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理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互作对玉米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玉米单株叶面积随着施氮量与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耗水量呈上升趋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灌水量大于2 700 m~3/hm~2、施氮量大于200 kg/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不在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最佳灌水量为2700 m~3/hm~2,施氮量为200 kg/hm~2。


不同饲喂水平对‘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杂交公羔生长、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数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杂交一代公羔各生产阶段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将18只6月龄、体质量为(22.79±3.42)kg的羔羊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饲喂至13月龄时进行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质量及发育情况.【结果】不同的饲喂水平对杂交羊净增质量、平均日增质量、料质量比及干物质采食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对照组宰前活质量、空体质量、胴体质量等指标均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对照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屠宰率不显著(P>0.05);对照组各器官质量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试验组肝脏、脾脏及肺脏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和肾脏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饲喂水平对‘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杂交一代公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主要生理器官的质量及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轮叶党参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在党参属中的应用
《中草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发EST-SSR标记,分析其在党参属及近缘属种间的通用性。方法利用MISA软件对轮叶党参在NCBI公布的EST序列进行SSR位点查找,Primer 3.0软件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引物进行初步筛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所筛选的引物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共查找到204个EST-SSR位点,总长5 263 bp,平均长度25.80 bp,出现频率为22.97%,其中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重复占比最多,分别为36.8%、24.8%和15.3%。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六核苷酸中的主要重复基元类型是A、TG和CAGCTC/GTGGCA。共设计引物112对,以党参为模板,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有67对,有效引物比率59.82%,其中27对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多态引物比率24.11%。随机选取5对引物对党参属及桔梗共12份材料进行PCR扩增,聚类结果将党参属和桔梗属分为2大类。结论研究筛选出的EST-SSR标记能够在党参属及近缘属内进行区分鉴别,研究结果为党参种质鉴别、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资源的评价利用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玉米播期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间作系统中,间作作物间合理的共生期可有效提高间作系统作物对时空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间作作物播期直接影响间作作物间共生期的长短,由此导致的时空生态位分离会直接影响到作物生产力和种间相互作用。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播期对间作作物产量、系统生产力及间作作物间资源竞争力的影响,本研究设置3个玉米播期处理——M1(4月24日与大豆同时播种,与大豆共生期165 d)、M2(5月4日播种,与大豆共生期150 d)、M3(5月14日播种,与大豆共生期140 d),通过对单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干物质累积的测定,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下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作物产量、系统生产力、共生期内种间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3个播期处理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但随播期延迟,LER变小,M1处理LER最大,达1.37。玉米播期变化对间作大豆产量无显著影响;随玉米播期延迟,间作玉米产量下降,间作系统生产力随之下降。玉米播期对间作大豆产量构成无显著影响;随玉米播期延迟,间作玉米的百粒重随之减小,M3的百粒重(26.1 g)仅为M1(36.6 g)的71%。玉米播期延迟抑制了大豆玉米共生后期玉米资源竞争力的恢复,在大豆和玉米共生前期,大豆的资源竞争力强于玉米,而共生后期(9月至收获),玉米的资源竞争力显著提升;M3处理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ggressivity,A_(sm))始终高于M1和M2,玉米相对拥挤指数随播期延迟而降低,表现为M1>M2>M3,而竞争比率为M3>M2>M1。因此,就本研究而言,甘肃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4月24日大豆和玉米同时播种是此系统间作作物的适宜播期,两作物同时播种可有效稳定间作作物产量及系统生产力,间作玉米播种延迟会导致间作系统生产力下降。
关键词: 大豆/玉米间作 玉米播期 共生期 产量 种间竞争力 生态位


糜子种质材料的抗倒伏性、农艺性状及力学特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在敦煌绿洲灌水区对来自中国不同生态区的59份糜子种质材料进行田间抗倒伏性鉴定与评价。结果显示:59份种质材料中17份未倒伏,占28.8%,42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占71.2%。农艺性状与倒伏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糜子株高、株穗质量及茎粗与倒伏率显著相关。茎秆机械强度、倒伏指数与倒伏率极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364和0.833。倒伏指数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倒伏率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吻合度最高,说明倒伏指数能全面可靠地代替倒伏率评价糜子种质材料的抗倒伏性。同时筛选鉴定的‘陇糜7号’‘陇糜10号’‘内糜3号’抗倒伏性强,综合性状优良,是糜子抗倒伏基因资源的理想材料。


环纹蘑菇营养成分分析及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环纹蘑菇的一般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及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并与野生羊肚菌、美味牛肝菌及常规栽培种类双孢蘑菇、香菇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价方法对其蛋白质营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环纹蘑菇的粗蛋白含量为41.6%,矿物质钾元素、镁元素含量丰富,三者均高于参比食用菌;环纹蘑菇含有16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含量占到氨基酸总量的40%;环纹蘑菇蛋白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分别为61.47、39.34、65.55、59.75、27.27、70.86。上述结果表明,环纹蘑菇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美味食用菌。


