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滩涂水稻产量、各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2021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以‘南粳5055’为试验品种布置水稻种植试验,设置5个叶面喷施处理,即清水处理(CK)、糖醇硅处理(SF1)、海藻液硅处理(SF2)、液体硅锌肥处理(SF3)、高活性离子态液体硅处理(SF4),旨在研究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沿海滩涂水稻产量、各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转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SF1、SF2、SF3和SF4下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9.24%、7.31%、0.28%和3.64%,且SF1下达到显著水平;同时,SF1下每穗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和着粒密度增加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水稻成熟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SF1>SF2>SF4>SF3>CK;水稻抽穗期各喷施处理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SF1和SF3下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水稻成熟期SF1、SF3和SF4下穗和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均显著增加(P<0.05);水稻抽穗期各器官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茎鞘>叶片>穗;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穗>茎鞘>叶片,钾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茎鞘>穗>叶片;(3)与CK相比,叶片干物质转运量(SF3)、穗部干物质增加量(SF1、SF2和SF3)显著增加;茎鞘(SF2、SF3和SF4)和叶片(SF1)氮素转运量、穗部(SF1、SF3和SF4)氮素增加量均显著增加;水稻茎鞘(SF3)和叶片(SF1)钾素转运量、穗部(SF3)钾素增加量均显著增加(P<0.05);(4)滩涂水稻产量与穗干物质增加量和氮素转运量呈正相关,与成熟期穗干物质积累量、穗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钾素积累量呈显著负相关;(5)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滩涂稻米外观和加工品质均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在本沿海滩涂地区,通过叶面喷施适宜的外源硅肥(特别是糖醇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喷施外源硅肥主要提高了滩涂水稻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增加了水稻穗部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

关键词: 叶面硅肥 滩涂水稻 盐碱地利用 氮素积累 钾素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筛选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成苗的关键激素通路及相关基因

江苏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激素在植物无性繁殖器官再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探究白花油茶再生过程中激素调控机理,为加速山茶属植物再生及遗传转化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综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筛选出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成苗5个阶段(S1~S5)中植物激素相关的差异代谢物(DAMs)和编码关键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结果显示,在S1~S5共获得51种激素相关差异代谢物;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共发现与植物激素相关的5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个差异表达基因作用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33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激素合成代谢。此外,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花油茶植物再生过程中,相比于其他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调控作用较为明显,激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和水杨酸的平均含量分别高达细胞分裂素的18.81倍和201.94倍,而赤霉素等其他激素仅为细胞分裂素的2%~27%;同时差异表达基因也显著表达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合成途径中。研究以上3种激素合成途径中的DAMs和DEGs之间的通路关系发现,在KEGG通路中共富集到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吲哚、L-色氨酸、色胺、吲哚-3-乙酸、玉米素核苷、反式-玉米素-9-β-葡萄糖苷、异戊烯腺嘌呤核苷、L-苯丙氨酸;1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ALDH、TAA1、COMT、IPT、TRIT1、CKX、PAT和PAL等。对其他内源激素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脱落酸和茉莉酸在油茶再生过程中含量较低,生长素和水杨酸平均含量分别高达赤霉素的757倍和8 130倍;同时KEGG富集了15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KAO、GA2ox、ZEP及OPR等,这些基因在再生过程中与ALDH等18个基因发挥着相互作用。

