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药二元混用对二化螟、褐飞虱和灰飞虱的综合毒力与互作效应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直角坐标内,用两种药剂对几种害虫的LC50值作等效线,分解二元混剂的LC50值作为单剂浓度,标注在坐标内,可以清楚地反映混剂对不同兼治对象的毒力和互作效应,以此研究农药之间的二元混剂对水稻二化螟、褐飞虱和灰飞虱的兼治作用。结果表明:氟虫腈与毒死蜱(1∶15)混用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但对褐飞虱的毒力不如二化螟;吡虫啉与仲丁威(1∶9)混用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吡虫啉与速灭威(1∶3)混用和噻嗪酮与吡虫啉(1∶10)混用,对两种飞虱都有增效作用;噻嗪酮与混灭威(1∶5)、甲萘威(1∶9)、毒死蜱(1∶2)和速灭威(2:1)混配,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丙溴磷(1∶40)混用对褐飞虱、灰飞虱和二化螟均有增效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1∶39)混用对二化螟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相加作用,对褐飞虱有拮抗作用。坐标中离原点最远的混剂实测剂量能使所有兼治对象达到50%以上的死亡率,但应根据田间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和药剂间的互作效应合理选择混用药剂。


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米食味品质改良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如何评定稻米食味品质的优劣,一直是育种家关注的热点。借鉴国内外的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结合江苏水稻的优质稻米育种特点,建立一套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相比于国家标准GB/T 15682—2008粮油检验稻谷、大米蒸煮食味品质感官评价方法,增加米饭蒸煮记录表、最适加水量试验、对照样品的确定等部分内容,简便了稻米蒸煮设备,提出了更简单的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江苏省近几年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系)进行食味评价,筛选出"南粳46"、"南粳5055"等一批具有较好优良食味的水稻新品种。


中棉所76在江苏盐城的种植表现
《中国棉花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棉花新品种中棉所76在江苏沿海地区的适应性,客观评价品种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为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在江苏盐城试验示范种植。中棉所76适应性试验设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场(常规土壤环境),泗
阶段性涝渍后棉花叶片几个生理指标的恢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阶段涝渍胁迫解除后棉花叶片生理特性的恢复,采取池栽试验,分别在盛蕾期(6月24日~7月3日)和花铃期(7月24日~8月2日)对泗棉3号进行渍水处理,比较定型功能期叶片(T1)、迅速伸长期叶片(T2)和平展期叶片(T3)3类在渍水停止时和渍水停止后10 d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在渍水停止后20d内净光合速率和整株叶片的氮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面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盛蕾期渍水停止后5~10d 3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逐渐达到或超过对照(正常灌水处理),花铃期渍水停止后10~15 d 3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对照水平;盛蕾期和花铃期渍水停止后10 d 3类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得到恢复;定型功能期叶片(T1)的叶绿素含量未得到恢复,而迅速伸长期叶片(T2)和平展期叶片(T3)的叶绿素含量则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盛蕾期胁迫解除后整株叶片的含氮量得到恢复,而花铃期仍低于对照;盛蕾期和花铃期胁迫解除后叶片的可溶性糖均高于对照,但是盛蕾期在渍水停止后20 d已低于对照,花铃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仍高于对照;棉花植株叶面积在渍水停止时明显降低,胁迫解除后有所增长,但达不到对照植株叶片水平。说明新生叶片在渍水处理后较容易恢复,而定型功能叶恢复难度较大,盛蕾期涝渍胁迫解除后各叶片的恢复能力较花铃期涝渍胁迫解除后各叶片的恢复能力强。


海雀稗对海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0、6.8、13.6、20.4、27.2、34 g/L的海盐同1/2Hoagland营养液混合对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Swartz)进行灌溉处理,研究海雀稗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海盐浓度的增大,海雀稗叶片中的SOD、POD和CAT活性呈上升趋势,CAT活性在海盐浓度6.8 g/L以上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OD和CAT活性在胁迫14 d后基本稳定,POD活性除海盐浓度34 g/L外其他各处理在胁迫21 d后稳定;各海盐浓度处理下海雀稗叶片MDA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海盐浓度为20.4、27.2、34 g/L的处理,叶片MDA含量在胁迫21 d后趋于稳定,其他各处理在胁迫28 d时叶片MDA含量显著低于21 d水平,35 d时又上升并恢复至21 d水平;海盐处理浓度≥20.4 g/L时,游离脯氨酸发生积累,且积累量与海盐浓度成正比。


生防放线菌Fq24代谢产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株Fq24是从健康番茄植株分离得到的一株植物内生放线菌.为了研究它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的影响,通过萃取、柱层析、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技术对Fq24代谢产物中的杀螨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并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残毒法测定了这些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对朱砂叶螨具有较强的触杀和产卵忌避作用.触杀作用的LC50为52.57mg·L-1,产卵忌避作用的ODC50为43.18mg·L-1.经GC-MS分析,流份S11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酸甲酯,分子式为C17H34O2,是代谢产物中的杀螨活性物质之一.质量浓度为5mg·mL-1的棕榈酸甲酯对雌成螨的24h校正死亡率为78.3%,对雌成螨24h产卵驱避率为81.6%.
关键词: 内生放线菌 Fq24 朱砂叶螨 生物活性 棕榈酸甲酯


不同水稻品种(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形态性状的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水稻株高、基部节间形态性状等水稻茎秆的物理性状,以阐明决定水稻倒伏的主要因素。以抗倒伏品种南粳44和武运粳7号与不抗倒伏品系宁7412为试验材料,通过氮钾肥配比试验,探明株高、基部节间形态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水稻倒伏指数与基部节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基部节间的粗度、壁厚和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存在着品种间差异;增施氮、钾肥对水稻倒伏有显著影响。表明水稻基部节间的长度、粗度、壁厚和截面积对品种抗倒伏能力影响较大,这些性状的优化组合是提高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的关键。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株高QTL
《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株高是典型的数量性状,易受遗传背景的干扰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s)能减少遗传背景的干扰。以85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其受体亲本为籼稻广陆矮4号(Oryzasativassp.in-dica),供体亲本为粳稻日本晴(Oryza sativa ssp.japonica)。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分析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株高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的株高QTL进行鉴定。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24个株高QTLs,分别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外的其它11条染色体上,其中3个QTLs的加性效应表现为减效作用,另外21个株高QTLs的加性效应表现为增效作用。QTLs加性效应变化范围为-6.5-31.74,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8.81%-41.96%。该研究对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新的矮秆或半矮秆基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SSR标记的观赏桃亲缘关系分析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赏桃种质资源丰富,遗传背景复杂,使用SSR标记进行鉴定评价,以期为观赏桃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借鉴。以34份观赏桃品种、7份桃的近缘种和1份毛桃共42份种质为试材,利用16对位于李属植物参考图谱上的SSR标记进行观赏桃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24个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7.99%;16对SSR引物均呈单位点扩增模式,平均每个位点扩增等位基因数为7.75。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82时,大部分观赏桃供试品种聚为2大类:第Ⅰ类有12个品种,全部为碧桃;第Ⅱ类包括9个碧桃品种、5个垂枝桃品种、3个寿星桃品种,且所有垂枝桃品种在聚类图中邻接。其余5个观赏桃品种,菊花桃、黄金美丽、红花柱形桃、白花柱形桃、粉花柱形桃聚于这2大类的外侧,且3个具有柱形特征的品种邻接成一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