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莓新品种红颊的引种试验研究
《种子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现有大棚栽培品种较单一,且主栽品种鬼怒甘果实偏酸,着色慢,果基部长时间维持绿白色,冬季畸形果多,上市期相对较晚。为了满足消费者对草莓的风味和品质的要求,我们特引进了草莓新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研究,鉴选出了新品种"红颊",该品种生长势强,休眠浅,早熟性好;花茎粗壮,花序连续抽生性强;果大,着色快,色泽鲜红,肉质脆,香味浓,口感好,果实硬度适中,较耐贮运;耐低温能力较强,在冬季低温下连续结果性较好,可在贵州省推广应用。


水稻杂糯间栽模式对优质糯稻控病与抗倒伏效果评价
《贵州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间栽对优质糯稻控制稻瘟病和抗倒伏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选用2个籼型杂交稻和2个地方优质糯稻品种分别按4∶1的比例组成4个间栽组合,在湄潭县和雷山县进行了搭配种植控制稻瘟病和糯稻抗倒伏的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籼糯搭配间栽种植能够较好地控制优质糯稻稻瘟病的发病率,提高防治效果,对糯稻抗倒伏有显著的作用,间栽糯稻叶瘟、穗瘟的发病率分别比净栽糯稻降低0.8%~1.6%和14.1%~15.4%,对叶瘟和穗瘟的平均防效分别达19.31%~50.17%和89.22%~93.30%,抗倒伏率达100%。


DNA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玉米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种子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指纹技术所检测的是基因组DNA水平的差异,适合于品种资源、育种材料和杂种的鉴定工作。本文简要叙述了DNA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概况、特点,常用指纹图谱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以及这些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另外,对目前指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三军汇聚湄潭 凸显茶文化亮点
《茶叶通讯 》 2008
摘要:在贵州近代茶叶开发史上,湄潭茶人首推一大功臣,值得留下一笔。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都知道红军长征到了湄潭;四十年代初,大家也知道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冒着日军炮火,冲破艰难险阻,辗转数千里,西迁来到遵义、湄潭、永兴三地办学七年,不仅保存了浙大,还成就了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李政道等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1939年在届时国民政府已由南京迁往重庆,为打开西南部陆路出口通道,建立茶叶科学和生产出口基地,派遣了国内知名茶叶和森林、特作专家到云、贵、川等地考察,辗转考察半年,于当年9月最后选择了山青水绿、鱼米之乡、竹木丰茂、极宜植茶,又近渝遵两侧的贵州湄潭,为经济部中央实验农业所和中国茶叶公司两家合办的国家级茶叶科学研究机构——湄潭实验茶场。因当时的人事、经费、业务、户口归属重庆李子坝中央农业实验所,所以当地群众俗称"中央茶场";又由于该场作为中农所的一个系(茶叶系),因此当时群众和员工称呼首任场长刘淦芝为刘主任或刘场长;再由于重庆中农所场地有限,当时部分油桐、麦作、特作等项目也放在湄潭。


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9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耕作与栽培 》 2008
摘要:应用5因素二次旋转回归设计研究黔油19号产量与主要栽培因素(密度、氮、磷、钾、硼施用量)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产量指标与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明确了优质杂交黔油19号在贵阳地区获得250kg/667m2以上的高产配套栽培措施的优化组合是:其种植密度为7553.55~8153.55株/667m2;纯N施用量为11.576~13.416kg/667m2;P2O5施用量为6.086~7.046kg/667m2;K2O施用量为16.296~18.696kg/667m2,而主要营养元素N∶P2O5∶K2O的最佳配比为2∶1∶2.5。


双低杂交油菜——黔油18号恢复系扩繁技术规程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规程的确定、适用范围、引用标准和原原种、原种的繁殖及其育苗、苗床管理、去杂除劣、种子检疫等几方面介绍了双低杂交油菜——黔油18号恢复系的扩繁技术。


贵州山区坡地黄壤水分特征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贵州黄壤水分动态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壤水分在时间和土壤剖面垂直空间上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6.5°坡耕地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变异极为显著,其中,玉-麦地轮作方式与菜-菜地、裸地的土壤水分差异极显著。在剖面垂直方面上,土壤水分含量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变异系数则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根据变异系数将土壤水分变异分成0~10cm的活跃层和10~60cm的次活跃层。土壤水分随时间呈现出季节性动态变化,3月份开始,土壤水分贮量逐步增多,水分分布层上移;1月份,土壤水分贮量降低,水分分布层下移。玉-麦轮作方式下土壤水分贮量的变异最大。


双低高产杂交油菜黔油18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种子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黔油18号系用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育的半冬性、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于2003年8月和2007年3月通过贵州省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用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数据对该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综合性状好,丰产稳产性较强,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增产潜力较大,属于高产稳产型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宜于贵州省内各油菜产区和与贵州生态相类似的长江流域油菜产区推广种植,已引种到川、渝、湘、鄂、赣、浙等省(市),推广应用面积40余万hm2。