轮耕条件下土壤改良及春玉米增产增收效果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旱作区长期采用单一的土壤耕作方式造成的土壤结构变差及作物生长发育受限等问题,研究由免耕、深松及翻耕组成的不同轮作模式对干旱区春玉米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生产意义。于2014—2016年在兰州市榆中县清水驿乡孟家山村玉米田开展连续免耕(NT)、连续深松(ST)、连续翻耕(PT)、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ST/NT/ST)、免耕、免耕和深松轮耕(NT/NT/ST)、翻耕、免耕及翻耕轮耕(PT/NT/PT)、翻耕、免耕及深松轮耕(PT/NT/ST)和深松、翻耕及深松轮耕(ST/PT/ST) 8种耕作模式试验,测定8种耕作模式下的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干物质和玉米产量,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孔隙度表现为先降后增,以20~40 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最低。5种轮耕措施较耕作前均能增加土壤孔隙度,以ST/PT/ST轮耕模式最优,其次为ST/NT/ST,较PT提高了1.24%、0.25%;土壤养分含量在0~20 cm土层均高于20~40 cm土层,其中,0~20 cm土层免耕与深松进行轮耕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较高,以ST/NT/ST全氮、磷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对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翻耕与深松轮作促进了速效氮、磷、钾的提高,以ST/PT/ST速效氮、磷、钾含量高,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其它耕作方式低,其余土壤养分指标为表层富集,下层匮乏;轮耕模式较单一的耕作方式更能促进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其中以ST/NT/ST与PT/NT/PT耕作下玉米干物质高,频繁的翻耕(PT)不利于玉米的生长; 3年产量相比,8种耕作模式中,ST/NT/ST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ST/NT/ST>NT/NT/ST>ST/PT/ST>ST>NT>PT/NT/ST> PT/NT/PT> PT)。较单一耕作(NT、ST、PT),ST/NT/ST处理下玉米产量提高了5. 97%、3. 56%、15.75%;且以ST/NT/ST经济效益最高。结论:深松、免耕及深松轮耕有利于改善耕层结构和提高土壤养分,增产增效显著,为旱作区春玉米农田适宜的轮耕模式。
关键词: 轮耕 春玉米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 产量 经济效益


青稞响应燕麦镰孢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草原与草坪 》 2018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青稞与燕麦镰孢菌在转录水平上的互作,以抗病青稞NQK-01-03和感病青稞甘青2号为材料,以Illumina HiSeq Xten为平台,对抗感病青稞在接菌前、接菌20d和40d后茎基部的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经过测序质量控制,抗感病青稞茎基部共得到112.97Gb Clean Data。DEGs基因表达注释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4 280个,其中,上调基因2 037个,下调基因2 243个。通过BLAST软件与COG、GO、KEGG、KOG、NCBI-NR、Pfam、Swiss-Prot和eggNOG数据库进行比对,28 869条Unigene获得注释信息,NCBI-NR数据库注释到的Unigene数量最多达到3 981条,占全部注释基因的13.79%。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Q-value≤0.05主要有5条,分别为苯丙氨酸代谢、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苯丙基类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抗病青稞NQK-01-03和感病青稞甘青2号之间GO注释系统包含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主要分支。eggNOG和NCBI-NR注释的新基因数目最多分别达到1 833和2 396个,所占比例分别为59.22%和77.42%。


垄膜保墒集雨对旱地桃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干旱区地理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高西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是该地区桃树稳产丰产的核心问题。探讨垄膜保墒集雨技术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生产中合理利用垄膜覆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大田定位试验方法,在年均降雨量500 mm左右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选择5 a成龄"秦王桃"桃园,连续4 a研究了垄膜保墒集雨全年覆盖(PFM)、垄膜保墒集雨3~6月底覆盖(JM,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及清耕(对照,CT)条件下不同土层(0~30 cm和30~60cm)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酶活性的变化。实验表明:与CT相比,PFM和JM两种处理均显著改变了果园土壤有效养分成分,但两种处理之间存在差异。0~3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PFM和JM分别较CT增加了27.7%和14.6%;其中0~30 cm土层有效磷PFM较JM减少了31.0%;在30~60 cm土层,碱解氮PFM较JM增加了9.7%、有效磷减少了11.5%;PFM、JM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的活性,降低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0~30 cm土壤PFM和JM较CT脲酶活性分别增加21.5%和51.42%,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1.2%和21.4%,JM较PFM更有利于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提高。可见,垄膜保墒集雨技术JM处理更有利于果园土壤养分转化和树体养分利用,同时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


增施生物肥对啤酒大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研究增施生物肥对啤酒大麦"甘啤6号"的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原麦品质、麦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生长发育看,增施生物肥对啤酒大麦的出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无明显影响,但成熟期较对照推迟2 d,同时增施生物肥促进啤酒大麦的株高、穗、茎、叶、鞘生长发育;从产量性状看,增施生物肥明显提高啤酒大麦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其中对成穗数影响最大,其次为穗粒数,最后为千粒重,增施生物肥的产量较对照增加3.4%,但经济系数较对照降低1.3个百分点,降幅为2.6%;从原麦品质看,增施生物肥使啤酒大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饱满度升高,千粒重增大,瘦秕率降低;从麦芽品质看,增施生物肥的麦芽微粉浸出率、粗粉浸出率、a-氨基氮、可溶性氮含量有不同程度增高,麦芽糖化力、粘度、粗细粉差、β-葡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对糖化时间和色度无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