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干燥温度对花生营养品质和发芽特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干燥温度对花生营养品质和发芽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新收获的大粒形花生品种花育22 (HY22)、中粒形花生品种花育20 (HY20)和小粒形花生品种农花16 (NH16)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干燥温度处理下花生营养品质性状和发芽参数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HY22、HY20和NH16花生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HY22>NH16>HY20,但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和氨基酸等组分的含量变化不大.当干燥温度为40℃时,HY22、 HY20和NH16的电导率值分别是其对照的1.98、1.26和1.62倍(12 h),发芽势、发芽率、胚芽长和胚芽重均与其对照无显著差异.当干燥温度为50℃时,HY22、 HY20和NH16的电导率值分别是其对照的2.4、1.61和3.12倍(12 h),HY22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显著降低了24.30和6.25个百分点,胚芽长度和胚芽重分别显著降低了25.21%和24.62%;NH16的发芽势显著降低了16.25个百分点,胚芽重显著降低了22.14%,HY20无显著变化.当干燥温度高于50℃时,HY22、 HY20和NH16的发芽率均显著降低.可见,高温干燥降低了花生的营养品质和发芽性能.本研究结果可为花生收获后快速干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解淀粉芽胞杆菌PHODB35的溶磷特性及其对番茄的促生作用
《微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种植番茄的根围土壤中筛选高效溶磷细菌,为减施化学肥料和开发微生物肥料提供溶磷菌种资源,并初步探索其促生机制.[方法]采用无机磷培养基利用梯度稀释涂布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促生菌株,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优良促生菌株进行鉴定,并分别利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分析环境因子和营养因子对其溶磷效果的影响,进一步利用HPLC-MS并结合相应有机酸的标准物质,明确优良促生菌株产生的有机酸种类;盆栽试验测定接菌处理后番茄株高、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基质和植株有效磷含量评价菌株对番茄的促生作用.[结果]筛选到1株优良的促生菌株,命名为PHODB35,鉴定其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环境因子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HODB35最佳溶磷条件为pH 7.0,温度为30°C,接种量为5%;对营养因子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磷酸钙为磷源时,解磷效果最好,有效磷浓度为88.77mg/L.明确了菌株PHODB35产生的有机酸为葡萄糖酸.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PHODB35对番茄幼苗有明显的促生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施用菌株后对株高、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基质和植株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8.21%、22.59%、113.06%、45.08%和16.24%,表明菌株PHODB35具有一定的肥效功能,可用于促生菌剂的研制.[结论]筛选到具有促生能力的解磷细菌,为进一步开发研制番茄促生菌剂或微生物有机肥提供资源,为菌株PHODB35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棉花-小麦条带种植对棉花苗蚜发生及为害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棉花-小麦条带种植对棉花苗蚜发生及为害的影响,对棉花苗期的蚜虫种群数量及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小麦条带种植模式可减轻棉花苗期蚜虫的发生和为害,苗期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种植,分别减少70.4%和84.8%,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常规种植降低67.4%和81.3%;棉花条带中,边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显著优于中间行,边行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分别比中间行减少了43.7%和54.3%,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中间行降低了52.4%和84.6%.


臭氧处理对美人指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臭氧浓度对美人指葡萄的保鲜效果。方法以美人指葡萄为实验材料,设置0,6.72,12.84,19.26 mg/m3等4种臭氧浓度对果实进行处理,通过测定贮藏期间美人指葡萄的果柄耐拉力、可溶性固形物、硬度、色差、还原糖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等指标来研究美人指葡萄在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3组臭氧处理组对美人指葡萄均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其中19.26 mg/m~3处理组的效果要优于6.72和12.84 mg/m~3处理组。在整个贮藏过程中,19.26 mg/m~3处理组果实的果柄耐拉力、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和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71 N,1.58%,2.76 N,5.51%,果皮的L*值提高了4.22,同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的活性降低了0.072 U/(min·g)。结论采用19.26 mg/m~3臭氧浓度能够有效保持美人指葡萄采后果实的品质,减缓了美人指葡萄果柄耐拉力的降低进程,以及还原糖含量的减小趋势,保持了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皮色泽,同时抑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延缓了果实褐变的进程。


基于稳定同位素与稀土元素指纹特征的大桃产地判别分析
《食品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建立大桃产地判别技术,为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追溯原产地来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河北省顺平县、乐亭县、永清县和北京市平谷区共4个产地的92份普通大桃样品,利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大桃中稳定性碳、氮、氢、氧同位素比值,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16种稀土元素含量,结合多重比较分析和一般判别分析建立大桃的产地判别模型。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平谷大桃的氮同位素与其他产地差异显著(P<0.05),平谷、顺平丘陵山区与乐亭县大桃的碳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稀土元素铈、铕、钆和铒含量的地域分布差异最为明显;根据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将4种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δ~2H和δ~(18)O)结合8种稀土元素作为变量(钇、铈、铕、钐、镨、钕、钆和铒)进行一般判别分析,确定3个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的判别函数,以此建立的判别模型对不同产地的大桃原始样本回代检验和交叉检验的整体正确判别率分别为97.8%和95.7%。利用稳定同位素和稀土元素指纹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小空间尺度下的大桃产地判别具有可行性。


