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旋毛虫ES抗原特异性蛋白两个结构基因的序列分析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获取旋毛虫ES抗原的结构基因,对其鉴定和克隆,并研制旋毛虫基因重组抗原。方法:先用反转录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经序列测定和酶切分析后,再用重组DNA技术分别将目的基因与融合表达载体pEX31C、pEX31B及表达载体pBV220连接,评价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效果和鉴定表达产物的特异性。结果:获得了编码ES抗原特异性蛋白成分的两个结构基因(0.7kb和0.95kb),其序列与文献报道的稍有差异。共构建3个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相应分子量大小的重组蛋白,均能被猪旋毛虫病阳性血清所识别,但非融合蛋白的特异性强于融合蛋白。在相同条件下,融合蛋白的表达量高于非融合蛋白,而表达蛋白的分子量大小与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3种重组蛋白是研制旋毛虫基因重组抗原的良好候选抗原蛋白。
关键词: 旋毛虫,基因,序列分析,重组质粒,表达
噬菌体技术在江汉稻区水稻白叶枯病预测上的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系统测定田水中噬菌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噬菌体数量的田块分布规律发现:江汉平原混栽稻区,在目前的种植品种结构下,无论是早稻田还是中稻田,将田水中噬菌体数量达到1000pfu/ml(噬菌斑/毫升)作为急增期数值阈值较为合适。从田水中噬菌体数量达到1000Pfu/ml的日期到该田块发生白叶枯病的始病期的期距为15天左右。当田水中噬菌体数量第1次超过1000pfu/ml时,大量取样测定田块中噬菌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此时田水中噬菌体数量超过1000pfu/ml的田块数占测定田块总数的百分率与稻田乳熟期病田率呈显著相关。据此可对白叶枯病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进行短期预测。1993和1994年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棉花品种的抗螨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表明,苗期高抗叶螨的辽阳1号与感螨的爱字棉4-42相比可显著抑制叶螨的产卵和幼若螨的存活。辽阳1号抗生性的化学基础是苗期叶片具有较高的单宁和儿茶酚基酚的含量,但游离棉酚与其它感螨品种无显著差异。用帕拉膜取食系统中充入稀释8倍的棉花叶片匀浆液,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次生化学物质,研究对叶螨取食行为和生物学影响表明,随着单宁和儿茶酚浓度的提高,对叶螨取食的排拒性增强,当单宁和儿茶酚的浓度分别达15.6g/L和4.6g/L时,24h将雌成螨排拒到帕拉膜边缘虫胶上的扩散率达90%;取食不同浓度单宁2d后的雌成螨在棉叶盘上产卵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相关关系显著。体外研究表明,单宁和香豆素对朱砂叶螨的蔗糖转化酶、淀粉转化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表明这二种物质可影响叶螨对碳水化合物的吸食利用,但儿茶酚未表现这种作用。


中植372对棉铃虫的抗性研究
《植物保护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室内系统饲养、组建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棉花品系中植372对棉铃虫的抗性。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中12相比,取食中植372的棉铃虫表现为幼虫生长缓慢、发育历期延长,雌蛹体重减轻,雌成虫的产卵期和寿命缩短、产卵量降低,种群的总生殖力、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显示了对棉铃虫较明显的抗生性。
关键词: 棉花,中植372,棉铃虫,抗虫性


芝麻花序和花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通过对芝麻花序及花的发育规律进行系统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芝麻第一花序原基发生于第2叶展平,第3叶露心时。花序原基在叶腋形成后,两侧先分化出苞叶原基,接着顶端变为花原基,花序中成花的数目与花序原基的表面积呈正相关,原基表面积大,分化花的数目多,反之则少。花原基顶端变平加宽后由外向内依次分化出花萼、花瓣和雄蕊、雌蕊。整个花芽分化可以划分为花序原基形成期、苞叶分化期、花萼分化期、花冠和雄蕊分化期以及雌蕊分化期5个时期。
关键词: 芝麻,花序,花,发育规律


河南省棉花远缘杂交后代遗传改良工作回顾
《河南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河南省棉花远缘杂交后代遗传改良工作回顾李爱莲王桂芳王家典刘林孙玉堂马惠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纪好勤陈玉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自80年代初,中棉12选育成功以来,我国棉花品种的产量水平一直徘徊不前。问题主要在于可利...


31%蚜粉宁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蚜虫和白粉病药效试验
《河南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31%蚜粉宁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蚜虫和白粉病药效试验李世功,刘爱芝,孙建伟,高家明,晏中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夏邑县农场)随着气候、品种及耕作制度的不断改变,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逐年加重之趋势。麦蚜、白粉病已成为小麦常发...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低产类型品种最低,中产品种最高,高产品种有所下降的抛物线型,但高产品种后期(灌浆中期)则又呈递增。高产类型品种的植株伤流量也有所增加。根据以上结果,对高产品种具有的生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小麦,产量结构,生理基础


不同施肥对砂土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对粗砂潮土有机质含量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粗砂潮土上单施化学氮肥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下降幅度随单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单施磷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意义不大,但不会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氦磷配施可使土壤有机质逐年有所积累;氮磷与有机肥配施不仅能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增加;增施有机肥对砂质潮土有机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施肥,有机质,粗砂潮土


深化信息体制改革 增强情报工作活力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1996
摘要:河南省农科院信息所在10年改革中,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在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和改善工作条件、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我所的基本经验是转变观念、调整机构、实行目标责任承包、健全规章制度和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