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棕红壤地区冲垅冷浸田的改造技术及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冲垅冷浸田低产、低效的原因,采用立体排水,以壁渠代节制闸,建设梯形条田、客砂和厢沟深耕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和实行配方施肥等措施,使之能种植多种作物,并达到高产、稳产、培肥土壤和改善生态环境。


荆州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植物保护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1993~1995年,在湖北荆州市农科所棉花黄萎病重病田,定点定株调查黄萎病情,并与当年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8月份气温高低是影响棉花黄萎病发病轻重的关键因子。旬平均气温高于28℃连续出现2~3旬,黄萎病受到明显控制。28℃以上的旬平均气温出现次数越多,黄萎病越轻。1993年为低温重病年,1995年为高温轻病年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气象因子
苹果桑天牛和星天牛的发生及防治
《植物医生 》 1997
摘要:苹果桑天牛和星天牛的发生及防治李国元秦仲麒(湖北孝感师专林特系432100)(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天牛是苹果园内主要害虫之一,特别是管理粗放的果园受害最重。成虫啃食嫩枝皮层,造成许多孔洞,幼虫蛀食虫道,使果树生长衰弱,叶色变黄,严重时枝干枯死。由...


杂交棉A-92的高产生理特点与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杂交棉A-92生长发育特点、干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形成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杂交棉A-92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籽皮棉产量、单株成铃数、铃重、总果节数、节枝比、铃枝比、叶面积系数、根系活力等均高于对照种鄂荆1号,具有明显地竞争优势。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单株叶面积扩大,特别是果枝叶叶面积增长速度较快;产量优势主要表现为早发明显、伏前桃增多和单铃重增加。结合多年示范、试验结果,栽培技术上在适当稀植、发挥单株生产潜力的条件下(密度一般为33000~35000株/hm2),着重抓好促早栽培并抓好苗期至初花期化调技术,防止前期封行过早和旺长;施肥技术上,苗蕾期酌情减少氮肥用量,增加花铃期氮肥用量,且氮磷钾配合施用,延长中后期叶片功能期,提高单株成铃率,增加单株铃数和铃重,发挥其群体增产优势。
关键词: 棉花;杂种优势;栽培技术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水稻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近几年两系法和三系法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亚种间杂交稻发展的光辉前景。文章认为,F1低结实率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向两系或三系亲本导入广亲和基因,育成广亲和恢复系或广亲和不育系;同时,选择合适的广亲和亲本,可以大大提高亚种间组合的籽粒充实度;选择弱感光性的亲本,可以解决生育期超亲问题,进而有助于植株偏高问题的解决;理想株形育种在等位半矮秆基因的导入,对亲本株形及源流库特性等的选择,及对米质均优、粒形相近亲本的选择等问题上的具体运作,可致F1株高适中,籽粒充实度提高,米质分离现象减弱。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等学科的协作攻关,将推动亚种间杂交稻由试验向生产更大规模的转化。


湖北省部份猝死耕牛的病原学诊断
《湖北畜牧兽医 》 1997
摘要:本文报道了对10头猝死耕牛的病原学检查结果.从3头牛的实质脏器中检出了致病性A型魏氏梭菌.3头牛未检出任何细菌.10头牛均未检出巴氏杆菌,李氏杆菌、肉毒梭菌,炭疽杆菌、衣原体,也未检出乙型脑炎病毒和伪狂犬病毒,这为我省耕牛猝死症的病因提供了参考.


湖北省麦田看麦娘的危害及经济阈值的初步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湖北省麦田看麦娘的危害及经济阈值的初步研究朱文达涂书新(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武汉430064)STUDYONDAMAGEFROMAlopecurusaequalisSOBOLANDITSECONOMICALTHRESHOLDINWHEATFIELD...
关键词: 看麦娘;生物学特性;危害;经济阈值


小麦新品种鄂麦12号的高产性能及栽培要点
《湖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小麦新品种鄂麦12号的高产性能及栽培要点庄宗英李梅芳高春保汪爱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武汉430064)小麦新品种鄂麦12号(原代号“81513”)是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用云南75002512为母本,鄂麦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稳产、综合...


植物吸收养分的数学机理模型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植物吸收养分的数学机理模型是在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两个学科的共同深入研究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并已逐步应用到土壤供肥能力与施肥方法的评价、作物的生长模型及产量预报等方面。本文从一般根系养分吸收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参数出发,论述了养分吸收机理模型研究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关键词: 养分吸收,机理模型,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