新型负压渗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分精准控制应用
《作物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节水微灌技术发展,研发出一种新型的负压渗灌系统.新系统将常规的环形管输水改造为直路单向输水,通过控制计量水箱结构和调压器实现了植物对水分连续自动获取,改变了传统的间歇灌溉理念,提高了灌溉精准和自动化程度,同时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实现了作物自身需水情况与土壤水分平衡精准供水,促进了水分高效精准利用.负压自动补给灌溉具备节水、节能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等优点,从而实现土壤水分的精确和持续控制,使省工、省力、规模化、高效率和高科技的现代农业技术成为现实,彻底颠覆了传统滴灌方式的灌水理念,由人为机械供水改为由土壤水势实时平衡自动、实时、科学调控灌水量,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控释与稳定尿素配施对土壤氮素迁移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控释与稳定尿素配施,可通过双重调控作用增强对氮素的高效管理.本文以聚氨酯包膜控释尿素和新型复合型抑制剂涂覆尿素为试材,研究了二者配施条件下,调控冬小麦-夏玉米季施肥后氮素的动态迁移转化的效果,为开发高效专用肥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用尿素[CV,冬小麦和夏玉米习惯施氮量分别为285 kg(N)·hm-2和225 kg(N)·hm-2]、优化施用尿素(OPT,冬小麦和夏玉米优化施氮量分别为199.50 kg(N)·hm-2和157.50 kg(N)·hm-2)、优化施氮量下控释尿素+普通尿素(CRF1,冬小麦和夏玉米控释氮分别占40%和30%)和2个优化施氮量下控释尿素+抑制剂涂覆尿素(CRF2,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控释氮分别占30%和20%; CRF3,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控释氮分别占50%和30%).试验测定了氨挥发和土壤硝态氮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在同等施氮量条件下,与OPT相比,CRF1、CRF2和CRF3在夏玉米、冬小麦季分别显著降低累积氨挥发量24.90%~57.00%和10.20%~27.80%,CRF2、CRF3比CRF1分别显著降低33.30%~42.80%和12.20%~19.60%.施肥后土壤表层硝态氮含量升高和降低速率由快至慢依次为CV、OPT、CRF1、CRF2和CRF3.夏玉米收获期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淋失风险由大到小依次是CV、OPT、CRF1、CRF2和CRF3,而冬小麦则为CV、OPT、CRF2、CRF1和CRF3.与CV和OPT处理相比,一次性优化施氮CRF1、CRF2和CRF3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差异.CRF2和CRF3净收入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略有增加,与CRF1相比在夏玉米季增加639元·hm-2和859元·hm-2,在冬小麦季降低1 196元·hm-2和增加61元·hm-2.控释氮和稳定氮为5︰5(冬小麦)和3︰7(夏玉米)表现效果最佳.
关键词: 复合抑制剂 涂覆工艺 控释尿素 氨挥发 淋溶 冬小麦-夏玉米 产量


棉籽壳栽培料常压灭菌生物监测技术及应用
《中国食用菌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常压灭菌时,缺少有效的灭菌效果检测方法,通过研制棉籽壳栽培料常压灭菌生物指示剂,应用此灭菌指示剂可快速直观监测常压灭菌效果,提高灭菌成功率.


改性尿素追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季氮素挥发和淋溶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为复合抑制剂,利用转鼓喷涂工艺,开发出新型复合型抑制剂涂覆尿素肥料,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其涂覆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系统对比评价了追施不同氮肥对调控氮素的特征效果.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农民习惯追施尿素(CU);(3)优化追施尿素(CUU);(4)优化追施抑制剂涂覆尿素(CUY1);(5)优化追施抑制剂涂覆尿素(CUY2).在夏玉米喇叭口期、冬小麦拔节期追施氮肥后的15天内进行田间原位连续动态观测.电镜和能谱结果表明,复合抑制剂均匀涂覆于尿素表面,形成薄而致密、光滑的涂覆层,该涂覆层均匀分布有磷和硫2种元素,表明复合抑制剂与尿素已有效结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优化施氮量下与普通尿素相比,夏玉米和冬小麦季追肥后CUY1和CUY2处理氨挥发分别降低55.19%,32.15%和52.46%,39.43%.夏玉米季追肥后,0-20 cm土层CU、CUU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于第5天达到峰值,到后期已显著低于CUY1、CUY2处理,CUY2处理稳定硝态氮的效果更好.冬小麦季追肥后,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CU、CUU处理分别在第5,3天达到峰值,CUY1、CUY2处理于第11天达到峰值后,硝态氮含量已显著高于相同施氮量的CUU处理.在保证产量和净收益的同时,抑制剂涂覆尿素显著降低了追施氮素的氨挥发和淋溶损失浓度,其中冬小麦季CUY1处济效益较好,夏玉米季CUY2调控氮素的效果最佳,减少向下淋溶的效果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