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菇生料栽培的初步研究
《食用菌 》 1979
摘要:我国香菇栽培历来都是采用原木栽培,要在城市发展这项生产受到一定限制。我所于57年进行了以木屑代替原木栽培香菇的试验,获得了成功。但是所有栽培块均系瓶内挖出的菌种做成,工序繁复,成本较高。因此,我们从64年开始又


抓住关键因素 搞好棉花育苗
《农业科技通讯 》 1979
摘要:棉花采用塑料薄膜育苗移栽,能充分利用土地、时间和光照,既有利于粮食增产,又可争取棉花早发、早熟、高产、优质,一般可使皮棉增产2成左右,并因早熟而使品质有所提高。夺取移栽棉花的高产,除应抓好一般直播棉花的大田管理外,又增加了一个育苗环节,而这一环节往往又是决定全年成败的重要关键之一。棉麦两熟地区,麦垅内套栽的,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育苗,4月底移栽,保持30天左右的苗龄,


上海郊区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初步研究
《土壤 》 1979
摘要:上海郊区处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侧地势平缓的平原区。土壤母质由长江冲积物沉积而成,土层深厚。土壤质地大部为中壤—重壤,少部分为轻壤和粘壤。土壤pH值大多在6.5—7.5之间。由于成土条件和不同的耕作措施的影响,形成了上海郊区不同的土


农田排水新技术——深线沟排水(初报)
《土壤 》 1978
摘要:上海郊区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双三熟制的发展,土壤淹水时间延长,湿耕机会增多,在湿耕辗压下犁底层变得愈加密实,水分难以下渗,水、气矛盾日益尖锐。雨水引起潜层水过多势必转化为三麦渍害,根系密集层受渍缺氧,麦根呼吸受阻,活力减弱,以至窒息而死。因此能否尽快排除潜层水已成为南方水稻土


上海淀泖地区青紫泥水稻土分类的初步研究
《土壤 》 1978
摘要:淀泖地区位于上海市西部,太湖大碟形洼地边缘的东部,属太湖水系。该区原为泻湖,后因葑淤使洼地地貌发生变化,许多小湖群形成洼地。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土壤内部进行强烈的还原作用,低价铁锰使土体呈现青紫色,故名为青紫泥。


上海郊区土壤的排水问题
《土壤学报 》 1978
摘要:上海郊区水田土壤,可以古岗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浦东的沙泥、夹沙泥、黄泥头以及岗身的沟干泥是由长江沉积物发育起来的草甸土,地势较高(吴淞0.4米以上),地下水位较低(地面1米以下),质地偏中(轻壤—重壤),土壤通气孔隙较多,渗透性较好,因此土壤比较爽水,生产性能好,产量较高;浦西的青紫泥是由古太湖和其他许多湖荡港叉葑淤成陆的沼泽土,地势低洼(地面高程在吴淞零上2.2—3.5米),地下水位高(地面以


双季稻的吸肥高峰与挥发性氮肥全层施用法的研究
《土壤学报 》 1978
摘要:上海郊区自1964年广泛发展粮食三熟制以来,双季稻面积逐年增加,挥发性氮肥(碳铵、氨水)的比重也日益提高。近几年,每熟双季稻每亩约可施用17度氨水(含NH_317%)和碳铵各50斤左右。为了探讨在这种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技术,自1971年以来,我们对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