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GA_3对‘黄冠梨’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黄冠梨’发育期GA_3处理对其贮藏性能的影响.【方法】以‘黄冠梨’果实为试材,研究幼果期果柄涂抹GA_3对果实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及病害发生情况.【结果】GA_3处理能显著(P<0.05)降低果实贮藏前期的呼吸速率,冷藏4个月,果实呼吸速率为40.92mg/kg/h,较同期对照降低28.7%;GA_3处理极显著(P<0.01)抑制了整个贮藏期间果实乙烯的释放,同时保持了贮藏期间果实可滴定酸及VC含量,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及还原糖的变化无显著影响,冷藏8个月时,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较同期对照低50.1%,可滴定酸及VC含量分别较同期对照升高20.8%和19.2%;GA_3处理还可极显著(P<0.01)抑制果实果心褐变,但却极显著(P<0.01)加重了果实鸡爪病发病程度,冷藏8个月时,果实褐心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较对照低50%,鸡爪发病率与发病指数分别较对照果实高100.0%和120.0%.【结论】GA_3处理极显著抑制了冷藏期间‘黄冠梨’果实乙烯的释放,在较好的保持了贮藏期间果实的品质的同时,可抑制果实果心褐变,但加重了果实鸡爪病的发生.
关键词: GA3 ‘黄冠梨’ 冷藏 品质变化 鸡爪病 褐心病


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的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筛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是否存在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并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方法】2015年和2016年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冬小麦茎基腐病病株上分离得到了16株疑似假禾谷镰刀菌的纯菌株,对这些菌株采用小烧杯法测定致病性,结合翻译延长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α,tef1-α)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物种鉴定,并以3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品种进行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结果】16株纯菌株对冬小麦幼苗都有致病性,发病率大于70%,病情指数18.3~92.3.tef1-α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代表性菌株HYZ.3b和GenBank中的假禾谷镰刀菌序列以100%的支持率聚为一个分支;PDA培养基上菌落红色至深红色,大型分生孢子5~7个隔膜,孢子大小为43~90μm×2.7~5.4μm,与假禾谷镰刀菌的形态一致.因此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假禾谷镰刀菌.在38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及高抗品种,‘兰15’等6个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5.79%;‘兰航选122’等23个小麦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60.53%;其余23.68%的小麦品种均表现为高感.【结论】假禾谷镰刀菌是引起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其致病性强,导致冬小麦幼苗的发病率达70%以上。目前缺乏对假禾谷镰刀菌有抗性的冬小麦品种,应加强对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工作.
关键词: 冬小麦 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致病性 抗病品种筛选


全膜覆土穴播对旱地春小麦农田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对旱地春小麦农田土壤水热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区农业高效、健康、平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下,土壤水热环境的变化,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与露地穴播(CK)相比,全膜覆土穴播(MS)与传统地膜覆盖穴播(M)增温效果呈"U"型变化,苗期的增温效果最明显.MS和M处理0~25cm土壤平均温度较CK分别提高了1.5℃和1.7℃,孕穗期增温效果不明显,成熟期又有提高.MS和M能提高小麦阶段性耗水量,拔节和灌浆期分别较CK提高46.5%和10.4%.MS和M也提高了小麦产量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产量较露地分别提高65.26%和50.67%,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6.46%和37.85%.【结论】全膜覆土栽培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旱作区干旱缺水,水分利用率低等问题,且优于传统地膜覆盖.


豌豆根系中分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化感效应的研究
《植物生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实验采用GC-MS分析法对豌豆组培苗、土培苗重茬两代的根系分泌物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能被二氯甲烷提取的豌豆根系分泌物有醇类、脂类、醛类、苯类、烃类等。用不同浓度的豌豆化感物质2,4-二叔丁基苯酚(2,4-DB)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2,6-DM)处理豌豆、绿豆、小麦和玉米4种作物种子,进行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0~2 mmol·L~(-1) 2,4-DB和2,6-DM处理对豌豆和绿豆种子萌发呈促进作用,而3~5 mmol·L~(-1) 2,4-DB和2,6-DM处理则呈抑制的作用。随浓度的增大,2种化感物质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于豆科作物豌豆和绿豆,2,4-DB对绿豆萌发时根系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于禾本科作物玉米和小麦,则2,4-DB对小麦萌发时根系的抑制作用最强。


2013-2016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2016年对1 000份甘肃省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监测,结果表明:共监测到56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贵农22致病类群已占据优势地位,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28.72%上升到2016年的66.76%。新小种条中34号(原代号贵22-9)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11.28%上升到2016年的34.8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15.38%下降到2016年的9.12%,居第二位;贵22-14致病类型2016年出现频率6.43%,居第三位;条中33号出现频率由13.85%降为5.63%,居第四位。次要小种HY4、HY8、水11-4、水11-5、水11-7及贵22-8、贵22-45、贵22-74等类型出现频率较低,在0.51%~6.15%之间。毒性频率分析发现,到2016年对Yr9、Yr3b+Yr4b、YrSu、Yr26基因的毒性频率均超过58%,其中对Yr26超过72%,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群体已进入以条中34号为主、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的变异活跃期。抗锈育种应以针对条中34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为主,兼顾贵农22、Hybrid 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中其他类型。


