加快推动国家水产品安全的标准化及法规化进程,确保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源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 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鲙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魁蚶母源大防御素在子代发育早期的动态变化
《海洋与湖沼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母源免疫因子能够通过卵细胞、母乳等方式转移给子代,在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之前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但贝类中的相关报道较少。为探索贝类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在子代发育早期的表达规律,本研究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为研究对象,通过qRT-PCR和ELISA分析了大防御素在魁蚶胚胎及幼虫早期发育过程中mRNA和蛋白质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魁蚶卵子受精后发育至壳顶幼虫期,大防御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从受精卵期开始下降,至囊胚期最低,自担轮幼虫期表达量开始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幼虫发育至担轮幼虫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处理组的大防御素升高更为显著,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都基本高于对照组,说明鳗弧菌刺激能够上调担轮幼虫期后魁蚶幼体体内大防御素的表达量。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魁蚶母源性大防御素能够通过卵子传递给后代,从卵细胞受精后开始被消耗,当幼虫发育至担轮幼虫可能开始自身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NKI的中文渔业论文检索策略研究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构建渔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的文献资源建设需要出发,力求通过定制一条或几条专业检索式,便捷地获取CNKI(中国知网)中的渔业相关论文。研究通过分类号检索、分类号结合主题检索、机构结合主题检索三种方式求得19个片段的检索式并进行优化和综合,形成了基于CNKI的中文渔业论文检索策略。经检验,综合检索式能达到检全率与检准率均超过90%的效果。
关键词: 渔业论文 检索方法 中国知网(CNK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