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感染微孢子虫的棉铃虫幼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棉铃虫微孢子虫 Nosema sp.与杀虫剂混用的效果及其机理,采用感染饲喂和微量点滴法,研究了感染微孢子虫的棉铃虫幼虫对辛硫磷、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变化。健康幼虫与感病幼虫对辛硫磷 LC_(50)之比为4.855,对溴氰菊酯LC_(50)之比为7.953。随着微孢子虫感染时间和感染剂量的增加,棉铃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感染微孢子虫5天,健康幼虫与感病幼虫对辛硫磷的 LC_(50)之比为3.278,与感染3天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当剂量为10~7个孢子/mL 时,健康幼虫与感病幼虫对半硫磷的 LC_(50)之比为4.090。经微孢子虫处理后,棉铃虫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均增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霜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基线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04 CSCD
摘要:从山东、河北、武汉等未使用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strobilurins)的地区采集19个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样本,采用叶盘漂浮法室内测定新药剂嘧菌酯(azoxystrobin)对该病菌的毒力,其EC50值范围为11.72×10-5~9.340×10-3μg/mL。在19个菌系中选择最为敏感的河北定兴菌系进行重复测定,将其EC50平均值2.317×10-4μg/mL确定为黄瓜霜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基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研究院所的成果推广模式及未来发展
《农业科技管理 》 2004
摘要:统计表明,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为30%~50%,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相差甚远,研究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瓶颈。近几年,农业科研院所在长期的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实践中,探索创建了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类型的互相促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模式,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在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抗虫效应及其规律研究
《生态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饲虫试验 ,应用昆虫的总死亡率、各龄期死亡率、各龄历期及发育速率、昆虫体重增长速率等指标 ,测定了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杨不同株系对昆虫的致死效应有显著差异 ;不同昆虫种类和同一昆虫幼虫的不同龄级对转基因杨株系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4种测试昆虫的敏感性强弱依次为 :杨小舟蛾 >美国白蛾 >杨扇舟蛾 >舞毒蛾 ,随着昆虫幼虫龄级的增加 ,昆虫对转基因杨株系的敏感性逐渐降低 ;高抗虫株系主要表现为对低龄幼虫的强致死作用 ,中等抗虫株系表现为对各龄幼虫稍低的但是持续的致死效应 ;各转基因杨株系对测试昆虫的生长和发育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可导致昆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发育速率和体重增长速率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