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部分省市甜椒黄瓜花叶病毒的亚组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MV是我国甜椒上的主要毒原种类,并有着许多不伺的株系,近年来,一些CMV株系被分为2个亚组。同一亚组株系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5%以上,在寄主范围、致病性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亚组株系在寄主范围、致病性、复制及传播等方面均有差异。所以,以快速、准确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我国甜椒CMV分离物的亚组地位,可以为抗病毒基因工程育种、品种合理布局以及防治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禽脑脊髓炎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的测定
《病毒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我国禽脑脊髓炎病毒(avianencephalomyelitisvirus,AEV)分离株L2Z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该病毒株的3′和5′非编码区核苷酸序列用3′和5′RACE(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获得。基因组全长为7059个核苷酸残基,包括494个核苷酸残基的5′非编码区、6402个核苷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和136个核苷酸残基的3′非编码区及poly(A)尾巴。与已发表的AEV疫苗株1143的基因组序列比较发现,它们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7 6%。结构蛋白(VP1~VP4)中,主要宿主保护性免疫原蛋白VP1氨基酸之间差异较小。与小RNA病毒科其它病毒属相比,在非结构蛋白3D中,预测的8个RNA依赖性RNA聚合酶主要结构域中的4个高度保守。从而进一步确认了AEV的分子特性。
关键词: 禽脑脊髓炎病毒(AEV) 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冰草种间杂种蒙农杂种组织培养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冰草属(AgropyronGaertn.)中的1个优质种间杂种——“蒙农杂种”冰草(A.cristatumA.desertorumcv.‘Mengnong’)为材料,以幼穗为外植体,建立了组织培养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试验中所用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改良MS+2,4-D2.0~3.0mg·L-1,愈伤组织诱导率平均为83.4%;分化培养基为MS(无附加成分),分化率达59.6%;在1/2MS培养基上生根后得到完整小植株。在此基础上,以抗除草剂基因bar为目标基因,用基因枪法转化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并对再生植株进行PCR和Southern鉴定,以及在含除草剂(0.5mg·L-1的Glufosinate)培养基中可正常生长的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DNA中,转化率为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CBF1与植物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
《遗传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冷驯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认识,使抗冻基因(COR)的克隆及其功能的分析成为研究冷驯化过程的主要目标。在拟南芥和其他抗冻植物中,分离了许多COR基因,这些基因对植物抗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拟南芥COR调控的研究中,发现了CBF转录因子的基因家族,其中CBF1能调控一组COR基因的表达。近年来,在冷敏植物如番茄和玉米中也发现了CBF类似基因,拟南芥CBF1基因在转基因番茄中的过量表达提高了植株的抗寒和抗旱性。这一研究结果展示了拟南芥CBF1类似基因的应用可能为冷敏植物抗寒和抗旱性的品种改良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COR CBF1 低温和干旱胁迫 抗冻植物 冷敏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抗旱转录因子CBF4基因区域的核苷酸多样性及其分子进化分析
《遗传学报 》 200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生长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 17个拟南芥核心生态型为材料 ,分析了它们的抗旱转录因子CBF4基因区域的序列多态性。结果表明 :拟南芥CBF4基因区域具有高密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和插入缺失 (Indel) ,多态性频率为每 35 8bp一个SNP ,每 14 3bp一个Indel,基因非编码区的多态性是编码区的 4倍 ;在编码区 ,SNP的频率为每 96 4bp一个SNP ,其中发现 2 5av、2 0 3av和 2 4 4av 3个生态型CBF4基因区域 10 34位 (以GenBank登录号AB0 15 4 78序列第 196 96位的核苷酸为 1)碱基变化 :G T ,引起第 2 0 5位氨基酸变化 :gly val。核苷酸多样性统计分析显示 ,该基因内部大范围内存在连锁不平衡 (linkagedisequilibrium ,LD) ,5′端非编码区有一个重组。与拟南芥等的研究结果类似 ,选择压力对不同的区域作用不同。 3′端非编码区核苷酸多样性程度最高 ,是平衡性选择的结果 ,编码区核苷酸变化符合中性突变假说 ,而 5′端非编码区是自然选择作用的靶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