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丽水菇农在沪栽培香菇的经验
《食用菌 》 1996
摘要:近年来,浙江丽水地区菇农,依据上海农贸市场鲜香菇需求量大,价格也相对较高等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制作香菇栽培种,再在上海租赁蔬菜大棚栽培出菇。此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更好地激发菇农来沪栽培香菇的积极性,笔者走访丽水地区及在沪栽培香菇的专业户,现将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建昌鸭白羽系三系配套组合的生产性能研究
《中国家禽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改善四川地方品种建昌鸭白羽系(J)的繁殖性能,提高其肉用仔鸭的生长速度和产肉量,本试验采用三元杂交配套模式,以亲本为对照,测定了单杂交母本MJ的繁殖性能;研究杂交GMJ、GM、GJ和亲本G、M、J六个组合在舍饲和放牧补饲方式下,0—8周龄体重、饲料消耗及屠宰分析。结果表明:MJ40周产蛋量为203.7个,比J(147.2个)提高56.5个,MJ是全年产蛋,无季节性。商品鸭GMJ适应舍饲和放牧补饲条件饲养,舍饲七周龄重2726.5克。比J提高全净膛重47.9%,胸肌89.3%。放牧补饲时,GMJ7—8周龄达2346.9-2514.0克,大型肉鸭GM、M差异不明显(P>0.05)。


发展上海特色养殖业的规划设想
《上海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根据建设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和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文献调查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发展上海特色养殖业的背景和地位,认为上海发展特色养殖业既必要又可能,势在必行;定义了特色养殖业的科学概念;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规划设想和可供参考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特色农业;特种动物;养殖业;发展规划


甘蓝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的初步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室温(15~25℃)和自然光照下生长的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capitata)无菌苗下胚轴游离的原生质体,纯化后的得率为1×106个·g[-1](FW);无菌苗经4℃低温处理6h,原生质体产量可增加1倍。采用琼脂糖小块培养(Agarosebeadculture),细胞分裂频率达20%,植板率为4%,明显优于液体浅层和双层培养。再生愈伤组织移入分化培养基中,可迅速分化出绿芽,分化率达18%。甘蓝无菌苗子叶和大白菜(B.chillensis)无菌苗下胚轴原生质体采用PEG法融合,已获得融合体和小愈伤组织,其绿芽分化试验正在进行中。


早熟高产大麦新品系“B_(89-3-1)”
《上海农业科技 》 1996
摘要:大麦新品系“B_(8~9-3-1)”是上海市农科院植保所继高产大麦“申麦一号”以后,通过回交育种法选育而成的又一个综合性状优异、特早熟的高产大麦新品系,其组合为Y_(80-8)/(85-10)//Y_(80-81)。 “B_(89-3-1)” 品系属弱春性偏半冬性。成株期茎基部叶鞘呈淡紫色,芒顶端呈紫色,外颖上有两条紫脉,成熟时转成黄白色。株高90~100cm,生育期间


上海育成矮小型黄羽肉用鸡种
《上海农业科技 》 1996
摘要:矮小型黄羽肉鸡是一种专门生产肉用仔鸡的新颖鸡种,其特征是身短,脚矮,黄羽,黄脚,黄皮肤。公母鸡的脚高分别为7~8cm和6~7cm,身体也相应较短,翅膀小,体重一般为1.3~1.6kg,整个鸡体比正常型鸡小1/3;生产性能好,品质优良。 移植矮小型基因是育成矮小型鸡的关键。利用矮小型鸡生产肉用仔鸡是国际上比较先进和流行


雏鸡抗应激剂6号对浦江优质黄羽肉鸡添加效应的研究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雏鸡抗应激剂6号是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研制的第6代禽用抗应激新产品,该产品在快大型肉鸡中已证实具有增强雏鸡免疫力、促进肉鸡生长、提高饲料报酬等作用.本试验目的在于了解该产品在主要以地方鸡种血统为主的优质黄羽肉鸡上是否具有相似的功效.


优质地方鸡种选育效果测试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七五”科研成果之一由优质黄羽肉鸡杂交配套产生的“浦江优质肉鸡”,在上海及临近省市已占有相当市场,并不断扩展。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要,本课题组在原有品系的基础上加强选种和改良工作,拟生产出更好的新杂交配套系供应市场。本试验旨在对几个供配套杂交用父系鸡种,特别是原生产“浦江优质肉鸡”的父系(C系)选择改良效果作一检验。 一、观察材料 观察包括霞烟(S系)、石歧杂(CⅠ系)、清源麻鸡(MⅠ系)三个亲本选育群及CⅡ、CⅢ、MⅡ三个选择改良


塑料棚食用菌周年栽培三模式
《食用菌 》 1996
摘要:上海市闵行区地处近郊,工农业均发达。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塑料棚设施栽培蔬菜有雄厚的设施和技术基础,全区有20000多只塑料棚(包括大、中棚)。80年代末期以来,我站与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协作,共同探索利用塑料棚周年生产食用菌,建立了一套高产栽培的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下介绍三种模式:


太浦河吹泥土的改良与利用
《上海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太浦河水利工程在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800hm2吹泥土是人工形成的新生堆积土,未经改良不能农业利用,其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内部水分过多、土壤肥力低下、有机质含量过低、氮磷缺少.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利用塑料暗管加速土壤内部排水,施用较多的有机肥和化肥,推广秸秆还田和种植玉米进行生物排水等.是改良利用吹泥土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吹泥土可以逐步达到普通田块的生产水平.
关键词: 吹泥土;土壤改良;秸秆还田;生物排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