甘肃河西走廊棉区棉花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鉴定与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9个甘肃河西走廊棉区主栽品种(系)为材料,以多项指标的耐盐系数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参试的19个品种(系)中,有3个品种(系)在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结果不一致,占总参试品种(系)的15.8%,其它品种(系)在萌发期和苗期耐盐鉴定结果一致,其中表现稳定的强耐盐品种为辽195、惠远710和金垦108,表现稳定的中等耐盐品种(系)为陇棕棉3号、B10、金垦1261、新陆早26号、新陆早33号,表现稳定的弱耐盐品种(系)为陇棉2号、新陆早10、新陆早67、陇绿棉4号、酒棉10号、新陆早39、新陆早45,表现稳定的盐敏感品种为华棉9号。甘肃河西走廊棉区主栽棉花品种主要以中等和弱耐盐品种为主,强耐盐品种较少。


10个旱地春小麦品种(系)在陇中半干旱区的比较试验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应陇中半干旱区抗逆稳产的春小麦品种,丰富品种资源,以‘陇春27’为对照,在甘肃定西对引进的9个春小麦品种(系)进行品比试验,研究其区域适应性。结果表明,‘甘春25’在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方面表现最好,分别达到5 000.3kg·hm-2和13.15kg·hm-2·mm-1,较对照增产20.0%,WUE提高了17.5%;‘04(4)-6-1’和‘06(148)-2-1’抗倒伏性较强;‘甘春25’‘定西40’‘陇春27’和‘陇春35’等品种(系)在抗条锈病方面表现较好,平均严重度和普遍率分别为6.3%~9.6%和4.0%~12.0%。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可推广应用的品种‘甘春25’。此外,试验发现春小麦扬花期旗叶SPAD值与籽粒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间伐改形对陇东旱塬密闭苹果园树体冠层结构和发育后期叶片质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间伐改形对红富士成龄乔化密植果园树体冠层特征、生育后期叶片生理特性、养分积累分配规律、光合生产力和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以18年生‘红富士’苹果密闭园为试材,对苹果树单株结构参数、枝量、枝类组成、覆盖率、叶片光合速率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密闭果园叶片光合作用受非气孔因素限制,导致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PSII光合潜能、光合性能指数下降了1.2%、11.5%、13.9%.间伐改形后,叶面积指数、树冠覆盖率有所降低,使得冠层直射光透过系数增加了79.0%,树形结构有所改善.苹果园总枝数降低到约1100400条·hm-2,单株枝量增加了5.0%,短枝比例提高至73.0%.由于冠层光照条件的改善,叶面积、比叶质量、百叶重、叶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的提高促进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淀粉、蛋白质含量为密闭果园的143.5%、107.8%.叶片的发育质量与其所处的光照辐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密闭果园经间伐、改形后,果园群体结构和冠层光照得以改善,促进了叶片生长发育,提高了叶片光合效能,降低了果园土壤水分的无效消耗,是陇东旱塬苹果产区密闭果园适宜的调整、优化方案.


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willmottiae)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中国沙漠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来自7个主要栽培区的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willmottiae)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兰州百合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 90.91%,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 0.3256,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 0.4875;各栽培居群遗传多样性为西果园>榆中>魏岭>阿干>黄峪>金沟>永靖。(2)兰州百合栽培群体基因分化度Gst为0.2395,基因流(Nm)为1.5876,各栽培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低,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3)兰州百合种质材料69个采样点的聚类结果显示,84.05%的材料都聚合到一个类群,这与STRUCTURE遗传结构分析的结果一致,说明兰州百合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兰州百合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主要由小部分种质的遗传变异引起,收集研究这些稀有特异种质,将为兰州百合育种改良及优异基因发掘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willmottiae) 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秦艽新品种‘陇秦1号’和‘陇秦2号’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秦1号’和‘陇秦2号’是分别利用野生和引进的秦艽种质资源,通过单株选择、自交采种,筛选出的秦艽新品种。‘陇秦1号’茎秆浅绿色,花冠淡蓝色,主根明显且粗壮,扭结成近圆柱形的根。‘陇秦2号’茎秆紫红色,花冠深蓝紫色,主根明显且粗壮。2个品种均表现为适应性好,产量较高,商品药材产量达到3 000 kg·hm~(-2)(干品)以上,有效药用成分龙胆苦苷含量分别为9.9%和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