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免疫荧光技术诊断猪自然感染传染性胃肠炎
《江苏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我们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在上海市郊11个牧 场的发病乳猪中,每场抽采2~5头病猪小肠材料进行检查,结果发现10个牧场中的病猪小肠材料为猪传染性胃肠炎(TGE)阳性。同时,分别在普遍发生白痢、黄痢的5个牧场中及用致病性大肠杆菌(O_(139))人工接种发病的乳猪采集小肠材料,应用上述方法检查,结果均无猪传染性胃肠炎阳性反应。在被检有猪传染性胃肠炎阳性反应的10个牧场中,


木屑成份和银耳质量的关系
《食用菌 》 1980
摘要:银耳为木材腐生菌,一般都用段木栽培.但段木来源受到限制,因此我们试用锯木屑栽培银耳,并对上海几种数量多的锯木屑进行了化学成份分析,测定其糖。氮、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为木屑栽培银耳提供科学依据。


氨复合电极测定土壤的全氮量
《土壤肥料 》 1980
摘要:土壤的全氮量测定一般都是采用经典的凯氏法,自从氨电极研制成功后,对氮的测定提供了新的途径。氨电极不仅广泛应用于环保、医药等化验分析,也开始应用于土壤肥料中各种形态氮的测定,尤其对土壤全氮量测定结果,与凯氏法、扩散法一致,且比凯氏法的过程要简单(减少了蒸馏和滴定过程),从而既加快了分析速度,又节省了费用。现将测试方法和结果介绍如下:


温度对香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 》 1980
摘要:香菇的生长发育和温度,湿度,光线空气、氢离子浓度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其中温度是最活跃的因素,特别是在子实体长大阶段,对温度的反应非常敏感。为了探明温度对香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不同温度对香菇子实体生长影响的研究。材料和方法试验菌种为1972年分离到的江西野生香菇菌种02号。培养


赣化二号蘖节栽培生育特性初步观察
《上海农业科技 》 1980
摘要:79年我室以“化杀”组合赣化2号为材料,对蘖节栽培的水稻生育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证明蘖节栽培比种子栽培更能显示出杂交优势,因此,它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试验于我院试验场进行,供试组合赣化二号,种子由我所水稻室杂优组提供,试验田面积2.7亩,辅助试验每小区0.1亩,不重复。秧田每亩落谷30斤,4月25日落谷,按常规方法培育带蘖壮秧,5月25日移植至繁殖田,6月23日将秧苗剪叶、剪根、剥蘖,制成10厘米长的蘖节扦插,生育期间取样考查株高、干重、叶面积、绿叶数、分蘖数、


应用免疫酶技术对猪传染性胃肠炎国内华株和国外株的比较
《畜牧与兽医 》 1980
摘要:免疫酶技术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比免疫萤光技术高,非特异性较少,且不需萤光光源,操作比较简单,该技术在国外已广泛应用。我们用国内猪传染性胃肠炎酶标记抗体与国外病毒标本进行了交叉染色,发现:国内华株和国外Miller株、SH株和TO株都


上海地区黄瓜疫病菌的分离及鉴定
《植物保护 》 1980
摘要:疫病是目前上海郊区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本地区如五、六月份雨量集中就会严重流行。从1976年起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研究,并参阅了有关报道,曾引用学名是Phytophthora Parasitica。1978年浙江农业大学曹若彬把杭州地区黄瓜疫病菌定名为Phytophthora melonis。为了进一步阐明上海地区黄瓜疫病菌的种名,1979年我们对黄瓜疫病菌的形态、生理特性及寄主范围进行了测定。去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蔬菜植保协作会议上,北京、武汉、广州,山东等地都一致认为与Phytophthoramelonis相似,都未找到厚膜孢子。而厚膜孢子的有无是种类鉴定上的一项重要依据之一。黄瓜疫病菌的厚膜孢子是在特定的培养


应用琼脂双扩散法鉴别支原体(第一报)
《中国兽医杂志 》 1980
摘要:1965年Dinter等报道(1):用琼脂双扩散法进行猪支原体各株的血清学鉴别时,可以鉴定血清型不同的各株;Lemcke(1965)对其他支原体研究亦有相同结果。Dinter还引证Taylen—Robison(1963,1964)在鉴别人支原体各株中用琼脂双扩散试验是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