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和工农结合 实现革命化
《中国农业科学 》 1966
摘要:摆知识分子架子要不得 1963年我响应了党的号召,到马桥公社蹲点。 下马桥初期,我们农机组同志在公社农机站蹲点。没有接触实际以前,认为大学毕业生,搞公社农机站工作没问题。到农机站接触到各种牌号拖拉机,遇到了这样那样的故障问题。想动手检修,连零件装拆也不会,驾驶员和修理工提出的技术问题,“一问三不知”;想驾


晚稻田套种麦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学报 》 1965
摘要:上海郊区是单季晚粳稻产区,近几年来双季连作稻和一年三熟也在逐年扩大,晚茬麦面积很大,约占三麦(小麦、元麦、大麦)播种面积的60%以上。由于晚稻成熟迟,对后作播种三麦形成尖锐的茬口矛盾,抢收抢种农活集中,劳力畜力十分紧张,当时如遇阴雨,给三麦播种带来更大困难。晚茬麦由于失却播种适期,一般亩产只150—200斤,比适期播种


春黄瓜大苗定植露地早熟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报
《中国农业科学 》 1965
摘要:1964年春,我们通过改革育苗技术,以河泥厩肥混合育苗法,育成黄瓜大苗,在1964年4月18日定植到大田,到5月11日就开始采收。比上海市郊区露地黄瓜提早17天左右上市,并获得每亩6,909.6斤的较高产量,比一般高出70%左右,每亩产值达


春种黄瓜农用薄膜复盖栽培技术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 1965
摘要:1964年春,在解决蔬菜早春淡季供应的技术途径中,利用聚氯乙烯农用薄膜进行了大田复盖栽培的综合研究。在1亩地的面积上,以黄瓜为主作物,并在黄瓜行间分别插种苋菜、矮刀豆、蕃茄,成功地使黄瓜提前在4月30日采收,比上海市郊区春黄瓜提早约一个月上市,供应期由40天延长到60天。当郊区春黄瓜开始采收时,本试验的黄瓜业已获得产量5,120.8斤、产值751.91元。这1亩黄瓜不仅是达到了显著提早的效果,而且获得10,004.4斤的高额产量。同时,插种的其他作物亦显著提早,


应用修剪控制桃树徒长初探
《中国农业科学 》 1965
摘要:上海郊区1958年冬新发展了两万多亩桃园,由于农民缺乏果树管理经验,虽然这些桃园已进入结果期,但产量很低,收入还赶不上种粮食。1963年秋冬,我们在上海县马桥公社联盟大队蹲点调查,找到了当地桃树低产的主要原因是修剪不当引起的徒长。


胜利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65
摘要:1964—1965年,我们在66.80亩油菜样板田上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平均亩产油菜籽340.8斤,其中32.17亩平均亩产352.2斤,并出现了5.44亩400斤以上的高产田块。其产量结构为:密度6500—8000株,单株结莢450—650个,每莢实粒数17.70—19.95


马桥公社联盟桃园低产变高产的初步经验总结
《园艺学报 》 1965
摘要:上海县马桥公社联盟大队有桃园340亩,均为1958年冬季定植,每亩28株。几年来,由于管理经验不足,产量一直很低。1963年全大队五年生桃平均亩产178斤。收入比不上水稻,社员对桃树栽培失去了信心,要求翻树,改种粮食。 1963年秋,我们在马桥公社进行综合性蹲点调查,发现了这个矛盾,采用了“领导、技术员、社员”三结合的方法,从调查现状出发,找出障碍生产关键,进行试验研究,一年多来,桃园情况起了很大变化,现在不但基点第二生产队桃子产量有了大幅度增产,而且还开始带动了附近生产队和县的桃树生产。1964年基点154亩桃树,虽在盛花期连续遭受暴风雨和阴雨的影响,平均亩产量仍有826斤,比1963年163斤提高4倍多,一、二级果达90%以上,平均每亩收入163元,其中试验田最高亩产量为1,242斤,而生产成本占生产收入的分额,却由上年的21.9%下降到8.23%,做到了产量高、收入高、成本低的“两高一低”的要求。同时还带动了附近生产队,使全大队340亩桃树平均亩产也由原来的178斤上升到624斤,平均每亩收入121元。因此这个点的工作不仅对郊区果园巩固提高起了样板作用,而且也初步摸到了一条多快好省的有效途径,受到了郊区果农的欢迎。 联盟桃园所以能由低产开始转向高产,在农业技术方面是根据了“两高一低”的精神,从实际


“统糠”喂猪的调查研究
《中国兽医杂志 》 1963
摘要:砻糠的营养价值极低,在日粮干物质中搭配20%以上时反而降低日粮的消化率和猪只增重速度,还会引起猪只发生便秘,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因此砻糠终究不是解决饲料问题的方向。干酦酵及酒药酦酵两种土法酦酵对砻糠营养价值的提高没有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