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温冲击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于蛹中期和蛹后期经历6h 35、40℃高温单次冲击处理,对当代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率、寿命等4个指标和处理子代有效繁殖个体数、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率等4个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松毛虫赤眼蜂处于蛹中期和蛹后期阶段,在处理当代易受高温冲击影响,尤以40℃高温不利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两指标明显降低。其中蛹后期经历6h 40℃高温冲击后,几乎不能继续发育羽化;而总体来看高温冲击对子代蜂各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苏丹草生态适应性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干旱荒漠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本文系统论述了苏丹草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干旱地区引种的生物学特性 ,并对其栽培与管理方法、各物候期的积温、日照、旬平均气温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一年中的累积植株生长量和植株生长量与主导作用的气象因子的关系 ,突出苏丹草的物候期、生长规律、生物量和营养成份的变化 ,评价此物种在塔河中下游地区种植的适宜性和优质高产生产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苏丹草年产鲜草 91 369.85~ 1 47646.2kg/hm2 ,苏丹草的种子的耐盐性 ( >2 .0 % )明显高于苜蓿 ,具有很强的适宜性 ,具有相当高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线菌Ⅲ-61和A-21对蔬菜枯萎病和灰霉病的控制作用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拮抗性放线菌Ⅲ-61和A-21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实用价值,并为其后续的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对其在蔬菜枯萎病和灰霉病上的抗病活性进行了研究。其活菌体的抑菌活性检测采用平板对峙法;菌体代谢物的活性测定利用摇瓶发酵后经微孔滤膜过滤制备无菌发酵液,然后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菌落扩展的抑制,用稀释药液凹玻片静置培养法测定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温室防病试验采用盆栽接种法。结果显示,两菌株的平板菌落对黄瓜枯萎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带宽达17.5~20.9 mm;27℃,120 r/min摇瓶培养6 d的发酵液抑菌效果最好,其稀释倍数≤5的无菌滤液处理后经120 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仍达76.5%~100%,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100倍稀释液对孢子萌发后的芽管具有致畸作用,使其顶端膨大或呈粗栉齿状而不再继续伸长;平板对峙培养中受抑病原菌菌落边缘的菌丝细胞壁崩解,原生质体外泄,表现出溶菌现象;其4倍稀释液对黄瓜枯萎病的温室盆栽防效分别为65.15%和60.61%,对番茄和辣椒灰霉病的防效为62.49%~89.76%。此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菌株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扑海因悬浮剂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扑海因悬浮剂在番茄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及环境安全性,在北京和杭州市郊区对其在番茄上的残留进行了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试验,用带EC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测定了其有效成分异菌脲的残留量。异菌脲的最低检出量为1.8×10-11g;在番茄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7 mg.kg-1,在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8 mg.kg-1。在番茄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4.1%~99.4%,变异系数为0.9%~5.5%,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异菌脲在番茄和土壤中的降解均较快,在番茄上的半衰期为3.2~4.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4~6.6 d;在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下,异菌脲在番茄中的最终残留量都低于最大残留限量,保证了番茄食用的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倍体西瓜种子萌发障碍及吸水促萌技术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克服三倍体西瓜种子的萌发障碍,采用过氧化氢结合吸水促萌技术处理了6个无籽西瓜品种。种子用0.1%过氧化氢、水、水加气浸泡2h,并在饱和相对湿度下保持24h、34h和48h后回干,3种处理都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速度和萌发能力,发芽率分别提高了38%~56%,过氧化氢浸种结合34h和48h培养为最佳处理组合。吸水促萌提高了所有参试品种的萌发能力,提高程度从14%至66%因品种而异。促萌后的种子用适当的速度回干保存后仍能保持促萌效果。用软-X射线对无籽西瓜种子和胚结构的分析表明,萌发障碍的形成主要与种皮有关,吸水促萌提高了种胚的活力,克服了种皮造成的萌发障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