关键词: 油茶 植物激素 植株再生 代谢组 转录组 差异代谢物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扬麦158/西风重组自交系群体千粒重QTL的初步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该性状遗传率高,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为了挖掘更多与小麦千粒重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采用长江中下游曾经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扬麦158与引进品种西风组配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55 K芯片技术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型,结合3年的群体千粒重表型资料,对影响小麦千粒重的QTL进行初步分子定位。结果共检测到22个可重复的QTL,这些QTL分布于20条染色体,其中12个QTL只在2个年度被发现;10个QTL能在3个年度重复检测到,为稳定QTL。10个稳定QTL位于染色体1B、2A、4A、4B、4D、5A、5D、7A(2个QTL)和7D共9条染色体上,其中位于染色体4B、5A、5D、7A、7D上的QTL为新发现的千粒重相关QTL。在稳定QTL中,9个来自高千粒重亲本扬麦158,1个来自低千粒重亲本西风。位于染色体4B、4D、5A的稳定QTL,在3个年度的表型解释率均超过10.0%,为主效QTL,并且增加千粒重的性状均来自亲本扬麦158,这些QTL可以在今后提高小麦千粒重的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畜牧兽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最为常见的沙门菌血清型,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外膜蛋白OmpW是由ompW基因编码的营养物质特异性运输通道,发挥特殊的铁离子外排功能,与细菌耐药性、致病性等密切相关。但其在沙门菌中的功能尚未见研究。为探究外膜蛋白OmpW对鼠伤寒沙门菌的影响,本试验以鼠伤寒沙门菌ATCC 14028为野生株(WT14028),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mpW基因缺失株(14028ΔompW),同时构建回补株(14028ΔompW::ompW),通过检测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环境耐受性、耐药性等方面探究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探究该基因对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失株与野生株菌落形态无显著差异;缺失株在对数生长期显著慢于野生株,但到达稳定期无显著差异;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31.73%±6.43%;在酸性(pH=3)、碱性(pH=10)及高盐(1 mol·L-1 NaCl)环境下,缺失株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株;但在高铁(>0.625 g·L-1 FeCl3)环境下,缺失株存活率更高;缺失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显著增强,对其他如氨苄西林、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性无显著变化;小鼠感染试验表明,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感染诱发的腹泻率更低、脾肿大及肠道损伤更轻微,且细菌移位能力也显著下降。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试验表明该基因与菌株生长、环境耐受性、耐药性、致病性等方面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沙门菌的致病与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ompW基因 缺失株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糯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及试点鉴别力分析

玉米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21-202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25个糯玉米品种在9个试点的鲜穗产量和品质性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GGE双标图法分析糯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区域适应性,对试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评价。应用GYT双标图法分析糯玉米品种的品质性状、产量和品种×性状间的互作特性,并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21年复试品种浙糯208、糯YH1113综合表现优良;2022年复试品种润扬白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适宜在徐州、淮安等地种植。连甜糯909适应性较强,综合表现优良。泰兴和海门试点的代表性和鉴别力较强,是较为理想的试验点。

关键词: 糯玉米 试验点 GGE双标图 丰产性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XCR1/FMDV双特异纳米抗体融合蛋白的制备与鉴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通过将FMDV抗原靶向提呈至猪DC细胞进而提高疫苗免疫效力,本研究利用原核系统表达了猪XCR1目的蛋白,以该蛋白为免疫原免疫羊驼,提取其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总m RNA并反转录为c DNA,构建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经过3轮亲和筛选获得猪XCR1特异性纳米抗体;利用SOE-PCR技术将该纳米抗体和猪O型FMDV特异性纳米抗体Nb205连接,构建XCR1/FMDV双特异纳米抗体融合蛋白。结果表明:1)成功原核表达猪XCR1目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其相对分子量大小约35 ku,符合预期。2)羊驼血清效价为1∶64 000,满足建库要求;构建的噬菌体展示文库库容量约为1.91×108 CFU/m L,插入率为91.3%,多样性好;经3轮亲和筛选成功获得了纳米抗体Nb75,间接ELISA结果显示该纳米抗体能特异性与XCR1结合。3)利用SOE-PCR技术成功构建XCR1/FMDV双特异纳米抗体融合蛋白Nb75-205;SDS-PAGE和Western blot显示,该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且呈现二聚体结构,间接ELISA结果显示Nb75-205能同时与XCR1目的蛋白和FMDV抗原结合。综上,本研究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获得猪XCR1特异性纳米抗体,并构建XCR1/FMDV双特异纳米抗体融合蛋白Nb75-205,且该蛋白为天然二聚体结构,与XCR1目的蛋白和FMDV抗原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为进一步开展FMDV抗原的猪XCR1靶向提呈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趋化因子受体1 双特异纳米抗体 二聚体 FMD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堆肥腐植酸吸附铵态氮和氨气的性能与机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堆肥腐植酸对NH4+与NH3的吸附效果及机理,提取并纯化农业废弃物堆肥胡敏酸(C-HA)和富里酸(C-FA),并与商品胡敏酸(B-HA)、富里酸(B-FA)吸附NH4+与NH3效果相比较,借助元素分析仪、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腐植酸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进行了动力学吸附试验和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商品腐植酸和堆肥腐植酸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均较小,孔隙结构不发达。C-HA的总酸性基团和酚羟基含量分别比B-HA高出27.1%、14.1%。吸附NH4+或NH3以后,羟基对应的峰强明显变小。C-HA、B-HA对NH4+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347、5.099 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此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并受化学吸附控制。C-HA、B-HA、C-FA、B-FA对NH3的吸附容量分别为38.98、23.17、57.07、66.96 mg·g-1。C-HA对NH4+、NH3的吸附容量高于B-HA,这主要与其较高的酚羟基、羧基等含氧酸性官能团的含量有关。研究表明,堆肥腐植酸具有作为NH4+和NH3的吸附材料的潜力。

关键词: 胡敏酸 富里酸 氨气 铵态氮 堆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生植物对浮游菌群和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理清蟹塘水生植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养殖的微生态学贡献,实验设置伊乐藻(EN)、浮床蕹菜(IA)和浮床水稻(OS)三种水生植物处理,并对螃蟹产量、水体质量、浮游菌群和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生植物对螃蟹产量和水质均有显著影响,其中IA处理螃蟹产量较高且水质显著提升。水生植物同时显著改变了浮游菌群与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浮游菌群中α-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是主要类群(>10%);肠道菌群中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要类群(>10%)。值得注意的是,IA处理肠道菌群具有更高的潜在有益菌和更低的潜在致病菌。同时,水生植物也显著改变浮游菌群和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其中IA处理α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余处理,群落更稳定。降维分析表明水生植物处理后浮游菌群分组差异明显,且水体pH和硝态氮是主要环境驱动因子。PICRUSt2功能预测揭示水生植物对浮游菌群的影响主要涉及微生物碳氮和能量代谢,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涉及蛋白质输出与同源重组。结果表明,蟹塘水生植物对浮游和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蟹塘水生植物,以提升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水平。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水生植物 肠菌菌群 浮游菌群 水体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休克蛋白100家族ClpL对猪链球菌2型应激和致病性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酪蛋白水解蛋白酶L(caseinolytic protease L, ClpL)是热休克蛋白100 (heat shock protein 100, HSP100)家族成员,参与多种细胞内生物学过程包括应激耐受反应、长期存活、毒力和抗生素抗性等,在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阐明HSP100/ClpL对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强毒株的应激耐受和毒力的影响。【方法】利用温敏自杀质粒pSET4s构建了SsClpL基因缺失株ΔclpL;利用大肠杆菌-猪链球菌穿梭质粒pSET2构建了互补株CΔclpL;比较亲本株SS2-1、ΔclpL和CΔclpL在各种应激环境(高温、氧化性应激和酸应激)和血液中的生存能力;利用小鼠感染模型和体内竞争试验评价clpL缺失前后细菌的毒力变化。【结果】clpL缺失后,SS2在各种应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在猪全血中的存活能力也显著降低;对BALB/c小鼠的致病力有所降低,在体内的定殖能力明显降低。【结论】SsClpL与猪链球菌的应激耐受和致病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热休克蛋白100家族ClpL 应激耐受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滨海盐碱地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探索了滨海盐碱地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裸地+免耕(CK),裸地+常规耕作15 cm深(T1),裸地+粉垄耕作30 cm深(T2),种植苕子并离田+常规耕作15 cm深(T3),种植苕子并还田+常规耕作翻压15 cm深(T4),种植苕子并还田+粉垄耕作30 cm深(T5)。通过采集种植一季玉米后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样品基本理化性状,分析了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种植绿肥并翻压可显著促进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有机碳组成。与CK相比,T5处理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均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幅度达到32.9%;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2.000 mm、0.251~2.00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重量百分数提高,而0.050~0.250 mm、<0.05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重量百分数降低。T5处理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中有机碳贡献率。由此可见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可以显著提高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有效提升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因此,该耕作方式在滨海盐碱地上推广应用,可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从而达到改善滨海盐碱地土壤碳封存,提高滨海盐碱地土壤耕地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绿肥粉垄耕作耦合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